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刘聪 《管子学刊》2008,(3):71-75
《太极图说》与道教的关系是周敦颐思想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太极图说》的内在理路,可以发现《太极图说》表达的是“时间在先”的宇宙生成意,其首句应为“自无极而生太极”。结合周敦颐在《咏阴仙丹诀诗》中自述其与宋初道士陈抟思想的关系,能够看出《太极图说》的“自无极而生太极”是直接源自于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当朱熹面对《太极图说》的三个不同传本,为调和《太极图说》与其自身思想的关系,他选择了“无极而太极”作为《图说》的首句,进而否定了《图说》的道教渊源。  相似文献   

2.
朱熹是首位极力表彰周敦颐《太极图》的学者,提出《太极图》乃是周氏学说之纲领。之所以得出这一论断,除了朱熹所说明的客观理由外,他欲为其心性学说探索宇宙形上学的根据,实现天道性命的贯通,则是其推重《太极图》的主观动因。通过对《太极图》意蕴的阐释,朱熹精妙地表达了他的太极阴阳学说,从"天命流行"和"神妙万物"的角度阐发了太极阴阳不离不杂的关系,建构起一体二分的理气观,集前贤之大成。在朱熹看来,太极阴阳之妙正是周、程授受之秘,而周、程是儒家道统的接续者,于是这就引出了以太极之妙为主旨、以伏羲为起始的大易道统论,并将《尚书》"十六字心传"涵摄其中。  相似文献   

3.
张祥龙 《现代哲学》2005,1(1):80-95
本文从《易》象数的角度来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通书》,认为这种象数的“二对生”的区别性特征是周氏学说的内在发动结构,由此而提出一些很不同于流行的“宇宙论加上伦理学”的解释模式的思路。在一些被长久争论的问题上,比如“太极与无极的关系”、“太极与两仪的关系”、“诚与太极的关系”、“中与太极和诚的关系”,都提出了新的看法。在这新的理解方式中,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不止是程朱陆王的一个含糊的先导,而是融合了儒道释的思想精华,而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原发力与中和的精微境界的划时代的哲理学说,其蕴义(比如超出理气二分的原本发生论)并未被后来的理学家们穷尽。本文最后将周敦颐的思想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及莱布尼兹的学说进行对比,一方面揭示“象数”在伟大的哲理传统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又表明中西两大传统之间存在的深刻差异在结构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郭彧 《周易研究》2004,(3):39-45
本文以朱震所列周敦颐<太极图>"动阳"二字的标注为突破口,对比杨甲<六经图>、<道藏·周易图>所列及朱熹改造等诸流变图,结合周敦颐<太极图易说>及<易通>的文字叙述,考证了周敦颐<太极图>的原貌.笔者认为,对<周氏太极图>的考辨,应从其"流变"人手,进而求得其图之原貌,然后方可进入考证其图之来源.文中指出:周敦颐以太极为一气,主太极有动静而生阳生阴之说,而朱熹则以太极为一理,而"理不会自动静",动静只是阴阳自身之动静,出于建立其理学系统的需要,便有意对杨甲所列<周氏太极图>进行了改造.于是,通过比较二人太极观之不同,便可从中分辨<太极图>原图与改造图之间的差别,从而分析其二人各自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周濂溪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研究者多将《图》与《图说》割裂开来,形成了对周子思想纷繁复杂的众多解释。从渊源上看,周子《太极图》的确受到了道家-道教易学的影响,但其义理是儒家的。在对《太极图》的诠释中,无极生太极、太极元气说的论说有其自身的困境;而"无极而太极"、太极本体说的理论则相对来说较契合周子的思想,这以朱子的诠释为代表。朱子的诠释要点有二:其一,认为《太极图》首圈为"无极而太极",无极乃是对太极的形容,太极才是本体;其二,认为《太极图》是周子自身思想的表达,并以《太极图说》的思想规范《太极图》。朱子的诠释至今仍然是正确打开周子思想世界不可或缺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原道》2017,(1)
《太极图说》是宋明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的代表作,他将宇宙生成过程以太极图的形式表述,并以文字进行解释,开儒家系统探究宇宙天地和人类生成之先河,对清代回族穆斯林学者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哲学思想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清代回族穆斯林学者借鉴和运用了《太极图说》的论证方式和学说,将宋代理学家的思想吸收与融合,并运用其中的"无极""太极""阴阳""动静""五行""四时""人极""修之吉、悖之凶"等术语、理论和思想,以阐发伊斯兰教义、伊斯兰教宇宙观和人生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哲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世界伊斯兰哲学。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为代表的一大批兼通伊儒学说的回族穆斯林学者,通过著书立说"以儒释伊",承担了把中国理学思想和伊斯兰文化哲学体系融合并推进到更严密更高层次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对于《太极图》与《太极图说》而言,许多人认为"传图者必传说"。但是,把上述主张绝对化,会忽视一些非常重要的史料。据祁宽、朱子等人的一系列资料来看,《通书》的最初版本"九江本"并非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没有收录《太极图》与《太极图说》,而只是没有收录《太极图》。基于此,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潘兴嗣《先生墓志铭》文中的句读问题、《太极图》的最初面貌问题、《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与道家的渊源问题,以弄清《太极图》与《太极图说》的关系。最后,本文还通过对《诸儒鸣道集》所收《通书》与朱子所整理的各《通书》版本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了《通书》最初版本的可能面貌。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对<太极图>的作者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首先,本文从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不同表达入手,指出二者所论的"五行"思想分别属于不同的流传系统.其次,本文较深入的比较了这两种"五行"思想的异同之处,进而指出基于这一矛盾可以初步判断,<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决非一人所做.  相似文献   

