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自奋卡尔宣布“我思,故我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意识便成了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将通过探讨笛卡尔的“我思”命题,以揭示此命题对笛卡尔哲学地位的确立的意义,揭示此命题的内在矛盾及其对以后哲学发展的影响。一、“我思”是哲学自我意识的确立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转变的标志是笛卡尔的“我思”。“我思”的确立,不仅表明哲学的“自我意识”由幼稚转向成熟,而且表明整个近代哲学开始由古代的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向对“自我”本身的认识。这种转向始于“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提出。为了理解这个命题的真…  相似文献   

2.
“我害羞”、“我挺懒”、“我胆子小”,“我害怕”、“我笨手笨脚”、“我总是担忧”,“我记性不好”、“我不善于修修补补”,“我数学挺糟糕”、“我不太合群”,“我太呆板”、“我不会烧饭做菜”,“我拼写不行”,“我动不动感到累”  相似文献   

3.
现代日本的医学医疗明显地表现出偏重“技”即偏重机械和技术的倾向,这与老庄道家的“道”哲学明显不同。“道”哲学是以与“技”相对应的“道”为中心,探究人的生命根源(即人的生命本来是什么)的问题。我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思想的学者,据我所知,“道”哲学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在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今天我将站在老庄道家的“道”哲学的立场,围绕“技”和“道”的实践哲学问题,着重讨论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容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5.
道教生命哲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日本的医学医疗明显地表现出偏重“技”即偏重机械和技术的倾向,这与老庄道家的“道”哲学明显不同①。“道”哲学是以与“技”相对应的“道”为中心,探究人的生命根源(即人的生命本来是什么)的问题。我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思想的学者,据我所知,“道”哲学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在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今天我将站在老庄道家的“道”哲学的立场,围绕“技”和“道”的实践哲学问题,着重讨论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容及其在日本的影响。一“技”和“道”是中国古代老庄哲学和依据这种哲学发展起来的道教宗教哲学…  相似文献   

6.
王路 《世界哲学》2006,3(6):36-43
基督教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巨大,其中上帝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圣经》中,上帝关于自己的称谓是“我是我所是”。中译文则是“我是自有永有的”。探讨这句话的中译文,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圣经》文本本身,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基督教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7.
姚治华《补特伽罗与阿特曼的译名问题》一文,认为“我”是在不同层次上被使用的:在轮回层次上,指执着的“人我”;在解脱的层次上,指主宰的、自在的“本我”。“无我说”是为破除外道的“我者”而立;“常乐我净”之“我”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我”,则是“无化”、“非化”的“本我”、“妙我”。文章以小见大,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不仅对探讨佛教“无我说”,而且对理解整个佛教思想体系的意蕴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我”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一是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自己的身心活动。“我觉得我很伤心”中的第一个“我”是主观的“我”,而第二个“我”是客观的“我”。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我"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04,27(2):374-375
本文先对“我”作语义分析.指出“我”的本义足指个体自身,“我”的其它含义皆由此本义引申而来。然后简要指出古代中国人的“我”的观念对当代中国人树立健全的“我”有3点启示:1.先要肯定小我存在的价值,然后再鼓励人们追求大我的价值;2.健全的“我”必足融道德我、理智我和审美我于一体的“我”;3.健全的“我”必是一独立自主的“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医院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的临床难题。控制医院感染,仅仅通过专职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宏观调控与微观干预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医院真正重视医院感染,变“要我控制医院感染”为“我要控制医院感染”,使医务人员变“被动接受感染控制”为“主动参与感染控制”,促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1.
许多中学生在心理咨询时诉说自己喜欢上了异性同学,不知如何是好。有的说“在我的心目中,她已经占领了整个心,白天上课的时候,时不时地看她几眼,我就觉得心里特别舒服。”有的说“我没有精力学习,失去了她就像失去了未来一样,我像一只没有目的的蚊子,到处乱飞。”有的说“因为我现在不是谈恋爱的时候……所以我不敢对她表白我的爱,怕对她的学习不利。但我每天都想见她……” 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是比较普遍的。在青春发育期,男女同学之间产生一种神秘好感是正常的,在个别学生身上就表现为思慕异性同学,这种现象受生理发育和社会影响的双重影响,决不能  相似文献   

