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加尔文神学思想对新教教会的历史性影响如果说是马丁.路德在新教神学传统的创制上为后世新教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确定了基本神学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发现,今天世界基督教新教的基本神学命题和教义立场,如对《圣经》的基本原则,对古公教会传统的立场,和罗马天主教进  相似文献   

2.
大祭司的祷文(约17:20-26)表明了主耶稣基督特别关注教会的合一性。但不幸的是,教会的历史竟然是一部分裂史。1054年,教会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517年,由天主教分裂出新教。在新教自身内部,也有形形色色的分裂。迄今为止,教会仍旧没有达到合一的地步。1999年世界信义宗联合会与罗马天主教签署了一部对于两者之间的合一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文献——《世界信义宗联合会与罗马天主教有关成义教义的联合声明》。这是双方在迈向合一道路上共同努力的成果。本文尝试对该文献进行解读,从而挖掘教会合一之可能性的模式,以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3.
4.信义宗教会教制创设与神学伦理学传统从历史文献来看,新教教会诸形态起源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而信义宗作为最早的新教教会却并非以分裂大公教会为初衷,或者说,路德及其改教同道的确是以改革教会积弊为己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路德一直是承认罗马天主教是大公教会,尽管他从未停止对罗马教廷的批评和反驳。他写到:"尽管罗马城比所多玛和蛾摩拉更加败坏,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地考察了马丁·路德称义神学思考的理论背景、过程和意义,指出马丁·路德的神学突破实际上与中世纪末期称义神学构成了解蔽与遮蔽的关系。中世纪末期称义神学遮蔽了"因信称义"的圣经道理,路德受限于经院新学契约神学,发展出了谦卑神学,但是随着圣经篇章注释工作的展开,他逐渐抛弃了经院新学以及整个中世纪的称义神学框架。最终他发现了"上帝之义",恢复了《圣经》和保罗的教导,完成了称义神学上的突破,奠定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救恩的普世性(L‘universalitadellagrazia,或称“普世性救恩”──Lagraziauniver-sale)作为一种新的神学观念,是罗马天主教会在梵二会议上制订的新的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重新解释天主教神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天主的救赎计划,着重于把天主与全人类联系在一起,从而密切了教会与俗世的联系,为梵蒂冈实行政策的重大转折提供了基础理论之一,在罗马教会近三十年来的革新与对话运动中发挥了作用。本文剖析了罗马天主教普世救恩神学的圣经依据、历史沿革、论证逻辑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指出它的核心与实质以及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丁·路德的称义哲学,学界目前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外在的解释",另一种是"内在的解释",本文则尝试从"运动"入手提出一种新的解释。为了阐明称义的存在方式,路德反复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运动概念,重构了后者运动学说中"毁灭"与"实现"的存在论地位,进而将运动的内在结构表述为"总是回到起点",即总是回到虚无。在这种运动的称义学说背后,蕴含着路德对生成、存在、非存在与虚无等形而上学问题的全新理解。本文认为,也唯有从运动的虚无主义机制出发,路德才能从根本上奠定新教人性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10月12日至13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在京举办中国天主教本地化暨中国化神学论坛。论坛期间共举行六场主题发言,其中第一场,在宗教对话上的对话:"宗教对话与中国化方向",来自政教学三方的代表进行了一场精彩对话,引起与会代表广泛兴趣与称赞,以下为本次对话的摘要。  相似文献   

8.
上帝预定与人的自由意志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性张力,并构成了基督教思想史上一个广泛持久的探讨论题。基督教教义与神学在其历史与逻辑推演中,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凝结成所谓的"阿米尼乌主义之争"。本文分析了阿米尼乌主义在教会史与系统神学里的地位与处理方式,指出了这场争论起因与要旨就在于因不同圣经解读而导致的对于预定对象与自由意志的不同理解,勾勒了福音派阿米尼乌主义的兴起以及对现代福音派信仰的影响,判定阿米尼乌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宗教改革"的一种后续发展,认为它作为加尔文系新教改革宗内部的重要神学分支,几乎一直伴随基督教新教这五个世纪的发展,并对丰富和深化基督教新教信仰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信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既需要结合时代的需要、文化传统的阐释,也需要对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的坚守,利玛窦的《天主实义》在这方面可以被看作一个成功的范例。他用中国古籍中的"上帝"翻译天主教的"Deus",但是坚持上帝的唯一性;用儒家的"仁"解释天主教的"爱",但是提倡上帝的"博爱";政治上认同"三纲五常",但是又强调在上帝面前的人人平等;对儒家祭祖、祭孔进行世俗性解释,避免了与本土意识形态的正面冲突。利玛窦的方法对于我们在当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信的意义     
沈承恩 《天风》2003,(12):6-8
信是重要的,但我们也不能把信强调过分。后,马丁路得改教,提出“因信称义“的道理来调上帝的恩典。这一个强调十分重要,因为上帝法就有功劳、有了功劳,上帝就要称他为义。 因为保罗说:“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2:8)所以“因信称义”不是我们信仰的全部,我们不能强调信而把上帝的恩撇在脑后抨击天主教,“因信称义”就成了新旧两教的分水岭。近年天主教与新教的信义宗在“因信称义”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协议书十分强调的恩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人的信。如果我们强调信过了度,我们就会蹈犹太人的覆辙。犹太人认为人可以靠行津法称义,因为行了津现在我们如果撇下上帝的恩不说,过分强调因信称义,就会把人的信变成一种功劳,在上帝面前换取称义。这是极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三、一个可能的"大神学"架构基督教中国化呼唤"大神学"意识,它要求人们更加深刻地将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与普世神学潮流结合起来。就前者而言,它的主旋律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就后者而言,它的主旋律是新教传统与普世神学的对话。但它们实为一个硬币的两面,需要人们将国内与国际统筹起来思考。在此意  相似文献   

12.
