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该研究考察了3~5岁幼儿违规后说谎的人数及其年龄特征,同时探讨了说谎行为与说谎概念理解、道德评价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3岁儿童,违规后出现说谎的人数至少在一半以上,但4、5岁儿童在说谎的人数上要显著地多于3岁儿童。在说谎/说真话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的发展上,年龄间差异显著,从3岁至5岁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研究结果没有发现是否说谎与说谎认知之间的关系,即在说谎/说真话的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上,说谎组儿童与没有说谎组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首先考察3-4岁幼儿在抵制诱惑情景下出现违规行为后的说谎行为特点,然后进一步探讨了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3岁儿童中有59.3%出现说谎行为,而4岁时这个比例达到75%;但经统计检验没有发现显著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也不显著。另外,说谎与未说谎组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有策略的说谎组比没有策略组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更高;说谎水平与错误信念任务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16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谎言概念理解的年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幼儿心理理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谎言概念理解的作用。结果表明:(1)幼儿对说真话行为与说谎行为的概念理解不是同步发展的,对说谎的概念理解要早于对说真话的理解,4岁幼儿的谎言概念理解水平高于3岁;(2)控制幼儿的年龄和言语能力后,心理理论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正相关,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负相关;(3)幼儿心理理论在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比较了幼儿及小学儿童在亲社会与反社会情境下对说谎/说真话的理解及幼儿对其所作的道德评价上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自4岁开始儿童能够明确地理解说谎/说真话,并作出相应的道德判断.但3岁幼儿无论是对说谎/说真话概念的判断,还是道德评价,不能对行为与言语作明确的区别.习俗性特征对说谎概念判断的影响始于9岁.  相似文献   

5.
幼儿心理理论水平及其与抑制控制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首先考察了3与4岁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然后通过抑制控制任务探讨了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与抑制控制能力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3、4岁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时有显著的年龄差异;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幼儿在抑制冲突的得分显著地高于没有通过错误信念的幼儿;而且除了他人的错误信念,幼儿在其他错误信念上的水平与抑制冲突成绩有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6.
幼儿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研究采用横断设计,以北京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共98名幼儿为被试,通过对其心理理论、情绪理解及语言能力的测试,考察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发展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在3~5岁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5岁的时候大多数的幼儿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能力,4岁是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2)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相关显著,即使在控制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心理理论能力仍然和情绪理解能力在总体上相关显著;(3)在排除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和情绪观点采择能力的相关也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7.
交往情景下个体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探讨了个体理解交往情景下说谎/说真话概念及其道德评价上的年龄差异,以及事实成份、交往动机与交往情景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3岁到4岁是说谎概念理解的转折点;(2)除3岁儿童外,大部分被试依据事实成份来理解谎前真话;(3)从小学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白谎”与直率真话的道德评价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交往动机或情景因素。  相似文献   

8.
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中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将执行功能任务和心理理论任务中的共同成分——抑制性控制区分为3个不同的难度水平,从而构成心理理论任务(错误信念)的3个变式A1、A2、A3和执行功能任务(白天/黑夜)的3个变式B1、B2、B3。实验1以48名4岁幼儿为被试,探讨对两类任务中各自的3个变式所包含的抑制性控制的难度区分的适当性,结果表明幼儿在两类任务中各自的3个变式上的正确率差异显著,说明其抑制性控制的确表现出了高、中、低3个不同的难度水平;实验2根据实验1所设计的两类任务,以144名3~6岁幼儿为被试,探讨了不同抑制性控制的难度水平在幼儿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相关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抑制性控制的难度水平是影响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幼儿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丁芳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5,28(3):544-549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幼儿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主要是抑制控制)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给39名3~4岁的幼儿施测多种心理理论任务、抑制控制任务、非心理状态任务和智力测量。结果发现:(1)在控制相关因素后,心理理论各任务之间的相关仍然存在;(2)在控制相关因素后,抑制控制诸任务之间仍保持高相关;(3)幼儿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与其在抑制控制任务上的表现呈显著相关,即使控制了年龄、性别、智力(包括言语智力和操作智力)、非心理状态控制任务之后,这种相关仍旧存在。  相似文献   

