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教”一词的出现,是名家思想在汉末魏时兴盛的背景下,名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刺激了儒家思想中已有的与“名”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凸显,从这一角度而言,“名教”则是儒家思想充分吸收了名家思想之后的一个词语,因此,“名教”成为“儒家”的代名词。“名教”一词的出现,是对东汉重名之流弊反动的产物,从这一角度出发,东汉无名教之治。  相似文献   

2.
宋化玉 《孔子研究》2023,(5):106-116+159-160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条线索。备受学界关注的“从周”与“正名”的思想线索,接续的是春秋霸政时期以礼维护层级秩序的传统,并非单一维护君主集权。而“小邦君子政治”的思想线索,依托于春秋末期出现的邑宰政治,是由君子在底层担负政治责任,以实现良好的政治局面。与孔子维护“君主本位政治”的传统看法不同,这两条思想线索皆为“君子本位”。它们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小邦君子政治”的思路,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3.
胡潇 《现代哲学》2001,(1):31-35,111
向来把人类思想发展史与人类个体思想生成史对应起来研究的黑格尔,认为人类的思想发展,有一个从“能知”进到“自知”的过程,而“自知”的思想,即思想意识到自身的思想,则是人类思想发展中晚近出现的事情。他指出:人类把理念“理解为自己知道自己的理念,乃是近代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自从1987年9月在安徽宣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现代新儒学(家)思潮”学术讨论会以后,关于现代新儒学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有些阶段性成果已从“思想库”向“知识界”传播,使得新儒家思潮逐级向社会扩散。从北京大学每周一次的“国学研究专题讲座”爆满情况来看,新儒学的一些理论已得到许多青年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表达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强调万民地位为特征的“新民本”思想 ,曾一度被视为西方“民权”思想的同义语而成为了“民主”观念输入中国的介质和桥梁。这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误读”现象。“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 ,是在传统民本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传统政治与近代民主政治之间的中间形态。与旧民本思想产生于呼唤君主专制制度以平息动荡和战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不同 ,新民本思想形成于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并带来国破家亡的明清之交。如果说传统的民本…  相似文献   

6.
“Unheimlichkeit”是德里达晚期著作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并且总是与“幽灵”意象联系在一起。该文以海德格尔后期思想,尤其是以海德格尔关于真理和艺术诸问题的思考为依据,尝试对“Unheimlichkeit”这一概念在学理上的起源和在谱系学上的演化展开说明。  相似文献   

7.
稷下学宫的务实精神与田齐的兴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杰 《管子学刊》2000,(2):50-55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学术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然而稷下学宫自其产生就与田齐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本身就是田齐政权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务实产物。稷下学宫成立后也充分发挥了智囊机构作用,为齐富国强兵、统一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共同举办“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宗教理论研究”座谈会。这是宗教工作与宗教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益尝试,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研究理论创新的共同努力,也给学术界从事宗教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一次接触宗教工作实际及其相关的方针政策,向党政部门宗教工作干部和相关机构宗教理论研究者请教学习的…  相似文献   

9.
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和”与“合”两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已单独出现,可见中国古代早已产生了“和合”思想.“和合”一词在古书中曾多次出现:《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散,以保于百姓者也.”《墨子·尚同》:“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有和合.”《韩诗外传》三:“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后来的管子、墨子等思想家也都采用,并非儒家独创,但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确是较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0.
无为之境--《老子》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思想深沉,内涵丰富,其“无为”思想旨在通过对道的复归与把握,实现在大宇宙、社会、人生中“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有为的目标。“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人生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本文着眼于《老子》的“无为思想”,通过阐发如何通过体认与把握“道”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之境,进一步让现代人领会《老子》“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思想中,知识的意义从属于道德修养或政治需要.清初以降,这种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出现了变化,清初孟学研究的种种特点便是明证.黄宗羲之孟学注重挖掘孟子思想中的实学内容,将“性”与“习”相联系,重视客观之“习”对人性之道德修养的作用;将“学”与“良知良能”并重,凸显孟子尊重知识的形象;借“人心道心”之论肯定人欲的合理性,而对客观现实的肯定使得知识具有了突破以道德为基础的传统束缚的孔道,成为乾隆年间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重知思想”之先导.由此,传统思想中知识逐渐脱离道德权威的钳制而具有了独立的、前近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教义学的发展过程中,“穆阿台及勒派”与“圣训派”在教义学领域形成分歧与对峙之后,介于二者之间出现了以艾布·哈桑·艾什阿里命名的“艾什阿里派”。该派带有调和主义与中正之道的思想特点,在既反对完全依靠人的认识与思维能力去理解“经训”内容的同时,也反对只以“经训”本身及其相关“传述”内容为依据去理解“经训”内容,主张将人的认识与思维能力与“经训”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一、“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一般的理论思维之所以不“反思” ,或者说不自觉地“反思” ,是因为在这些思维中 ,“思想” (thinking)与其对象———“存在” (existence)总是相互外在的 ,“思想”只是空洞的有欠缺的东西 ;而哲学之所以专事反思 ,是因为在哲学思维中 ,“思想” (thinking)与其对象———“存在” (being)是内在同一的 ,“思想”是唯一的“存在” (being)。“哲学”要“反思” ,必须把“思想”本身作为思维的对象反过来而思之。作为思维对象的“思想”不是实存的“存在者” ,而是使“存在者”成为可能的“存在”本身。在知…  相似文献   