9.
清儒毛奇龄提出,《太极图》的第三层图,窃自于《周易参同契》之"三五至精图"。这一说法目前无法从版本学的角度予以验证。对此问题,我们试图从比较《太极图》与《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这三部著作对于"三五"思想的不同表述入手做出回答。我们认为:首先,毛奇龄在论证《太极图》与《周易参同契》在"三五"思想上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时,误将《悟真篇》的表述等同于了《周易参同契》的说法,论证极不严谨。其次,《太极图》的第三层图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与《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对"三五"思想的表述,均有所不同。再次,《太极图》的第三层图与《太极图说》中"五行一阴阳也"的表述一致,从而体现出相当的原创性。从这个角度判断,我们认为《太极图》当出自周敦颐本人之手,与道教思想并无直接性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易学角度对周敦颐的《大极图》作了全面地检讨和评析。首先揭示了《太极图》的易学合义,即阐发了《系辞》太极生八卦说,提出《太极图》属象数易中的象学。其次,对《太极图》渊源加以考辨,以事实为依据,证明了《太极先天图》早于周子《太极图》。最后,分析了周子能成功地将道家修炼图改造为儒家图式的原因。指出周子《太极图》的意义在于复兴了象数易,开创了以义理治《易》之新风。  相似文献   

11.
以图像表达思想,并对于图像本身作出解说,在北宋以后的儒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可以看作这方面的典范。周濂溪之后,不仅宋明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解释《太极图说》的作品,有的甚至模仿周濂溪“太极图”而制作类似的图式以表达其思想。而且,随着朱子学在韩国的传播,周濂溪《太极图说》对于朝鲜理学也发生了重要的影响,朝鲜中期郑秋峦的《天命图说》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周濂溪《太极图说》和郑秋峦《天命图说》可以作为东亚地区“思想图解”的两个范例。本文以周濂溪《太极图说》和郑秋峦《天命图说》为中心,讨论“思想图…  相似文献   

12.
杨立华 《哲学研究》2012,(10):65-70
<正>朱子自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完成《太极图说解》后,一直都在捍卫此书的基本立场。淳熙十三年与林栗、淳熙十五年和十六年与陆九渊、庆元三年与吕祖俭、庆元四年与袁枢之间的辩论,皆与《太极图说解》有关。(参见陈来,2007年)朱子在《太极图说解》中确立的本体论架构,可以说是他的中岁定法,自四十四岁撰成以后,始终没有改变。如何理解《太极图说解》中涉及的体用、阴阳概念,对于把握朱子思想中的理气关系等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陈抟与"太极图"的关系,我们认为北宋理学开山祖周敦颐虽然对"太极图"作过符合儒家价值理想的改造,但《宋史·朱震传》关于陈抟传"太极图"之说仍然不宜轻易否定。《宋史·朱震传》谓:"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①据此,则周敦颐之《太极图》亦和陈抟有关。  相似文献   