10.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行为观察(儿童与同伴的一对一游戏)、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估,探讨心理理论发展与儿童日常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52名4~5岁的学前儿童参与了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岁以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情境中的同伴交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敏感”和“交往表达”两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3)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整体上与同伴提名、教师评估相关不显著,但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的关系。我们推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影响亲社会行为间接指导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探讨了交往意图的直接阐述与否对5、7、9和11岁儿童说谎/说真话概念判断及其道德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5岁儿童在作说谎或说真话的判断及其道德评价时,还不会利用意图线索;自7岁或9岁起意图明确与否影响着儿童概念判断与道德评价;但对不同言语情景的影响并不相同。由此也证实了意图线索对儿童说谎概念的判断及其道德评价的作用除了与儿童的年龄有关外,还取决于言语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小学儿童对说谎及说真话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徐芬  傅根耀 《心理学报》1998,31(4):452-459
该研究分析比较了7、9、11岁儿童对故事中好/坏行为的评价,及对此两种行为说谎/说真话的评价。研究目的是想通过小学儿童对好行为与坏行为说谎或说真话的道德评价来检验说谎发展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结果表明:被试都有相当的能力区别行为与言语反应间的差异。对好/坏行为都予积极/消极的评价;而对相应的言语反应的评价则因条件而不同。  相似文献   

13.
傅根跃  王玲凤 《心理科学》2005,28(4):859-862
研究探讨了291名7、9、11岁小学儿童在为集体或为个人情境下对说谎或说真话的理解和道德评价。结果表明,集体观念已经对11岁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产生显著影响,11岁儿童在为集体情境下更少将主人公的话判断为说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对个人真话的评价越来越消极,对集体谎的评价越来越积极;当诚实原则和集体观念发生冲突时,7岁儿童主要受到诚实原则的支配,9岁儿童集体观念与诚实原则几乎是并驾齐驱,11岁儿童主要受到集体观念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更多地从诚实和为集体两个方面陈述评价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To test young children’s false belief theory of mind in a morally relevant context,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Experiment 1, children (N = 162) at 3.5, 5.5, and 7.5 years of age were administered three tasks: prototypic moral transgression task, false belief theory of mind task (ToM), and an “accidental transgressor” task, which measured a morally-relevant false belief theory of mind (MoToM). Children who did not pass false belief ToM were more likely to attribute negative intentions to an accidental transgressor than children who passed false belief ToM, and to use moral reasons when blaming the accidental transgressor. In Experiment 2, children (N = 46) who did not pass false belief ToM viewed it as more acceptable to punish the accidental transgressor than did participants who passed false belief ToM.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research on the emergence of moral judgment and theory of mind.  相似文献   

15.
道德判断的分级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lair(1996)发现即使没有心理理论的孤独症儿童,也具备道德判断能力。而Kahn(2004)认为没有心理理论就不可能完成道德判断。已有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理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存在困难,影响他们理解道德情景并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但这是否与任务的要求道德判断能力的程度不同有关呢?研究增加道德情景的复杂程度,进一步考察儿童道德判断规律。结果发现,道德判断有分级现象,第一级是直接对道德行为进行判断,孤独症和正常儿童都能完成该任务,可能是以原始情绪为基础的;第二级道德判断是对简单道德情景进行判断,需要以心理理论为基础,只有正常儿童才能完成;而对行为与意图不一致的复杂道德判断则需要以更加丰富的经历或者经验为基础,但其属于三级道德判断还是二级道德判断的高级形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探讨了585名7、9、11岁的小学儿童在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的真实情境下的道德行为及其与道德观念的相关。结果表明,在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情境下,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主要受到诚实原则的支配,表现为:为集体说谎行为发生率都很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小学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7岁、9岁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与集体观念无关,11岁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与集体观念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及欺骗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两种标准心理理论任务和两种欺骗任务,以3~6岁儿童为被试,探讨了学前儿童心理理论与欺骗发展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在不同的误信念任务中,学前儿童的表现不一致;但仍存在一般发展趋势:3岁儿童不能通过误信念任务,4、5岁是儿童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时期.(2)3岁儿童不能拥有隐藏意图的欺骗能力,4岁儿童拥有隐藏意图的欺骗能力.(3)3岁儿童能说谎,但假装无知的欺骗直到6岁才出现.(4)误信念理解与隐藏意图的欺骗存在相关,但与说谎和假装无知不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8.
说谎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有利于其认知发展,促进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了解和学习,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回顾现有的儿童说谎的类型,包括反社会谎言和亲社会谎言,介绍儿童说谎的研究范式以更全面地了解儿童说谎的种类,包括被动说谎范式和主动说谎范式,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指出未来可研究方向,如修改范式、增加对亲社会谎言的研究和对特殊儿童的谎言研究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说谎的发展过程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