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给人台阶 1961年6月,英国退役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在洛阳参观访问时,曾由中国外交部工作人员陪同,在街上散步。走到一个小剧场,他好奇地闯了进去。台上正在演豫剧《穆桂英挂帅》,蒙哥马利了解到剧情之后,连连摇头,说:“这个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 中方陪同人员解释说:“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哥马利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中方人员不服气地说:“我们主张男女平等,男同志办到的事,女同志也办得到。中国红军就有很多女战士,现在解…  相似文献   

2.
寓言一束     
有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偏偏家里的老鼠又多又厉害,几乎每天都有衣物被咬坏。他恨得咬牙切齿,暴跳如雷,想了许多办法来捕捉老鼠,但怎么也捉不干净。他气得发了疯,一把火将房子点着了。他一边看着燃烧的房子,一边恨恨地说:“哼!老子看你这回往哪里跑!”  相似文献   

3.
前人小品有一则笑话,说一位年轻和尚与两位儒生同船赶路,两位儒生大小都是有点功名在身的人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流文化中人,自然一路意气风发、高谈阔论。小船不宽敞,那年轻和尚自觉地蜷缩起来,在一旁洗耳恭听。听着听着,他觉诧异,脱口请教:“听二位说,那尧舜竟是一人还是两人?”儒生答曰:“当然是一个人!”“那么──”,和尚又举出一位复姓(四字名)的历史人物,问道:“这是一个人吗?”儒生不屑一顾:“这都不明白?当然是两个人的名字啦!”年轻和尚笑起来,把脚舒舒服服伸展开来,道:“如此说来,且容小僧伸伸脚…  相似文献   

4.
中国禅宗的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禅宗的振兴佛日太虚大师曾说:“顿悟禅为中国佛学之骨髓,又为佛学之核心。唯中国佛学握得此佛学之核心,故释迦如来真正之佛学,现今唯在中国。”又说:“中国佛教之如能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密咒与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年谱》)这是大师通观全体佛学、洞察...  相似文献   

5.
汪维藩 《天风》2011,(11):56-57
90年代初,周联华牧师首次访问“金陵”时,我曾送他一个小镜框,上书陶渊明的名句“乌倦飞而知还”。周牧师离宁前夕,在金陵饭店写了封信给我说:“我这只倦鸟又要飞回去了。人各有自己的本垒,南京是你的本垒,我的本垒则在台北。”“本垒”是棒球运动的一个术语,大意指一个人能够发挥潜力、取得业绩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素质教育中加进“耻”的教育李益扬“耻”,在我国传统道德上,是常讲到的一个重要内容。“知耻”与“不知耻”为觉悟高低之别;“有耻”与“无耻”为道德情操优劣之分。“恬不知耻”,为人们所鄙屑;而有关“耻”的道德修养,则为志士所重视。孟子说:“耻之于人大...  相似文献   

7.
帕西警官破获过很多棘手案子,这次,又一个黑社会团伙栽倒在他手上。 没想到提审一个绰号叫“毒蝎”的嫌犯时,这家伙气焰十分嚣张,用挑衅的口气说:“帕西警官,你对我最好客气点儿……因为只有我知道你这个所谓警界铁腕人物的虚伪和无耻。”  相似文献   

8.
心里的水银     
有一个人一直为自己的书房太小而苦恼不已。后来他就在书房四周镶上镜子。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还是觉得书房小。一个有智慧的禅师告诉他说:“你的书房四周都是镜子每天只看到自己,感觉当然小了。你何不把镜子里的水银拿掉呢?”他把书房临街的两边打掉,装了两扇落地窗,书房果然感觉开阔起来。他每天都站在落地窗前,看外面的景象,到后来他竟无法安心工作。最后又去找禅师。禅师说:“你何不给心里装上水银呢?”禅师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面对外面用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面对自我用镜子…  相似文献   

9.
守住底线     
很多人都有自己行为的底线,尽管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底线并有差异,但不外乎“珍惜前程、珍惜家庭”,这是最普遍的底线。说白了,这根底线就是知耻之心,朱熹说过“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碰到一个人,开始还说得我抑制不住地想笑——他说“你还真有才华呀,到处都能看到你的文章啊”,但是接下来就说得我的那些还没来得及钻出脸皮的笑,立刻僵死在脸皮里面了。他说什么呢?他说他真正希望看到的还是我能写出砖头厚的长篇小说来,说那才是真正有份量的东西,是一个作家真正应该拿出来给人看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胡英 《思维与智慧》2008,(12):20-20
听过一个笑话:有一个好心人,每天都给一个乞丐10元钱。后来,他要结婚了,需要钱装修房子筹备婚礼,就将给乞丐的钱减到3元。一天,乞丐忍不住问:“你为什么少给了我钱?”好心人说:“我要结婚养活我妻子啊!”乞丐生气地说:“你怎么能用我的钱去养活你老婆呢!”好心人被问得一愣,一步两回头地走了。从此.乞丐连3元钱都得不到了,心中充满了怨恨。  相似文献   

