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几年齐格蒙特·鲍曼的学说被介绍到中国,但所涉多为他的社会学思想,关涉其伦理思想不够,而齐格蒙特·鲍曼"既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又令人费解"的思想其实多为伦理思想.他的<后现代伦理学>和<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以客观主义的描述方法揭示了后现代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却又将此归因于传统理性推崇的道德的"普遍原则",并提出本质上属于个人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解放"的道德重建主张,在中国学界产生了两面性的复杂影响.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分析齐格蒙特·鲍曼的伦理方法的得与失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周易>的占筮功能出发,认为阴阳观念表达了一个限定性含义,从而使阴阳所范围的一切对象具有了非自在的性质,而这之中的例外就是"神"."神"在<易传>中既是一个客观的自在之物,同时又具有主体意义.从作为客观的自在之物的"神"转化为主体意义下的"神",必须通过道德践履;而道德践履所以可能,正在于"神"的保障.这样一个双向过程正是<易传>本体论和工夫论合一的德性领域的开启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学界关于简、帛<易>出土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讨论<易传>心性论思想,认为<易传>总体性质是仁德已尽之后的智德,思想实质合于孔子之道,以尽性至命的穷神知化为思想核心.<易传>心性论比较隐微,经常与本体论结合在一起论述,不主要从人性生成的角度论心性,更主要是以"神"概念表达心体觉性,其思想实质是基于心性之体同于大化之体的本体阖辟论,而不是生成论.<易传>以"寂感之体-神-几"模式表述心与意识的结构,"圆而神"与"方以智"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心的两种认知方式.<易传>心性论的重点在圣智觉性,于本体与现象之际抉择人之心性作为天地之中,又以圣智觉性作为心性之中,由此阐发"穷神知化,由通礼乐"的内外一贯之道,这是<易传>心性论思想的根本特征.又对<中庸>与<易传>作了许多义理比较.  相似文献   

4.
理性、中道与幸福——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豹 《伦理学研究》2007,(5):104-108
道德选择理论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三个方面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一、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理论前提;二、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依据;三、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目标。其次,从西方哲学史的宏观背景中就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的成败得失进行讨论。通过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德选择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德上“积”的思想是荀子论“积”的核心环节,构成荀子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荀子伦理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荀子道德上“积”的思想主要关乎人的道德品性、道德行为的积累形成,关乎个体道德人格的成长发展.“化性起伪”是道德之“积”的前提;“积善成德”是道德之“积”的主要内涵;注重学习、专心一志、实践行动和人文环境,是道德之“积”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易传》与道家哲学的可通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传>和道家是先秦哲学中最具形上学思维能力的哲学流派.尽管<易传>的"尚刚"和道家的"贵柔"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方向,体现了儒道二家各自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然而,当<易传>和道家哲学在寻求终极性的形上学根源时,却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类似的思想方法,即在形而上的"道"论中走到了一起.本文从传统形上学的本原论、本体论和体用论等方面,试图阐释这两家哲学的可通约性.<易传>和道家的形上学之所以能够相互贯通,是因为<易传>和道家的哲学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以阐释其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也就是说,"性与天道"是道家的形上学,也是儒家的形上学,不是那一家的"专利".正因为这样,儒道二家才有可能在魏晋玄学和宋代理学中走向新的沟通和融合.  相似文献   

