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西方极其重要的哲学家和基督教思想家,爱留根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从“无”或“不存在”的概念对上帝的理解和思考,这种空前深刻的考量集中体现为一种辩证关系:上帝既是绝对的隐匿,又是通过自我显现的创世!如何在绝对的分裂中保证上帝的独一和完善?如何使上帝在绝对超然的隐匿之无中自我显现和创世?这既是最重要的基督教神学问题,也是形而上学关切的根本。爱留根纳通过他的神学美学给出了天才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唯灵论的托马斯主义的特征,乃是一种根本的上帝中心论,即认为一切来自上帝,一切依存于上帝,以及一切皈依于上帝。这就是《神学大全》的方案中最突出的一点:“圣托马斯依据……柏拉图的出发与复归的命题:既然神学是关于上帝的学问,那末人们对一切事物就要根据它们与上帝的关系去研究,即或者研究它们的产生,或者研究它们的终局——发生与归结”。道德的意义只在于有理性的创造物如何皈依于上帝的那种运动;问题在于人如何依靠这种运动,通过他的自由的种种个人行动而在自己身上实现他本性上已经就是的那个上帝的形象。一旦关心具体问题的哲学家发现历史上只  相似文献   

3.
莫尔特曼的政治神学是其希望神学的逻辑延伸与必要组成部分。政治神学的特点是面向实践。它是关于复活与十字架受难的辩证和谐统一。政治神学的上帝是被钉十字架的、受苦的上帝。奥斯维辛之后的上帝不再是战无不胜的。上帝与不信神的、被上帝遗弃者结合。解放是指从政治偶像及焦虑中解放出来。拯救不仅仅是传统所谓从罪中救赎。除了罪以外,人还有无缘无故地遭受的苦难。上帝站在无辜受难者一边,并亲自受苦。这是新的神正论。人的解放不仅包括宗教偶像的破除,也包括政治偶像的破除。注重行动与成就,使人变得冷漠,对人缺乏同情,缺乏激情。现代神学的趋势是与社会现实结合更密切。  相似文献   

4.
张丽丽 《天风》2013,(3):19-20
改教家马丁·路德提出了“十字架神学”,他认为十字架是耶稣基督拯救的焦点,是上帝自我启示的焦点,是一切真正的基督教神学的根基与中心,因此,整个神学就是十字架的神学。无论他的说法是否全面,至少他提醒了我们“十字架”对于理解基督教神学、认识上帝和基督的救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我们默想主耶稣的受难之苦时不妨一起思考一下十字架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希望的末世论--现代基督教末世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开始时,神学家们主要关心的问题是末世论。然而,那是一种脱离政治的末世论。同神学其它分支一样,末世论是按照私人的、个体的、存在主义的方式加以解释的。只是由于现代政治神学的出现,末世论才具有历史的、集体的、真正面向未来的定向。这一转折是从存在主义的内心生命向公共的社会生活的转折,是从个人的经历向历史的转折,是从超验的主体向政治的转折。在这一方面,希望神学起了关键的作用。希望神学的突出标志是:它力图表明末世论的教义是基督教神学的核心。上帝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未来的可能性的问题。上帝不存在于彼岸的某个地方,他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6.
马丁·布伯从哲学人类学的立场去理解宗教,揭示了人的“对话的存在”。 对布伯来讲,人类宗教的历史就是人与上帝对话的历史,人与上帝的对话关系就是一种“我—你”关系。正是在对话中,我们就达到了“之间”的领域,哲学人类学就是关于“之间”的人类学。人的对话的存在充分地体现在“原始距离”和“关系性”之中。人建立其“关系性”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神性”,因此,哲学人类学必然蕴涵着一种“神学”。他认为,宗教信仰的基础乃是人与上帝、与永恒的“你”之间存在的那个对话关系。有关宗教信仰的所有陈述的基础是那些具有信赖性质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对教义内容的信仰。布伯反对任何对宗教所做的抽象研究,因此他鄙视基督教神学。布伯还以犹太教为例,分析了宗教的精神实质。他认为,犹太教是一种精神过程,它包含着对三个观念的追求,即“统一的观念”,“行动的观念”和“未来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毕生的思想与上帝/神性难解难分。在后期重要著作《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形成了对其后期思想具有规定作用的“存在/存有历史”观,以及以“本有”(Ereignis)为核心词语的后哲学之思。而在“存在/存有历史”思想的最后一个“关节”即“最后的上帝”一节中,海德格尔形成了与“本有”相关的神性之思,后者不同于传统神学——我们愿意称之为后神学的神思。  相似文献   

8.
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化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化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化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化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赵紫宸(1888—1979)在1925年底撰写的《耶稣的人生哲学》等为文本依据,讨论他早期神学中的人神人格同性论。他提出上帝、耶稣、人共同都以“人格”为本质规定性。这种人格论哲学,一方面展开在赵紫宸对耶稣之人格上帝观的理解中,一方面体现在他的人神人格同性论中。赵紫宸把上帝诠释为一种观念性的人格存在,历史上的耶稣是对此的一种人格性的彰显,而人的使命就是在效法耶稣的人格日新中建立自己的人格。文章指出,这种人格论哲学,最终否定了上帝的神性、耶稣的基督性,无意识地在中国教会里以“非上帝”即“否定上帝”的方式,呼应了同时代的非基督教运动。  相似文献   

