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物质财富创造是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基础。然而,以市场理性为表征的"现代性"在允诺财富的同时,也衍生出"排斥道德"的问题。于是,财富创造中的一种"道德无涉"倾向逐渐蔓延开来,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痼疾"。实质上,伦理道德是财富创造本身的内在文化基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财富创造不至于危及人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纠正"道德无涉"倾向,重构财富创造的道德维度。  相似文献   

2.
调式曾经是“人类音乐活动思维的基础”,是音乐运动的载体。人类借助于这一载体,创造了人类音乐史上最辉煌的音乐时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调式原本的美,却成了音乐的桎梏。人类必须去创造一种新的形式的音乐,以适应人新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结构,这种新创造就是二十世纪所诞生的无调式音乐。  相似文献   

3.
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周慧超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进取与创造精神。创造范畴揭示和表征着三个方面的内涵;(一)主体是人在实践中自己创造的结果。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即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通过自觉的、有目的活动创造对象世界,同时也造就着自己的主体地位;(二)主体是创造的承担者和实现者,人在世界中处于中心地位。人通过实践活动在对象中打下自己的烙印.创造属人的世界;(三)自然界不仅仅是一个自身的存在。人凭借自己的创造使自然界的一部分由一种天然的存在状态逐渐变成一种再生产出来的东西,这也即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创造范畴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从主体出发,承认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第二,历史批判的特性。创造概念蕴含着主体对于对象的价值关系,主体要对对象和自身作出评估与选择,以确定自己的活动目的和方式,并以此来保证人对外部世界的创造效应;第三.不断革命性。这里的革命指现实世界、社会结构和人的发展与存在方式三重变革;第四,实践改造的特性。这是创造范畴的本质特征。实践改造性是人化世界一切关系得以发生、存在和发展的原生点。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是人类自我生成、自我创造的能动原则的生动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历经三次工业革命,人类的科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气革命的出现,再到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成熟,人类运用聪明才智不断提升、发展着生产力,改善着自己的生活水平.当全人类都在为这一切改变欣喜若狂的时候,人类社会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另一种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正义与美德的丧失、金钱与利益的膨胀、人性与情感的缺失、色情与暴力的蔓延、欺骗与怀疑的滋生.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正在慢慢吞噬着人类的精神,反过来控制着人类的思想和灵魂.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为什么人类的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反而愈发的混乱无章,人性的弱点愈发的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文化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一场世界范周内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正在兴起。一系列新的科技成果的产生,新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开辟,以及新的信息传递手段和认识工具的出现,它有力地冲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它迫使教育部门认真地考虑怎样才能迅速地、高质量地培养出能驾驭这场革命的人才.面对这种挑战,我国和世界各发达国家,在改革自己的教育体制的同时,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积极探索符合世界科学技术大革命的客观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社会绝不是一种什么神奇的制度,可以立刻把一切社会的和历史的矛盾消灭掉。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改变,可能为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一种更有人性的关系创造出客观的前提,但是不能期望这种关系的改变会必然地和自动地发生。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不会自动产生积极的结果,私有制虽然可以被废除,但废除本身仍然不能保证不出现象私人资本家那样残酷无情的官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各有其异化的形式,但社会主义却为使历史成为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革命",既是一场驱动着古老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卓绝的努力,同时又强烈地体现出对于"现代性"弊端进行反拨的价值维度:针对现代性过程极易产生的官僚主义政治体制的弊端,他试图通过一场全方位的文化大革命实现权力重组,以巩固其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针对现代性过程中所带来的片面的发展主义的经济模式,他试图通过"抓革命、促生产"来寻找一个"发展"和"公正"的结合点;针对现代性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精英主义倾向,他试图通过对知识分子再教育来破解精英与大众的对立这一历史性难题。在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致力于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弊端,进而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现代化方案,成为毛泽东"革命"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8.
