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问题表征过程的一项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傅小兰  何海东 《心理学报》1995,28(2):204-210
问题表征是解决问题时理解问题的方式.本研究选用智力数学题为实验作业,通过详细分析34名大学生被试的问题表征环节及他们问题解决的结果,探讨问题表征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及其对问题解决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正确的问题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在错误的或者不完整的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不可能求得问题的正确解.(2)问题表征是对问题信息的提取和理解的过程,问题规则在问题表征中起重要作用.(3)在问题表征过程中,导致建构出错误的或者不完整的问题空间的因素包括:信息遗漏(未能将问题的有关信息全部提取出来),信息误解(对某些问题信息做了错误的分析和理解),隐喻干扰(问题信息中潜在的歧义性使被试困惑或误导被试的解题思路)等.  相似文献   

2.
王叶毅  王重鸣 《心理科学》1998,21(6):520-524
情境访谈自80年代初到现在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不仅把它作为一种人员选拔的方法,而更将它理解为一种研究的思路。本文主要着重讨论有关情境访谈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1)情境访谈与传统访谈的比较研究;(2)过去行为定向情境访谈和将来意图定向情境访谈的比较研究;(3)情境访谈与认知能力测验之间的关系。(4)情境访谈在新的组织情境下的应用。本文还讨论了关于情境访谈的将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后现代哲学”的界定后现代主义是正在西方流行的纷坛繁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对它可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如最新版《牛津英语词典》对“后现代”(post-modern)条目的定义:“一种艺术或建筑学思潮或作品,以背离或抛弃被认可的或传统的风格和价值为特征。”广义的理解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除后现代艺术、建筑之外,还包括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我们认为,这两种理解都低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狭义的理解根本否认后现代主义同…  相似文献   

4.
郑文先:深化真理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野传统真理观一般局限于认识论领域讨论真理问题,而它对认识论的理解又局限于知识论,真理一词往往与“知识”同义。这种见解有以下漏洞和问题:(1)它把主观对客观的符合、主体对客体的顺应作为真理或知识的唯一规定,从而它只注重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解决一类混合Horn公式([13,14]),又称为层次图公式([15])的MAXSAT问题进行了基于随机局部搜索过程的经验研究。具体地,我们首先在随机CNF公式的MAX2SAT及MAX3SAT问题上进行WalkSAT和Tabu-Sat(及其变种)的比较,其次,我们在层次图公式上比较了上述过程的改进版本,这些公式编码了随机生成层次图的最小化跨边问题。本文所引入的Tabu-Sat过程,当在搜索空间中检测到一个圈的时候,动态地改变Tabu长度参数。另一个被称为Vector-Tabu-Sat的过程,对所有的布尔变元进行独立的Tabu长度参数管理。一些数值实验的结果显示,我们改进的Tabu-Sat变种在子句个数增长的时候优于Walksat.  相似文献   

6.
内隐社会认知: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以社会认知为出发点,考察印象形成的内隐社会认知问题,它采用性质不同的成语作为实验材料,并操纵启动刺激的结构,通过两个实验,180名被试(大学一年级学生),探讨了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1.事先呈现的积极或消极成语对随后的印象形成产生正或负的启动效应,且启动效应不受加工深度的影响;2.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研究可以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以孙彦等人(2012)所研究的”MP3购买问题”为实验材料,采用2(时间压力:有时间压力/无时间压力)×2(图形版本:图形版本1/图形版本2)×2(品牌类型:品牌A/品牌B)三因素混合设计探讨了时间压力对品牌决策中图形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无时间压力条件下被试的品牌决策偏好受到了图形版本的影响,即出现了图形框架效应;(2)在有时间压力条件下图形框架效应对品牌决策偏好的影响被弱化了,说明图形框架效应是一个精细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1.拆掉“大雅之堂”我们谈话、辩论、思考;都需要逻辑(广义的.包括“谬误学”)。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今天“逻辑”这套工具已经发展成为思考的犀利武器,是做人、处事的随身法宝。这并非说,有了它,便万事大吉;而是说,没有了它,使事倍功半。解决问题,包括理论的和现实的.一般要具备:()实际经验和体验;(2)有关的讲料和知识;(3)逻辑和独立思考能力。世上许多名成利就的人物,都具备了(!)和(2),也先天地或多或心具备了(3)。如果他们加过后天的训练,便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可望获更大本文介绍“…  相似文献   

