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0 毫秒
1.
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兼与王贵明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贵明同志《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一文,批评了权文荣同志文章(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5期)中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始终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原动因的观点,认为原始社会有其特殊性:原始社会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后来的社会是历史地形成的社会;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是自然形成的生产力,后来的社会的生产力是既得的生产力;原始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王贵明同志的《再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一文,对我与他商榷的文章《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提出反商榷,认为“在原始社会不可能出现一个历史地形成的社会”,而我提出的观点则“存在着明显的疏漏”、“人为”的“臆断”。王文的观点对于深入研究原始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在总体上难于成立。本文再就这些观点就教于王贵明同志及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3.
权文荣同志《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一文,批评了孟庆仁同志文章(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5期)中某些不够精确的地方,例如把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生产相混淆,读后很受启发。但是,权文荣同志认为物质资科生产方式始终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而人类自身生产只能是社会发展居于第二位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我认为是缺乏根据的。本文试就此就教于权文荣同志以及理论界同仁,并就权文荣同志所忽视了的原始社会和原始生产力的特殊性,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崇民同志《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原动因再探》(《哲学研究》1992年第5期)一文,对我发表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上的文章提出了再商榷。刘文围绕自然形成的社会与历史形成的社会的历史分期及其根据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我们看到,刘崇民同志对他发表在《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上的文章的观点作了若干修正,但在总体上仍坚持他原有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的争论,主要围绕什么是原始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荣而展开的。争论的实质在于,是坚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自始至终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还是正确理解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依据人类历史的材料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唯物史观的上述原理进行全面的、实事求是的阐发。几年来,《哲学研究》就此问题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权文荣同志的《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原动因》(《哲学研究》1988年  相似文献   

6.
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是我在《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8期)一文中所坚持的观点。方昕同志发表了《“两重反映论”这种论点能成立吗?》(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0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向题并未明确表态,只对我所说的“两重反映”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感到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早产的胎儿。我决计把这篇并不成熟的文字抛到学术界,是因着两个不无衷曲的考虑:(一) 牟钟鉴①在他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以下简称《命运》)一文中,对我的《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及其时代特质》(载《光明日报》1986年5月26日,以下简称《特质》)一文提出诘难后,经由我的答难(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文章《答牟钟鉴》),再次向我提出了诘难(见《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文章《澄清与探讨》,以  相似文献   

8.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9.
周穗明同志在《也谈“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0期)一文中,对我曾经论及同一问题时阐发的观点(参看拙文《应当怎样理解“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期)提出了商榷。读后,觉得有必要对提出商榷的问题再作一番研讨。一、“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化劳动”周穗明同志在文章中说,我的失误的“关键”在于:“把‘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石仲泉同志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10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苑的奇葩——评介<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的重要哲学观点》一文(以下简称石文)为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尚未公开发表的哲学观点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这是实事求是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篇好文章。但是,我认为在一些史实上仍有补正的必要,这里冒昧提出两点意见:  相似文献   

11.
相对论时空理论(亦称相对论时空观)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时空理论。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在相对论时空理论评价方面存在着若干不妥观点。我曾针对三种较普遍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发表了《相对论时空理论评价探讨》(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10期,以下简称《探讨》。此后,文兴吾同志发表了《相对论时空理论及其评价再探讨》(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以下简称《再探讨》),对我在《探讨》中的看法提出了若干诘难和批评。本文拟对文兴  相似文献   

12.
《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10期刊登的陶富源同志的文章,提出人类社会形成和初期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地理环境的论点。这里,我想着重就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社会制度所起作用的性质谈些认识。对于人类初期的社会制度来说,地理环境是具有决定作用的。谁都知道,生产力最终规定着整个社会制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但是,生产力是历史地形成和  相似文献   

13.
我在《哲学研究》 1998年第 10期发表了《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一文。文中提出 ,列宁没有提出过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即认为一国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是斯大林提出来的 ,而斯大林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孟庆仁同志在《哲学研究》 2 0 0 0年第 9期上发表了以《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的”事业是一个过程》为题的商榷文章 ,认为我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实际 ,并对我的论点和论据作了反驳。我认真阅读和思考了孟文的反驳。但是 ,纵观孟文全文 ,作者对我的反驳 ,实在不能令人信服 ,…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商品生产的急速发展和社会道德领域里大量消极现象的出现,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继王锐生同志发表了《商品生产和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之后,张博树同志也写了《也谈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11期,以下简称张文)的文章,对王文多所论驳。张文认为,商品生产的一般要求乃是建立在价值关系基础上的从求生劳动到求利劳动的转化,而这种要求不为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左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道德演化的“二律背反”势所难免,即一方面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私有意识的膨胀。与此同时,经济与伦理的冲突不可避免,经济发展注定会影响甚至阻碍道德进步。这些观点是有代表性的。然而在我们看来,上述观点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根据,是我们难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5.
黄克剑同志的《我是在什么意义上“借用马克思的话”的?》(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一文,就我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一文的某些涉及他的批评意见提出反批评,我表示欢迎。我觉得其中有些是双方行文不  相似文献   

16.
儒教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继愈同志所撰《论儒教的形成》(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以下凡引该文,只注页码),是一篇系统论述儒家演化成儒教(宗教)的文章。该文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我们经过初步研究认为,这篇文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辨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越同志的《“市民社会”辨析》(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是他就同一问题写的第三篇文章。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评〈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的文章加以评论(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最近还了解到,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  相似文献   

18.
《哲学研究》1992年第1期和第3期分别登载的陶富源和胡承槐二位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陶文”和“胡文”),对陈志良和杨耕以及刘森林、张一兵诸同志的文章的观点,提出了驳难。“陶文”以他对劳动的基础作用的认识,来论证“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  相似文献   

19.
于光远同志的《关于历史发展中的自觉性(读书笔记)》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5期。以下简称《笔记》),根据恩格斯关于人在历史发展中有两次把自己从其余动物中提升出来的思想,对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自觉性作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自己在自觉性问题上的观点,并对斯大林关于自觉性的理解提出了批评。研究这个问题在今天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但是,我不敢苟同《笔记》在自觉性问题上的某些观点,尤其不能同意《笔记》对斯大林的某些批  相似文献   

20.
李振城同志的文章《商品经济双向性影响刍议》(载<哲学动态>1987年第2期)认为,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有双向性影响,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不例外。对这个总观点我是赞成的。但李文对这一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双向性影响的分析,又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笔者不揣冒昧,就此提出一点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