创造型青少年学生个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已大大改变了传统的观念。人力资源已不再是泛指人的劳动力,也不再是泛指人的一般智力,而是指人的创造能力。所谓创造能力,就是指能产生具有新设想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能创造新产品的创造技能。当前,迅猛发展的四化建设和波及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要致力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对国内外有关创造型研究的资料分析,一般认为,中小学创造型学生最优化的结构是:一、合理的知识结构;二、良好的智能结构;三、积极的个性特征。本论文仅就创造型学生的积极的个性特征作一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主观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与人们时幸福的追求和心理欲望是相辅相成的.从社会或人际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种可以观察、可以评价的生活状态.创造幸福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享受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体验,要学会创造幸福,学会享受幸福,这种享受不是独享而需要分享.分享有两个好处,就个人来说,与人分享不仅更安全,也更有幸福感.就社会的角度来说,幸福的分享程度越广泛,说明这个社会越公平,秩序越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要与公民的幸福目的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一种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哲学的全部价值和作用就在于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本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哲学必须满足时代的需要,为此,就必须注意哲学整体功能的发挥。哲学的命运要依据哲学满足社会实践需要之程度来决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有两股潮流:一股是新技术革命的潮流,一股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潮流。哲学的价值和作用全在于它满足时代新潮流的社会实践需要的程度。这是评价哲学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潮流,作为“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正从总体上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似乎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烦恼的社会弊病,如环境污染、军备竞赛、恐怖主义、人性堕落等等。由于这些“副作用”的存在,西方学者在关于人类未来的问题上便截然分为两大学派,即“悲观主义”学派和“乐观主义”学派。他们都总体或部分地否定了新技术革命的社会价值,这样或那样地抹煞了新技术革命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世界正在卷起一场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在这场浪潮中,一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变革物质生产方式的挑战。物质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和核心,制约着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等等的变化,新技术革命对各种社会生活关系的影响,归根到底是通过变革物质生产方式来实现的。因此,探索物质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同新技术革命的一般关系,对于我们自觉迎接这场挑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一种自我塑造活动,当然这种塑造并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人通过历史文化的积淀及其自我认识并以其所希望的自我之所是来进行的,因而教育说到底也就是一种天生人成的事业。说其天生,是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人之与生俱来的天性,所有的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尊重人之自然天性的基础上;所谓人成,则是说教育最根本的方向主要彰显着人所希望的己之所是之自我塑造的成份,正是这种己之所是式的自我塑造,代表着教育发展的方向。所谓教育作为一种历史传统与社会工程,则必须建立在尊重人之自然天性基础上,并通过人之天性来培养完美人格,进而开发人的各种潜能;至于古人所倡导的"易子而教"与"言传身教",则又代表着儒家非常重要的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一生进行了许多类型的革命,像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民族革命等,而所有这些革命,无不具有一种强烈的共同指向:人的精神价值追求远远高于物质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泽东一生的革命,最终落实到价值理想的层面,就是重构道德伦理,塑造“共产主义新人”,创造出一个“遍地英雄下夕烟”、“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所强调的"改变世界",并非一种基于善良意志的非理性冲动,而是合乎历史规律的革命的创造性活动。但由于第二国际一些理论家的哲学诠释,这种革命活动被本体化为一种具有不可置疑的先验原则和实践范式。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及其社会主义观的演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这种先验原则和实践范式提出了质疑,并对其进行了变革。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将列宁的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观将在进一步的自我更新中回归生活的固有逻辑,在历史实践中不断提升和扩展自身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本质能力,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理性原则所指示给我们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的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政治是人创造的,它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的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的困惑、焦虑和危机的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的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考察人们在空间中进行的商品生产出发,完成了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联系和发展过程的科学说明和再现。面对当代世界和以空间的生产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及其活动形式,空间日益成为理解和认识社会的核心要素,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对象、方法和任务三个方面,阐释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特征和方法论内涵。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批判地认识作为社会现实之"实在主体"的社会空间及其自我运动,并辩证地叙述和再现这一运动过程。自觉地建构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发展一种通过改变空间来改变世界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理论,使空间从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事实的抽象空间,转变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的每个人自身的创造和作品的空间,也就是"发展并实现着的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每一种公正观,都有它的核心价值指向,它们构成了公正思想的价值维度,引导着社会的基本治理方向和利益分配方式.中国社会的公正观经历了一个从"平均"到"公正"的发展过程.长期以来,它是以平均主义为核心价值取向而展开的,并因此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面对当今中国日趋扩大的利益分配差距,一种以公平正义为价值指向的公正观应运而生.公平正义的公正观是具有现实合理性和价值优越性的新型公正观.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创造思想和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价值则是这一精神生产活动对人和人类社会的能动反作用。一方面,精神生产根本上受到物质生产生活实践的决定,精神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精神生产及其精神价值又对整个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深层地又受到社会性质的影响。在私有制社会,统治阶级掌控着精神生产,将之作为维护和稳固自身统治的重要的意识形态手段;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产更是异化为一种奴役无产阶级的隐性力量。要打破这种"精神异化",必须坚持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的统一。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精神生产才有价值;只有契合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精神价值才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与外来文明的融合互补赖传祥传统与外来文明成果,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不同的文明形式。传统的更新,是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通过与外来文明成果的融合互补,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的从中国这块土壤中诞生的现代形态的传统。这种现代形态的传统应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重新铸造,是中国传统的真正更新。传统与外来文明成果融合,必须从传统出发,以传统作为自我更新的逻辑起点。同时,借助外来文明的力量,以最大的气魄去容纳中外文明的冲突,使传统中的各种文化要素发生变化,重新塑造在中国本土传统的基点上的互补结构。这种互补结构,既不是坚守传统,也不是照搬外来文明成果,而是在中国本土上建立起来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融合中外文明优点的具有互补性质的新结构。互补结构的形成,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中介。必须具备一种由外在转化为内在的特定的文化社会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必须造就作为主体的能接通传统与外来文明成果的强大的社会力量;二是必须全力找到并大力扶植中国本土传统与外来文明成果融合的生长点。传统与外来文明的互补,包含着双重改铸。即引进外来文明成果对传统进行现代化的改铸和立足于本国国情对外来文明进行民族化的改铸。这两种改铸是同步并进的。虽然这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