14.
周敦颐《太极图说》为理学史上的重要论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思想,最先为道学理论形态建立初步的宇宙论架构。但《太极图说》对"无极"、"太极"含义及关系等问题的论说甚为简约,使得后来理学家对其作创造性的诠释成为可能。陈普作为元代福建朱子门人后学,对《太极图》的理解承袭朱子之说,但也有发朱子未发之论:一是对"阴阳圈"中小圈、"五行圈"下小圈的解说;二是对"男女圈"意蕴的发明,阐发了"太极"与"二气"、"五行"、"万物"不杂不离且为之主宰的关系。这在理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上下两部分。上篇考察周敦颐《太极图说》和《通书》的流传情况 ,以及历来对两书关系的争议。下篇论述周敦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认为周敦颐之所以能成为理学开山之一 ,主要表现在他努力尝试从本体论角度建立儒学的宇宙论和心性论 ,使儒学能够开始真正从本体论层面上回应来自佛道二教的挑战 ,并且为宋明理学初步提供宇宙本体和道德本体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正> 朱熹和他的先驱周敦颐·二程一样。出入释老,把佛道哲理输入儒学之中,铸造成新的儒学体系,从而真正实现了儒学独尊的梦想,统治中国社会达七百年之久。人们正确地指出,没有对佛学的吸收,就不会有宋明理学。但是在一般分析佛道二家在朱熹理学形成中的作用时,人们似乎比较偏重于佛学,而对道家道教哲学在朱熹理学形成中的地位作用,则限于一般的提及,而缺乏较细致的分析。本文仅就这一方面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一宋代理学之所以能够独尊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它既保留了儒学热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是二程的老师 ,所以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把他排在首位 ,认为他继承儒家绝学 ,孔孟之道。朱熹说 :“濂溪周公先生 ,奋乎百世之下 ,乃深探圣贤之奥 ,疏观造化之原 ,而独心得之。”① 朱熹说圣人之道从周代开始就衰落 ,孟子以后就没有人传播了 ,到了宋代 ,周子出来 ,无师自通 ,继承孔孟之道 ,发扬了道学。这在史学上也是有记载的 ,《宋史·道学传》中说 :“至宋中叶 ,周敦颐出于舂陵 ,乃得圣贤不传之学 ,作《太极图说》、《通书》 ,推明阴阳之理 ,命于天而性于人者 ,了若指掌。”② 但他是否真的像朱子说的那样 ,他的思想是“独得于心…  相似文献   

18.
读《话说太极图》郑杰文继《周易之河解说》之后,中国社科院李申先生又推出了他的新作《话说太极图》。随着前几年“周易热”和“道教热”的迭兴,“太极图热,也悄然兴起。几乎可以说,研《周易》者无不论“太极图”,谈道教者无不讲“太极图”,就连那些与道家略沾一点...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不理解《周易》就不能写好与理解好中国哲学史。以往之中国哲学史研究,由于对《周易》及汉代易学没有正确认识,导致了对中国哲学史之重要思想的系列错解。对此,我们以对《老子》第四十二章、周敦颐《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二程思想和朱熹《仁说》的解读需要深切把握《周易》及汉代易学思想为列,指出冯友兰、牟宗三、劳思光等诸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上的缺失。新时代应该有新的真正能够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正确解读《周易》经传及其发展史是成功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最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正>周敦颐的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太极图说》依据《易传》以《老》解《易》,以气化宇宙论阐述自然世界的演化过程;《通书》则结合《易传》和《中庸》,展现了儒家人文宇宙观的本义。周敦颐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孔颜乐处",即通过"孔颜乐处"体认圣人之人格与气象,化自然以归人文。在周敦颐的这三层思想中,《太极图说》的宇宙论有明显的道家倾向;《通书》融道入儒,建立了儒家的价值形而上学体系;"孔颜乐处"则指明了宋代儒学的精神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