12.
“吾丧我”之说源自《庄子·齐物论》,因其深刻的哲学意味,为历代治庄者所关注。“丧”是整体上的“减法”状态——从“我”之中剥离出去一部分,“吾”是高于“我”存在的某种理想的人格状态。“丧我”,即消解以“形体之我”为基础、以“精神之我”为核心、以“人物关系之我”为张力碰撞凝合而成的“我”,复归自然之“吾”。通过以“吾丧我”为线索的一系列“互文性图景”的建构,庄子不断深化消解一切“不齐”,表达“复归于道”的寓意。看似文字游戏的“吾丧我”,实则凝聚着庄子对个体生存境遇、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其为“我”摆脱束缚与局限,走向开放的生命提供的途径。在纷争加剧、矛盾凸显、人与他者关系更为紧张的今天,“吾丧我”之说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陶睿  郑蕊 《应用心理学》2023,(2):162-170
鉴于防护行为相对欠缺的现状,本研究旨在探究雾霾知觉影响防护行为的情绪机制和未来自我连续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合本土自我心理学,我们将西方的未来自我连续性从“小我”扩展至“大我”,提出包含未来子孙的未来“大我”连续性。研究发现(N=262)雾霾知觉通过焦虑引发防护行为,且该促进作用仅对拥有中等水平以上未来“大我”连续性的个体成立。未来“小我”连续性的调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设计防护行为干预策略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阴差阳错     
“我是兰兰”。 “你好。”是个……是个男人还是女人的声音?我一下子分辨不出,那声音有些沙哑,象伤风了似的。很柔弱,象是有病。“我,我读怎么称呼您?我可以叫你大姐吗?我今年十六岁”。 是个女孩儿。 “可以”。 “我有件非常非常苦恼的事”。她急切地说。 “嗯”。 “可是……你得答应替我保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文化     
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已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胜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这三个人…  相似文献   

16.
我在家乡纽约州卡南代瓜的街上买东西时,听到一旁传来小孩子的说话声,“妈妈,你看,这位太太还没有我高呢!”那位看来表情有点窘迫的妈妈忙叫了一声“米基”。那个叫米基的男孩看来最多有7岁。孩子的妈妈对我说:“啊,真对不起。”我笑了,对她说:“没关系。”然后转过身,看了看她的儿子,说:“哈,米基。我叫达丽尔·克雷默,你好吗?”他从头到脚地打量着我,而后问我:“你也是妈妈吗?”“是的,我也有个儿子。”我说。“你怎么这样矮小?”他问。“这是上帝的安排。”我说。“有人矮小,有人高大,我属于前者,而且是矮中之矮。”我和他大约说了5分钟,…  相似文献   

17.
雪鸿 《佛教文化》1996,(3):41-41
我喜欢让一个老人理发,老人在道旁露天营业,收费低廉,人又健谈。初次见面,他习惯地问:“你是干啥的?”我说:“当小官儿的。”他又问:“一个月挣多少钱?”我说:“运气好时能挣万儿八千的。”当他知我尚未成家时,问我老家在啥地方,一听“甘肃”,他眼一瞪,“五百里不见一根草,别去了,到这儿成个家”。接着为我出谋划策,最好“进门”,找有女无儿的人家,房子,老婆现成,他保证愿为我找个“好主地”。第二次他依然问我是“干啥的?”我说:“打工的。”他很关心,“打工苦不苦?老板好不好?”我说:“的确很苦.老板有时好,…  相似文献   

18.
庄子“吾丧我”的解释历来受到注家关注,在“吾”“丧”“我”三字均有意义之不确定的情况下,以往学者较多关注“吾”“我”的解读,甚至形成了“求吾”和“解我”两条诠释路径。然而,从“吾”“我”入手解释“吾丧我”,是将“丧”的意义一般化,由此带来实践中不能实现的缺陷。本文认为“丧”字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吾”“我”的理解方式。无论是其在短语中的动词词性,以及其在文段中表现出的实践真切性,还是作为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的工夫指点,“丧”字的隐喻较之“吾”“我”更具基础性。可见,“丧”的意义值得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个初三男孩来到心理咨询室,话没出口脸先红,终于鼓足勇气:“老师,让您见笑了,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 “老师怎么会见笑呢?这是很正常的哟!进入青春期的男女孩相互吸引和爱慕是很正常的。有人叫它‘早恋’,我就不同意。这是少男少女的初恋,初恋不是罪过。”我赶紧表明态度。 男孩脸上露出会意的笑:“老师真理解我们。可是,这对我的学习有了不好的影响。”他脸上又  相似文献   

20.
严锡禹 《天风》2017,(10):27-28
摩西在西奈山接受神差遣时,曾问神的名字。他说:“他们若问我说:'他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参出3:13)这大概是最早出现的关于神的称谓的问题。犹太人称神为“亚威”(Yahweh)或“主”,新约时代受希腊文化影响称The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