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们如何来理解和翻译笛卡尔的"mathesis universalis"?要知道这是笛卡尔整个哲学的一种方法论基础,它究竟是"普遍数学",还是"普遍科学"?它和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又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通过梳理笛卡尔的"mathesis universalis"和形而上学概念就会发现,他的这个神秘的方法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形而上学的预设,即其中的秩序思想蕴涵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变革倾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更应该把"mathe- sis universalis"理解和翻译为"普遍科学",因为,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理解和翻译为"普遍数学"的话,就削弱了笛卡尔哲学更加突出的形而上学变革意味。  相似文献   

2.
马里翁认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体—神学—论思想,一种以自我为基础(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cogito,ergo sum"),一种以上帝为核心(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sum,ego existo"),前者是一种并不完备的形而上学,后者则展现了笛卡尔的一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但是,关于笛卡尔的这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及其体系,马里翁在其《笛卡尔哲学问题:方法与形而上学》和《笛卡尔哲学问题II:自我和上帝》中分别给出了两种并不相同的解释,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大体上认可马里翁的第一种解释,同时应该对他的第二种解释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是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但自现象学创立,现象学家对笛卡尔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胡塞尔寻求现象学的笛卡尔血统,却又将后者的学说归结为"超越论实在论"加以拒斥;海德格尔批评笛卡尔未讨论我在的存在样式,却又在对存在论历史的拆解中依赖笛卡尔。为厘清笛卡尔与现象学的关系,我们必须从笛卡尔本身出发,追问现象学是否重拾了其思想环节。本文认为,笛卡尔与现象学具有亲缘性,这表现在:1.笛卡尔思想的出发点既非胡塞尔认为的怀疑,也非海德格尔认为的我在,而在于他已经实行了向现象性的还原;2.他已将思想本身理解为行为,开始了经由决定而思的哲学;3.思想的决定既决定怀疑,也决定接受真理的明见性。这已表明现象的自身显示,也需经由自我的意愿。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黑色笔记本"在2014年出版之后,引起了欧美学界和公众的广泛讨论。从海德格尔在1931年到1941年期间记下的一些笔记内容来看,海德格尔的确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明显的反犹主义倾向,并且在1939年仍以形而上学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本质性的肯定"。本文通过详细分析这一刚出版的新文本,介绍西方对此问题的不同争论,试图从海德格尔思想内部入手,揭示出海德格尔牵涉反犹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动机。  相似文献   

5.
马迎辉 《哲学研究》2023,(4):81-90+127
拉康认定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我思哲学的批评忽略了“故我思”中隐含的本己因果性,而此因果性就存在于“我在撒谎”“他不知道他已经死着”这些生存状态对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建构的建基之中,因为此在只有在想象性的误认中建构起他的身体性的在“此”存在时才能获得追问存在的能力,才能“以有死的方式”入世生存。尽管在思想“转向”时期,海德格尔已经在深度无聊中揭示了此-在与极端者的相关性,由此为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但在拉康看来,因为无视主体在欲望关联中的“缺乏存在”,海德格尔还是错失了主体生存的“先将来”维度对在世时间性的建构。通过对“让存在”之起源的追问,拉康最终从主体的生存维度将海德格尔的存有拓扑学——本有/它对三维时间的自行抑制着的传送,展示为了因掉落而不可见的客体小a对想象、象征、实在三界的生成。拉康创建的主体形而上学与海德格尔的超越的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错位的相合。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1930/31年对《精神现象学》的阐释在这部著作的效应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海德格尔极为重视其中的"自身意识"之思,认为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已经触及了作为形而上学之隐秘根据的"基础问题",对未来思想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海德格尔的阐释指明了"自身意识"的关键性,但这种阐释的基本意图和问题语境却长期没有得到深究,以至于这一阐释工作本身的深远意义还需一种适宜的澄清与照亮。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自建立伊始就与笛卡尔有着继承关系。本文试图从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现象学阐释中剥离出海德格尔对蕴含在笛卡尔哲学中的"积极可能性"的挪用。通过揭示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的现象学改造,本文意在建构写作《存在与时间》的海德格尔与笛卡尔哲学直接"对峙"的史前史。  相似文献   