9.
科学认识逻辑及其研究领域“科学认识逻辑”这一术语并不是单义的,因为它既可以作广义的理解,也可以作狭义的理解。把科学认识逻辑作狭义的理解,就是现代形式逻辑这样的一个分支,即它是在应用现代形式逻辑的观念、方法和算子于我们认识结果和过程的某些现象的进程中产生的。把科学认识逻辑作广义的理解,就是我们在认识的同一些现象中不仅是对现代形式逻辑的观念、方法和算子的应用,而且也是对辩证逻辑的观念和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一个恰当的归约变换,可以将一个CNF公式变换为另一个具有某种特殊结构或性质的公式,使其两者具有相同的可满足性。一个典型的归约是将一般的CNF公式变换为3.GVF公式。通过构造一些恰当的工具,可以将公式类变换为所要求的正则类。极小不可满足公式具有一个临界特征,公式本身不可满足,从原始公式中删去任意一个子句后得到的公式可满足。我们提供了一种归约技术,通过构造恰当的极小不可满足公式作为工具,将公式类变换为具有正则结构的公式类。研究正则结构的公式的复杂性及性质很有意义。如,将一个从3.CNF公式变换为(3,4)一CNF公式,这里(3,4)一CNF公式是指公式中每个子句的长度恰为3,每个变元出现的次数恰为4。因此,(3,4).SAT是一个NP.完全问题,并且正N-部图的诸多良好性质对于研究正则结构的SAT问题具有许多潜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特征结合错误率为测量指标研究早期知觉过程的实验称为IC实验,它是研究早期知觉过程的有效工具。通过它可以研究:(1)视觉特征整合中的组装问题:注意的“聚光灯”怎样将特征整合起来?(2)知觉基本单元问题:视觉系统如何首先编码基本特征?(3)知识的表征问题:在人类认知的最初阶段是如何编码、表征信息的?(4)记忆现象:是否存在真正的感觉记忆?(5)大脑半球功能优势效应:在早期加工阶段的特征抽取是否存在优势化?(6)字词识别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拙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①第3.1、4.1、5.1、5.2节和结语部分,以及拙文《休谟因果问题的重新发现及解决》②中,我着重揭示了四个要点:(1)“休谟问题”应该包括“归纳问题”和“因果问题”;(2)在现代哲学中,休谟因果问题几乎已被遗忘了;(3)屈指可数的几个解决休谟因果问题的方案都有严重的困难;(4)我的重解方案则力求避免这些困难。本文以这些要点为基础,试图更加深入地讨论休谟因果问题的几个方面,并顺带回答钱捷对我的批评。一、休谟因果问题及其失落的证据1.1根据我的研究,休谟问题的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3.
选取35名本科生为被试,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考察了基础比率和认知风格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探讨了基础比率作用机制的争论。实验采用2(基础比率:高、低)×2(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双因素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位被试完成一道贝叶斯推理题,问题内容为疾病情境。将推理材料划为AOI1(描述基础比率)、AOI2(描述击中率)、AOI3(描述虚报率)、AOI4(提问)4个兴趣区,分别记录被试的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等。结果发现:(1)在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指标上,基础比率和认知风格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2)在总注视时间和回视次数指标上,各兴趣区差异显著,关注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AOI2>AOI3>AOI1>AOI4。这说明,在贝叶斯推理中,并没有完全忽视基础比率;对于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而言,基础比率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这也给我们一点启示:或许我们不能单一地去考虑基础比率的作用机制,而应该将它与个体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和平、暴力与正义:和平研究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引  言本文旨在介绍可同时为有关和平的理论研究以及缔造和平的实践提供参考的核心概念。第一部分集中论述和平与暴力;接下来我们要讨论宽恕、和解与正义。和平研究的一个定义即它是“对借助和平手段实现的和平的研究”。这个定义马上带来两个问题:1 .我们理解的“和平”是什  相似文献   