10.
宗教信仰与神学之间有一条微妙的分界,如果没有宗教的产生以及它所面对的封闭困境,神学或许无以发展。神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宗教的挽救和补充,这一点在20世纪的背景下尤为突出。如布尔特曼所认为的,企望现代人在不发一言的前提下就完全接受上帝,相信圣经中那些类似神话描写的故事,似乎已经成为不可能。神学的意义在后现代语境更加凸显出来。信徒的上帝不可言说,而神学家的上帝是必定要被言说的。这里似乎存在着一种应该修正的卡尔·巴似的两难处境。卡尔·巴特说:“作为人,我们不能言说上帝;而作为神学家,我们应该谈论上帝。我…  相似文献   

11.
近代人本主义无神论实现了人在传统神学网络中的客体边缘向主体中心的反转,而在其将上帝颠倒为主体意识的对象化客体之时,也在进行着主体意识的自我神格化。这种简单倒置的直接后果就是上帝之死和信仰的衰微。在马克·泰勒看来,要摆脱这种简单倒置导致的现代神学困境,神学必须借助解构思想的策略和资源将近代人本主义无神论所完成的简单倒置转变为一种辩证倒置。  相似文献   

12.
闲云 《世界哲学》2006,1(2):104-111
安德鲁·迪克森·怀特是美国19世纪末著名学者,他的《基督教世界科学与神学论战史》是最早系统地从历史的角度探讨科学与宗教和神学之间的关系的著作之一。怀特强调真正的基督教精神不同于教条主义的神学,与科学有冲突的是神学而不是宗教。科学与宗教都是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而教条主义的神学不仅对科学而且对宗教都是有害的,清除这种教条主义将有利于这二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分析发展出一种对启示的新理解,这对神学来说是有意义的,不仅可以作为神学思想的一种范式,而且可以作为把启示事件理解为世界化话语事件的一种手段。在这里,世界化话语事件就是上帝话语事件。论文在考察海德格尔对存在-解蔽事件的分析之后,详细讨论了如何把这种分析用作理解上帝话语的一种形式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上帝论无疑在基督教以及基督教神学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谢扶雅的上帝论思想,在经历了从早期到成熟期的转变之后,形成了上帝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看法。而其尤为独到的地方在于对上帝的这两种状态(一体两态)的解释。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角度分别探究他的一体两态思想的哲学基础,并最终表明,从中国哲学而来的中和思想、天人思想对于上帝论具有创造性的贡献,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马里翁认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体—神学—论思想,一种以自我为基础(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cogito,ergo sum"),一种以上帝为核心(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sum,ego existo"),前者是一种并不完备的形而上学,后者则展现了笛卡尔的一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但是,关于笛卡尔的这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及其体系,马里翁在其《笛卡尔哲学问题:方法与形而上学》和《笛卡尔哲学问题II:自我和上帝》中分别给出了两种并不相同的解释,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大体上认可马里翁的第一种解释,同时应该对他的第二种解释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列举了传统自然神学与英国自然神论两种不同的神学流派,以及历史上对英国自然神论做出的反思。传统自然神学并不将上帝的存在视为需要证明的对象,而是隐含的前设;而英国自然神论却要在毫无前设的条件下,从自然界的实存去证明上帝的存在。对此,怀疑论哲学家和视基督教为天启宗教的神学家对其做出了批评,认为上帝存在应当是论证的前提而不是论证的目的,而且在无前设的情况下从自然界去推导上帝的属性是徒劳的,不可能使人仅仅通过自然而理解基督教的上帝。  相似文献   

17.
林曼红 《天风》2003,(8):34-35
圣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成书历程,以不同的文体记载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人物与事件以及历代世人对上帝的认知。这就使得圣经具有多样性,不是仅有一种神学,而是包含着众多的神学思想。在意识到圣经的多样性、让每一种神学思想具有说话的空间的同时,就像认识到“某些信条比另一些信条更具有深刻的意义”一样,我们要充分地意识到有些经文比另一些经文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圣经的原句中辨认出能把我们引领到上帝活的话语的标竿来,也就是靠着恩膏的带领,借着时代的亮光,我们要能够理  相似文献   

18.
蔡同立 《天风》2004,(5):34-35
先知的神学,一直代表着以色列的社会正义和良知。先知们怀着对上帝的虔诚与忠心,热切地关注着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先知的神学总是把以色列人民的现实生活与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忧国忧民,是爱上帝和爱国的典范,是上帝真正的仆人。他们宣告上帝的旨意,传达上帝的信息,预告历史的未来,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客观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先知神学,有助于我们领悟上帝对以色列民族的逐步带领,也能帮助我们今日进行切合时宜的神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斐洛的划时代贡献在于用柏拉图哲学阐释圣经神学,将希腊的逻各斯精神注入希伯莱的上帝信仰,提出关于作为上帝与世界之中介的神圣逻各斯的学说,成为基督教神学的奠基人。神圣逻各斯作为上帝的自我显现,是上帝的创世之道,同时是上帝的救赎之道,因而是全部基督教神学的...  相似文献   

20.
任何宗教语言的特征是它的指使性.本文依据约翰神学的文献,即<约翰福音>、<约翰壹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启示录>指出:约翰神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宗教语言的指使性特征:"我是"的宣告、耶稣的对话性言说、吁请的祈祷;而它在时间观上的长时段的末世论的涵义意味着:作者约翰强调时间中的永恒与现在的关系,换言之,他认为永恒中内含现在、而现在中却内含着永恒.这种语言观、时间观,和约翰神学的以人与上帝的公义关系为基础的神义论的正义论相关,和它把基督信仰看成是上帝之言成为肉身的历史事件与耶稣的肉身成为上帝之言的神学事件的信仰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