8.
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人学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传统形而上学人学的批判,是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从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的产生和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他对传统形而上学人学的批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对“人是理性动物”观点的批判,二是他对“人不是理性动物”观点的批判。本文将阐述和分析这种批判的具体内容,指出这种批判的合理性及问题所在,以便客观地确定这种批判的历史地位。一、对“人是理性动物”观点的批判在海德格尔看来,把人规定为理性动物,是传统形而上学人学的核心思想。因此,对“人是理性动物”观点的批判,是他对传统形而上学人学进行批判的一个基本方…  相似文献   

9.
张桂权 《世界哲学》2007,2(3):80-86
笛卡尔以前的形而上学(包括神学)是存在论的形而上学,即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寻找超自然、超社会的最终根据、本原的理论。笛卡尔实现了形而上学的转向:从存在论转向了知识论,他为意识现象、认识现象寻找到了最终根据或本原:我思。本文系统论述了笛卡尔的形而上学观点。首先,论述了存在论形而上学的含义及其演变;其次,论述了笛卡尔的形而上学观点;再次,论述了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Auseinandersetzung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有四重含义:(1)阐释赫拉克利特残篇53中的polemos,我们将其翻译为"对峙";(2)海德格尔与西方欧洲形而上学的"对置";(3)海德格尔与海德格尔的"对质";(4)跨文化对话、交流意义上的Auseinandersetzung。以论述海德格尔思想中Auseinandersetzung的多重含义为主线,我们引出古老中国文化是否构成希腊-欧洲思想的"他者"以及将来可能发生海德格尔意义上的Auseinandersetzung的"同一个世界"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朱刚 《世界哲学》2010,(3):55-67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哲学中区分了作为dasGeistige的精神和作为dasGeistliche的精神:前者指柏拉图一基督教式的形而上学的或存在一神学的精神,后者指非形而上学的、去基督教化了的精神。海氏把后一种意义上的精神解释为火焰之燃烧、道路之开辟,认为它先于柏拉图-基督教的精神,并使后者得以可能。它是海氏要返回去的前-本原的本原。但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要回到的这种精神仍是基督教的真理。德里达把海德格尔的精神再次基督教化。但德里达也许并没有看到,海德格尔后期对于精神的思考已经引入了某种新的东西,某种不可以再基督教化的东西,那就是关于“道路”或道路之开辟的思想。总之,本文包含了三个针对“精神”的反思,即海德格尔对于传统西方之精神本质的反思,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反思的反思,以及此文作者对于德里达的反思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的哲学之思,并非一种由单层线性的同质性进化和异质转向所构成的历时性思想体,而是一个复杂的迷宫式的多层思想构境:海德格尔一生的主要劳作是在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和尼采对全部西方文明的终结之后,使形而上学启始的全部西方文化复基于被遗忘的存在;经过艰辛的努  相似文献   

13.
无底的棋盘上的游戏──德里达解构哲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尼采到海德格尔,一直企图颠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这种形而上学,就是追求一种脱离时间和历史的永恒的东西,比如本质、存在、真理、上帝等等。但是,尼采由于把权力意志作为世界的本源,而被海德格尔称为“最后的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本人也在对存在的终极追求中,最终又返回形而上学的故里。德里达认为,所谓形而上学,就是依赖一种无懈可击的基础,一种第一原则或不可怀疑的根据,来建造整个意义等级的思想体系。在这个等级中,“所有与基本原理、原则或中心有关的词,如本质、存在、实体、主体。超越、意识或良知、上帝、人,…  相似文献   

14.
"自因"概念在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通过自因概念,笛卡尔批判了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并且建立了以动力因意义的因果性原理为基础的现代形而上学。通过对笛卡尔自因概念的继承、批评和修正,斯宾诺莎进一步否定了上帝相对于自然的超越性,把上帝等同于自然,并且看成是唯一的实体。在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现代形而上学之中,上帝作为自因不仅是一种无限的力量,而且符合因果性原理。但是,笛卡尔和斯宾诺莎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自因概念的逻辑和哲学困难。  相似文献   