14.
李春颖 《哲学动态》2023,(3):39-48+128
心性论是宋代儒佛之辩的核心议题,本文以儒佛共用的概念“心”与“觉”为核心,从禅宗和理学两方面分析儒佛差异,重点关注以朱熹为代表的南宋儒者在辟佛时所针对的禅宗思想和儒佛之辩的根本原则。在“心”与“觉”的问题上,儒佛之辩的重点在于觉、心、性三者的关系和理路,尤其是禅宗中以知觉为佛性的思想。是否向上一提,有超越“心”与“觉”的最高本体——天理,成为理学与禅宗的根本差异。鉴于程门后学中出现轻视形上本体,强调发挥心之知觉作用的思想倾向,与禅宗单讲觉、觉悟之心有相似之处,因而南宋儒佛之辩的重点转向了儒门内部的思想清理。  相似文献   

15.
该著从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诉求与境域缘在构成、中国美学思想之境域缘在构成论与原点范畴、“致虚”“守静”思想与审美缘在构成论、“有无相生”说与缘在构成域之开放性、“阴阳”观与缘在构成思想、“万物化生”构成思想与审美境域缘在构成说、“与‘道’合一”说与缘在构成论、“诚”范畴与审美缘在构成论、审美缘在构成论的文化思想渊源、缘在构成域之审美精神等方面,对“中国美学的审美境域缘在构成论”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万历以后的明后期,在我国的自然科学思想中,已经孕育着近代因素。这一因素出现的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倡导实学和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进步思想之出现,以及传统科学走向大总结。自然科学思想中的近代因素,首先表现在数学方面。“凡天地造化,莫能逃其数。”对数学作用的认识,排除了神秘主义的象数学,认识到自然界一切事物以“数”作为表现形式,且把“数”作为探求自然和检验客观事物规律“理”的科学认识之基础和方法,接近了近代实验科学的理论认识。运用科学观察和实验手段,是这时期不同于实用科学的又一重要表现。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出现了大百科类型的文化巨子,也是值得注意的动向。因此,在明后期西方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之前,我国的自然科学思想中已经独立地出现了近代因素,它也将缓慢地走向近代。  相似文献   

17.
怎样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中缺乏民本思想,没有把人放到应有的地位对待。这种看法似乎过于简单化。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作为社会的根本。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神本”(或“天本”)与“人本”的对立,“君本”与“民本”的对立,只有从这样两个方面的思想交锋中,才能全面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8.
荀子“刑”、“德”思想自有其独特的学术品格,但溯其源流,大抵远绍周公“明德慎罚”思想,近承孔子“为政以德”、“先教后诛”思想,下启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诸多思想与表述甚至直接袭用《尚书》等书、引证孔子等语录事迹,在先秦儒家刑德思想发展系统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这本书是我近些年来研究胡适有关思想文化的文章的结集。“思想文化”在书名中被拆成两节:“胡适思想”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很好理解,无须多说; 而“胡适思想”的解题则需要费些笔墨。 50年代我们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千军万马,口诛笔伐, 几千万文字进入历史档案。但对“胡适思想”的诠释,仍没有多少头绪与条理。然而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批倒胡适就必须批臭其“思想”,否定胡适就意味着把“胡适思想”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胡适”与他的“思想”正是接连一体、血肉不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以熊十力和章太炎的思想为中心,分析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生生”论与“无生”论对峙的状况。首先勾勒了熊十力对章太炎的批评,指出在这种批评中已经透露出“无生”与“生生”两种观念之对立。以此为引子,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章太炎思想中的“无生”论和熊十力思想中的“生生”论的脉络,揭示了现代思想史上“无生”论和“生生”论所抵达的深度。最后探讨了两种思想对峙所处的时势条件,从而为当前思想语境中理解“生生”问题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