卡尔·巴特被视为"20世纪基督教教父"。这是因为巴特不仅在教会实践上以普世运动的方式促进新教和天主教的协和,而且在教义学上不断回归教父传统,发展出自己的"教会教义学"思想体系。然而,在罪的来源、人性本质以及意志自由的根本问题上,当前学界的一种新兴观点认为,巴特拒斥奥古斯丁主义的原罪说、人性观和"意志的捆绑"理论,认为奥古斯丁由于缺乏"天性及本质存有(Wesen)"与"存在存有(Sein/Dasein)"概念区分,其"天性的扭曲"的人性观、"善的缺乏"的罪恶观以及"无能力不犯罪"的意志决定论,误导了拉丁西方神学传统在罪与人性问题上的基本进路。本文将回归巴特和奥古斯丁关于这些问题的文本诠释,重新评估当前巴特研究的这种立场。本文认为,巴特的批评并非是对传统奥古斯丁神学立场的反叛,而是在回归教父传统基础上对奥古斯丁宗教人类学视阈下的罪与人性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回顾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有关宗教对话的两份重要文献;其次,评介天主教思想家不断更新的宗教对话观念;最后,试论前两部分内容对于中国天主教神学建设的理论启发。作者的主要结论为:中国天主教神学的本土化建设理应伴随时代步伐、关注现实问题、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良心是天主教道德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宗教改革以来,良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神学家的关注,他们诉诸良心的自由为某些宗教立场进行辩护。新教神学家藉着对良心自由的解释,提升了世俗政权的地位。本文从良心的本质和功能、良心与圣经、良心与信心、良心与救恩、良心与世俗政府等方面分别对天主教与新教的良心观进行对比分析,旨在理解两者在良心理论上的立场,探讨良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利玛窦写作《天主实义》的目的并非完全着意于宣讲天主教神学思想,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会通天主教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阐释方式。利玛窦会通天主教思想和儒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这段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为今日的天主教中国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义枢》成书于唐高宗时,为青溪大德孟安排法师在整合前人《玄门大义》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全书分为十卷共三十七品,现收于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芟夷繁冗,广引众经,以事类之",以期达到"显至道之教方,标《大义》之枢要"的目的。该书为道教由南北朝到隋唐以来教义教理的集成之果,为道教诸多信仰说教与信仰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今笔者以第一卷第二品《法身义》为主,以《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关于"天尊有几身"的内容为辅,展开讨论,以阐述道教多神信仰的神学义理其神学信仰对世间教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本世纪下半叶以来,社会呈现出特别五光十色的多元化倾向。神学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折光反映,自然也表现出特别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这里简略介绍几种产生于本世纪,并正在发展,尚未完全臻于成熟的神学理论。 1.政治神学。这是一个综合的术语,包括天主教与新教中与政治相结合的各种神学思潮。如解放神学、革命神学、黑人神学、女权神学、第三世界神学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解放神学主要是天主教神学思想中的一种社会思潮,于60年代末在拉丁美洲得到广泛传播。解放神学要求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革,使人民从殖民地压迫、阶级剥削中“解放”出来,赞成社会主义。这些解放  相似文献   

18.