15.
孟彦文 《哲学动态》2007,(11):26-31
在西方哲学史上,作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部门,存在论甚至可以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词来使用。勒维纳斯以其思想的强力把两者分离开来,成为当代西方思想的一个异乎寻常事件。但这一异乎寻常事件之最异乎寻常者在于,西方思想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意识到其异乎寻常,而只在德里达那里获得了反响(即使德里达不是第一个对勒维纳斯思想进行研究的,但其《暴力与形而上学》无疑是第一篇真正有分量的研究著作)。本文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勒维纳斯对以海德格尔为靶子的存在论哲学的批判来澄清其赋予形而上学一词的特殊意义。一存在论,亚里士多德把它规定为对作为…  相似文献   

16.
走出后现代话语──论博德尔关系构成的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作为科学存在的现象学和解释学不过是现代思想的残迹,真正属于后现代的是解构主义,其核心话语便是对于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消解。但是,首先值得追问的是,西方的历史是否是在场的形而上学;然后,如果对于这个在场的形而上学进行了解构,思想自身是否和如何寻找其出路。解构主义并没有思考这样的问题,它实际上把对于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一话语变成了咒语,并且它借此瓦解了人的居住的可能。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思想必须走出后现代。作为海德格尔弗莱堡的晚期弟子,博德尔(HeribertBoeder)正策划着一场无声的反叛:…  相似文献   

17.
施璇 《现代哲学》2023,(1):102-110
在笛卡尔的哲学中,物体是实体吗?这个初看似乎极容易回答的问题其实相当棘手,棘手之处不在于实体概念而在于物体概念,因为笛卡尔对物体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般物体”与“个别物体”。两者的含义以及形而上学地位并不相同,难道它们同样都是实体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对笛卡尔物质性实体的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前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唯有“一般物体”是实体,而后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个别物体”是实体。这两种解读严格说来都不成功,它们要么有着不可弥补的文本漏洞,要么有着难以回答的理论难题。两种解读之间的冲突其实源于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自洽,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之争恰好揭示出他的物理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裂痕。笛卡尔所设想并提出的“普遍科学”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物理学,但他为之打造的形而上学仍然沿用了部分旧术语,并部分采纳了这些术语所蕴含的本体论框架与原则,造成其物理学与形而上学的不适配。为当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打造适配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哲学一直为之努力但尚未完成的重任之一。这从来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本文所揭示的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融贯就是一则示例。  相似文献   

18.
在场的特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涉及到对海德格尔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的批判性的分析:形而上学所探讨的是作为“在场”的存在。而西方的整个的形而上学无非就是对于这个在场特权的证明。海德格尔的这一论断是建立在存在的显现和“自然”的基础上的。而本文作者则强调,在场的意义主要不是存在的显现,而是对存在的关注和理解,是理性将其带出场的。这一点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可以找到它的依据,因此,在场从本源上看与理性有关,并由此引出作者对“什么是形而上学”这个问题的不同于海德格尔的理解和回答。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在其1929年的弗莱堡大学教授就职演说《什么是形而上学》中,对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批判和清理,讨论了"无聊""无""忧惧""整体"等概念,而我们在克尔凯郭尔著作中不难找到平行对应的内容——虽然海德格尔对其所受克尔凯郭尔影响的承认远逊于这种文本的对应。这一事实虽然遭到克尔凯郭尔研究界的诟病,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海德格尔的观点,即"伟大的思想家都思考着相同的东西"。这个"相同的东西"就是哲学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哲学问题之下,以相同或近似的概念和不同的哲学话语所进行的思想重构。这样一来,写作方式就具有至关重大的意义。与之相应,我们的阅读方式也应与写作方式相一致,以避免错失哲学家在特定哲学叙事方式中所欲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与精神哲学》是对海德格尔早期和晚期哲学的广泛的解释,主要是针对一般地发生在形而上学与精神哲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该书写得清楚易懂,完全没有那些塞满了海德格尔论著中的艰涩术语、精妙语词以及巧饰的重复解释。作者思想上虽然和英美哲学界一致,但该书并不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一般介绍,也不是企图把海氏所关注的问题和术语“翻译”成某种比较熟悉的哲学习语。确切地说,该书是对把海德格尔有名的转变(Kehre)前后所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的东西,进行创造性说明,因而也是对究竟有什么变化的说明。正如这一主题所表明的那样,这一切都是以一种可接受的并且可吸收的方式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