15.
谜语问题解决中线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谜语在性质上属于顿悟问题,当谜语的谜底为汉语成语时,这样的谜语问题称为成语谜语问题。本研究探讨线索在成语谜语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特点与方式。三个实验以汉语成语谜语问题为实验材料,采用了语义线索与规则线索,操纵了线索的有效性(有效线索占75%,无效线索占25%),以及线索呈现的时间长短(长时间即阈限上呈现线索(实验1),短时间(20ms)即阈限下呈现线索(实验2与实验3))两个因素。实验1与实验2的任务是要求被试写出成语谜语问题的答案(谜底),实验3则要求被试从6个备择答案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被试为武汉某大学的206名低年级本科生。实验结果表明,(1)无论是阈限上还是阈限下呈现规则线索,有效规则线索对成语谜语问题的解决具有促进作用;(2)有效语义线索对谜语问题的解决具有促进作用,而且,阈限上有效语义线索对谜语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更大;(3)阈限上呈现两类无效线索时,它们对成语谜语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干扰作用;但是,阈限下呈现两类无效线索时,它们对成语谜语问题的解决没有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字词再认的事件相关电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400)是一个与字词再认密切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它可由多种语言或非语言材料引出.其波幅在头皮上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右侧波幅大于左侧)。其心理学意义可能反映了词汇到达后选择适当语义的过程。目前,N(400)已被用于对某些精神疾患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信息显示板(IDB)实验在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显示板(Information Display Board, IDB)实验是一种过程跟踪技术,以m×n矩阵方式呈现信息阵列,通过观测被试信息检索和浏览的一系列行为,来研究被试问题解决和决策中的信息获得(information acquisition)过程。Mouselab是常用的IDB计算机化程序。消费者是有限理性的问题解决者,因此IDB实验被用于消费行为领域的研究。应用不同的IDB实验设置,研究者探索了消费决策中消费者信息获得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意见收敛定理是主观主义概率论的一条重要定理,它表明随着证据的增加,验前概率的主观性将被验后概率的客观性所代替。意见收敛定理被看作主观概率的动态合理性原则,因而被用来解决休谟问题,即归纳合理性问题。然而,哈金有说服力地表明,意见收敛定理证明的是条件概率Pr(h/e)的收敛,而不是验后概率Pre(h)的收敛。主观主义概率论暗中接受的一个等式是:Pre(h)=Pr(h/e),通常称之为“条件化规则”。这样,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变成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合理性原则,即“最少初始概率原则”,将它同“局部合理性”观念结合起来便可为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加以辩护。  相似文献   

19.
该文的两个实验探讨了人们理解自己和熟悉的人物日常惯例事件的方式。实验1在中文条件下验证了Coleombe等(2002)的研究,即人们不利用已经形成的原型去理解和袁征自己或熟悉人物的日常惯例事件;实验2证明了出现这一结果是因为人们在理解这些事件时利用了过去生活中与当前描述相同的具体样例。实验2还发现,即使不存在上述样例,被试仍然没有启用相关的原型。  相似文献   

20.
宗教神秘主义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宗教神秘主义为研究对象,对神秘主义的性质、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认为,宗教神秘主义以及其它一切形式的神秘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们的非理性性质。神秘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广义上,所谓神秘主义指的是宗教、准宗教(或伪宗教)和其他文化形式中用理智无法来理解、表述和把握的部分。在狭义上,神秘主义则是指宗教经验中最核心、最隐秘的一种体验,即与神相遇或合一的体验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