五百年前发生在欧洲的宗教改革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引发宗教改革的因素包括宗教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等等,这些因素迅速地改变着当时的欧洲。但宗教改革最重要的原因是神学上的。改教家们明确地将神学作为他们对抗罗马天主教会的基础加以使用:维护恩典的教义或维护耶稣基督的福音。作为最重要的改教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方面批评当时盛行的经院主义恩典观念,其将恩典看为人的灵魂性质上的改善,这种改善是神圣的恩典及人与上帝恩典的合作而促成的。另一方面,路德抵制唯名论和人文主义的"现代"观念,其强调人的意志有自由去主动地与上帝拯救的恩典建立连结。路德认为,这两种在中世纪后期被广为接受的恩典模式不过是人的"自义"两种不同的表述。与此不同,接受使徒保罗和奥古斯丁的教导,路德强调恩典教义的三个维度。(1)首先,人被不信和自我中心的罪所奴役,以致他/她不能自由地成为悔改的人,不能够自由地寻求上帝和上帝的救恩。罪人没有能力靠自己成为悔改的人,并改变他/她的心意,从不信转向信心。只有上帝"先存的恩典",即圣灵有效的行动,能够触摸人内在的存有,使他/她悔改,认识到自己需要基督,需要上帝的饶恕。只有上帝的灵能够使人皈依,相信并确信基督、基督的十字架及其复活。只有上帝的灵,能够将罪人和救赎主联结起来。(2)第二,称义(也就是成为上帝所接纳的)包含两个因素。一方面,因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和代赎,有罪的人被上帝宣称为无罪。在十字架上,耶稣基督站在罪人的地位受到罪的刑罚,而罪人的罪现在则被赦免了。罪人的罪被归于基督,而耶稣基督藉十字架上的牺牲所成就的救赎和公义则归于罪人,并因此使他/她为上帝所接纳。另一方面,称义同时也意味着恩赐、赦罪、给予者,即基督自己进入人的里面,与人联合。基督不是仅仅从远处将他的礼物送给人,而是亲自进入罪人里面,与人联合。因此,基督本身的公义和圣洁也就作为礼物赐给了罪人。在基督和罪人之间发生了"一种幸福的交换":基督的属性一他的公义、圣洁和不朽的生命一.被归于罪人,而罪人的所有一他/她的罪愆、污秽和软弱一被归于基督。称义意味着基督藉圣灵居住在罪人里面,而基督内住的结果就是罪人与基督进入一种紧密的位格的联合(unio cum Christo)。事实上,这也意味着蒙饶恕的罪人成为"神圣三一上帝的殿",因为基督的灵同时就是父上帝的灵。因此,蒙救赎的信徒现在分享有神圣的生命及其特质,而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神圣的爱。路德的称义概念有这两个方面的含义:赦罪的法律的或法庭的维度,以及蒙救赎的人与基督亲密联合的维度。(3)路德恩典教义的第三个维度是强调在圣父和圣子的圣灵中的新生命:在圣灵中复活的基督开始在被称义的人里面活出他复活的新生命。作为一个与基督联合的"新生"的人,信徒分享有耶稣基督复活的生命。这种分享使人进入一个改变的进程中:因着内住的圣灵的大能,他/她被纳入一个毕生的医治和圣化的运动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老"肉体"与在被称义的罪人里面的新灵之间会有一个长期不断的冲突;但是,信徒越被上帝的灵充满和引导,他/她就越深入地分享有神圣的爱,就会在他/她自己的生命中越愿意爱上帝和爱邻舍,成全上帝的旨意。这不是称义的一个要求或条件,而是称义的结果和产物,是通过圣灵的影响而有的纯粹的神圣恩典的礼物。在这种神圣之爱中的成长使基督徒能够越来越无私地去爱和服侍上帝、教会、及世界上所有的人。成圣意味着逐渐成为"像基督一样"。被称义的罪人逐渐被改变的程度将不会对他/她永恒的救恩产生任何的影响;救恩单单靠赖十字架的礼物和耶稣基督的"义"。在作为当代普世教会运动中最重要教义文献之一的《关于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中,恩典教义的这三个维度是可以被辨识出来的。这个"联合声明"最初是由信义宗世界联盟和罗马天主教会于1999年制定并签署的。"联合声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消除了信义宗与罗马天主教之间有关称义教义的相互谴责。稍后,世界卫理公会联合会(World Methodist Council)于2006年也签署了这个声明;最近,改革宗教会世界同盟(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于2017年7月签署了这个联合声明。许多其它教会,例如安立甘教会,也正在考虑签署这个联合声明。我个人确信,马丁·路德恩典教义的这三个维度(其也包含在"联合声明"中),在中国基督教会进一步的神学建设中可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义因素。接受宗教改革这个根本的、源自圣经的教义将会以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强化中国基督教会的后宗派身份。这个教义现在也正在成为普世教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马丁·路德是一位对基督教新教教会成形和成长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意义的伟大历史人物。作为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创制性地奠定了新教神学的教义基础,并为后世建立完全有别于罗马公教的新的教会形态厘清了基本问题。从改教者的最初思考中去认识和理解他的伦理思想之神学理念,有助于我们在今天的中国教会里作美好的见证和作有益于教会成长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20.
吴树博 《现代哲学》2022,(1):101-108
“预定论”是新教神学中的基本教义,也是新教神学家解决恩典、救赎等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一个与新教颇具渊源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构建了一种与预定论多有相似之处的决定论理论。以这些相似性为契机,有研究者认为斯宾诺莎是在新教预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决定论思想,有人甚至把他视为一个新教哲学家。然而,通过对这两种理论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无论在精神气质、思想前提,还是在具体内涵等方面,二者均有深刻差异。斯宾诺莎所坚持的并非预定论思路上的决定论,也不以新教的预定论作为其直接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