7.
"经"和"权"的学说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在道德生活中将具有共识性的道德准则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的态度和努力。在儒家的经权观中,"经"体现了儒家规范伦理思想的道义论、动机论的特征,"权"则体现了对功利和效果的认同。儒家的经权观反映了其伦理思想以道义论为主、结果论为辅的特征,以及对人事的关怀和在道德准则的普遍性问题上的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8.
受访学者简介:温克勤,男,汉族,1936年9月生,天津人,大学毕业,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所)所长、<道德与文明>主编、天津市伦理学会会长.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伦理思想史>(合作)、<伦理学简编>(主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概论>(主编)、<管理伦理学>(主编)、<干部道德教程>(主编)、<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主编)、<中华名人与治国>(主编)、<中华五千年美德丛书>(主编,获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项目奖)等十几部著作;<道德约束论>、<先秦儒家合理人生观述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道德>(获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项目奖)等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是在中国封建道德已经解体,资本主义道德无力解救中国近代以来所发生的深刻的道德危机,而中国人民又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反帝又能反封建的伦理思想武器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开始的.在20世纪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出现了三次大的理论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和江泽民伦理思想.这三大伦理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实现了中国化的伟大转化和中国伦理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生发展,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新阶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更开创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论自然权利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然权利论是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的基础 ,在我国学术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引起学术争论。但在这一理念的理论论证 ,特别是面对生态危机 ,能否将这一理念与道德、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面 ,还有待于深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肖雁 《周易研究》2002,(2):11-17
“德”在《易传》思想体系中不仅仅是一个反映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伦理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统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哲学范畴。因此,系统考辨“德”在《易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全面把握《易传》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帛书《易传》考察“文言”的实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帛书《易传》的考察,“文”的实义,是指外柔内刚的德性,而表现为谦德。这种意义的德性,称为“文德”,是就政治人格而言的德性。故“文言”是“‘文’之言”的意思,义为“有关为政者(或从政者)德性的言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分析了《二三子》、《要》、《衷》等帛书《易传》中所蕴含的卦气思想,说明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卦气思想是与其前的卦气思想一脉相承的,汉代的卦气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建构完善起来的。探讨帛书《易传》中卦气说的存在,对于推进两汉象数易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杰 《周易研究》2005,(1):58-67
本文对<易传>之成书及学派归属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后,从人类社会演进图式与"三材之道"、<易传>与理想人格塑造、<易传>与主体价值的实现三个层面对<易传>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特征做了深入剖析,指出<易传>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观,在吸收和借鉴道家思想及阴阳家思想的基础上,把它们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在更高层次上建构了儒家的天道观和人道观,从而达到为儒家思想寻求形而上价值依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对<系辞>等传中论及人性及其与天道之关系的文字,古今学者的理解各有心得.作者认为,行<系辞>论性语义为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了完成和显现.并且认为,<易传>、<中庸>、<孟子>实际都是认为"性自命出,命从天降"的,都是在人性与天道有一致性的意义上肯定人性善的,故否定<易传>有性善论,以为<易>、<庸>、<孟>的人性说致思路数不同的观点,都是不合实际的.作者又认为,将天道赋予人道正义的意义又返而以支撑人道原则,自<易传>已然,宋儒的天道性命学说与此是一脉相承的,故否定理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也是不合事实的.作者还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宣扬性善论的主题是弘扬理性,强化人们对人道的自觉与自信,其中凝聚的积极善良的正气,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元神.  相似文献   

16.
卦象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是象数易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爻象、卦象是解易的重要工具之一.卦象不仅是理解<周易>卦爻辞的根本,也是春秋筮法占断的主要依据.从春秋时期<左传>、<国语>简单的卦象,到战国时期<易传>稍具形态的卦象说,再到汉代繁杂的逸象说,卦象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在不同时期对易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古代"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的特色,它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又把<易传>"人文化成"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一种"人文宇宙观",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而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这就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成 《周易研究》2006,(3):85-89
如何有效地对非赢利组织进行管理在中国是一个全新而又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易传》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非赢利组织运作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向职员提供相对较低待遇的同时,要他们为社会、他人奉献更多爱心,这正是《易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落脚点。其二,非赢利组织要不断拓展组织规模,发展壮大,必须不断获得社会各方的充分信任,这就与《易传》“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的思想有了会通之处。其三,非赢利组织发展要做到事事全吉,离不开职员礼敬意识的陶铸———与人交往,言之有礼;尊重他人,礼敬为尚;文明从业,热忱服务。这就与《易传》“嘉会,足以合礼”有了契合。  相似文献   

20.
<易传>通过吸取道家的天道观、承袭儒家的伦理观,利用阴阳家的阴阳学说,建构了兼具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的天人合一哲学,完成了该哲学的世俗化历程.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角度探讨了该哲学的基本理论,指出,<易传>天人合一哲学的基本精神是道德伦理哲学.它对中国封建法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