12.
黄凤想 《天风》2009,(10):46-47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就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而这又与经济直接相关。也就是说,经济问题一直联系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经济也常常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和不安,不管你是富裕还是贫穷。无论我们阅读过多少有关理财的书籍,或向财务专家请教,采取了投资理财策略和方案,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经济的枷锁之下,难以无忧无虑地享受顷刻的自由与释放。但圣经应许我们说:  相似文献   

13.
反常合道     
有这样一个传说:绍兴才子徐文长自幼聪明过人。一天,他和六位文人一起喝酒,这六个人事先商量好要捉弄他一下。桌上一共摆了六个菜,按年龄大小行酒令,酒令要说出一个典故,只要典故和桌上菜肴有关,就可以独享这盘菜,否则没菜吃。第一个人说:“姜太公钓鱼。”说罢就把桌上的一盘鱼端到自己面前。第二个人说:“时迁偷鸡。”于是将一盘鸡肉端走。第三个人说:“张飞卖肉。”话音刚落顺手将一碗猪肉拿去。第四个人说:“苏武牧羊。”把羊肉也拿走了。第五个人说:“朱元璋杀牛。”牛肉也就归了他。第六个人面对最后的一盘菜,说声“刘备…  相似文献   

14.
一生     
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奶牛。上帝对奶牛说:“你每天要在田里劳动,还要产奶,喂养自己的孩子和农场主一家,我给你60年的寿命。”“这地狱般的日子要60年干什么?”奶牛气愤地说,“20年就够了,那40年你自己留着吧。”上帝同意了。  相似文献   

15.
一生     
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奶牛。上帝对奶牛说:“你每天要在田里劳动,还要产奶,喂养自己的孩子和农场主一家,我给你60年的寿命。”“这地狱般的日子要60年干什么?”奶牛气愤地说,“20年就够了,那40年你自己留着吧。”上帝同意了。  相似文献   

16.
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令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它是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战国时期的孟子曾经说过:“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其含义是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康有为曾经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针对当前社会的情况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即“八荣八耻”,这是对当今社会应该具有的是非标准、善恶与美丑的高度概括,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中华古代人文精神自周代始就辐转于实践的道德理性。诚如近人王国维所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殷周制度论》,见《观堂集林》卷十)道德理性或实践理性的本旨在于“立人”,而最初的所谓“立人”无非是使人从禽兽中独立出来而过着真正属人的生活。周之“文”对此十分明达,如《礼记·冠义)}云:“凡人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又《礼记·曲礼上》云:“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然而.延至春秋之时,这一立人的实践理性却因着周文之繁琐疲蔽而变得敌视人了——一个由周礼所提供的巨大的“文”网锁蔽了人之首动性、能…  相似文献   

18.
邓子美 《法音》2006,(10):21-24,25,26
一、耻感与佛教荣辱观不论在古代中国、印度,还是欧洲,耻感的生成都以人从其他生命形态中分离出来,并对此有了自觉认识而发端。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1]即人的耻辱感源于道德上的向善开导,习俗制度上的划一规范,由此人有了耻辱感才能自律。孟子更自觉地发掘其根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者乃禽兽也。“羞恶之心,人皆有之。”[2]荀子则有论《荣辱》的专文,明清之际的大儒顾炎武更从当时与后世“人相食”,乃至衣冠禽兽“食人”的现实中,由反思而抉择出“行己有耻”自觉的个人行为准则,“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处、往来…  相似文献   

19.
有一天,两个学生去请教他们的希腊老师。“老师,究竟什么叫诡辩呢?”希腊老师望望两个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作客,一个很爱干净,一个很脏。我请两个人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中谁会洗呢?”学生a脱口而出:“那不用说,当然是那个脏的。”希腊老师连连摇头说:“不对,是干净的去洗,因为他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而脏人却不当一回事,根本不想洗。你们再想想看,是谁洗澡了呢?”学生连忙改口:“爱干净的!”“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老师反驳后再次问学生,“这么看来,谁洗澡呢?”“脏人!”学生只好又改…  相似文献   

20.
“文革”时,某单位的汽车不幸轧死了一家的小孩。那时虽讲究经济赔偿,但从“阶级感情”观点出发,也得想法抚慰死者家属。偏巧派去的人是个惯会讲“八股”口号的人,他对死者父亲说:“这点苦对咱贫下中农又算得了啥?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展望未来,你一定能够挺直了胸膛!”对方难过了半天,最后讲道:“说啥呢?想想过去,咱有个儿子;看看现在,孩子没了;展望未来……”他哽咽地抹着泪说:“还不是个绝户?过去·现在·未来@江五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