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感恩节随想     
王从友 《天风》2008,(22):46-47
圣诞节是我人生中知道最早的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基督教节日,因为小的时候,随母亲到教会参加圣诞崇拜,能与小朋友一起拿到一些好吃的糖果。感恩节却是到神学院学习后才听说的一个节日。据说是因为当年清教徒们乘坐五月花号初到普利茅茨的时候,正值寒冬季节,而他们的所带的食物根本就用不了多久。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种植,播下种子,并祈祷上帝来年给他们足够的粮食。到  相似文献   

2.
感恩节专题     
, 《天风》2012,(12):I0003-I0003
感恩节是一个与美国历史相关的节日,但感恩的心是每个基督徒都应该具有的,让我们感谢神恩,感谢生活,帮助他人,共同感恩!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1,(12):36-36
感恩节到来之际,美国田纳西州多间教会联合举办活动,提供小区16000个民众感恩节免费取餐点,至今已第5年。盼望通过活动让教会与小区合一,用基督的爱影响小区。在感恩节帮助小区中的贫困民众,让干余民众能够在感恩节不致挨饿,使每位民众一同享用免费的感恩节大餐。  相似文献   

4.
感恩节是当地最为盛大的宗教节日,他们欢度感恩节的一个明显目的是要庆祝丰收,感谢上帝赐予他们粮食果蔬,而感恩节仪式更像是一场大型的演唱会。  相似文献   

5.
邵立良 《天风》2017,(1):40-41
新的一年来临了,有基督徒认为传统春节有很多活动带有迷信色彩,基督徒应当注重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和元旦新年,而非传统春节。的确,基督徒当怀着虔诚、敬拜和感恩的心对待这些基督教传统节日,感恩上帝的恩典和拯救。但春节作为中国最重大的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之一,基督徒不应该排斥,而应当融入和吸收。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沃土,但传统节日中确实有一些不合基督教信仰传统的迷信活动,对此我们应当破除迷信,融入文化。  相似文献   

6.
《天风》在近一、二年来,在民主办教会上,发表了很多有益的文章,为各地教会在管理方面实行民主化,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一些行事“独断”的人在这舆论的感召下,认识到了“一个人说了算”的错误性。“家长制”作风在办教会上的危害性。有些人在工作方法上,确实有所改观。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的教会出现了另一种极  相似文献   

7.
张姚 《天风》2018,(3):38-38
近年来,很多教会里愈加凸显和嫉妒纷争相左的另一个极端——“内聚”。所谓内聚就是教会内部某些小组、团契、侍奉团队,甚至是整个教会,他们极为抱团,彼此享受在一起的时光,形成自己的一个小天地,外人根本无法融入,有意无意产生排他性气场。  相似文献   

8.
张远来 《天风》2017,(3):14-15
基督教有两大节日,一个是圣诞节,一个是复活节。早期教会并无圣诞节庆典,但纪念复活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初期教会,其中把安息日改为星期日,即成为主日敬拜,就是对基督复活的纪念。不过因为地域、历法和文化的不同,早期教会纪念复活的节日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团契教会论在普世教会运动中的神学地位、以及对它的基本定义和神学理解。团契教会论既是一种新的教会论的理论尝试,又是一个教会在探索自身本性和使命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更是一个推动教会向前发展的远象。本文的目的在于指出团契教会论也能给联合中的中国后宗派教会带来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团契教会论不仅可以建立对教会的本性和共同信仰生活的一种共识性理解,也能为中国教会担当社会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王从友 《天风》2009,(4):50-51
中国教会从1979年开放第一座教堂——宁波百年堂以来,到现在拥有5万多座教堂,教会的牧养方式也从起初的缺乏传道人、讲台为中心渐渐转向多样化的牧养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牧养需求的多样化,一些城市教会中也陆续出现了青年团契、伉俪团契、妈妈团契等不同的团契。但随着教会发展的同时,也给教会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教会大学作为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那么这种高起点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本文将从职权角度重新审视教会大学的历史,并以圣约翰大学的内部职权体系为例,探讨清末民初的政治风云变幻对教会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深刻影响,以及教会大学徘徊于宗教与世俗、政治与教育、市场与学术之间多重互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来 《天风》2009,(2):42-43
从总体上说,今日教会有了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从中也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教会中有不少"看客"、 "消费者"、 "评论者",而不是仆人、事奉者、生产者和贡献者.这就使得教中有些人在"闲站"无所事事,而让另一些人忙得无暇休息,没日没夜没节假,也还是有做不完的事.又或者是有很多工人,但不作"工"且专做"攻",专挑作工的肢体的刺,肢体之间不肯合作配搭.有篇题为"就‘事'论事"的文章很详细地说到这种  相似文献   

13.
吴志福 《天风》2018,(2):56-56
有一次过教会的节日时,负责堂会活动布置的姊妹看到很多圣像(耶稣、马利亚、天使等)非常精美,就想将其装饰在教堂里,以烘托节日气氛。可她的建议却遭到不少长老、执事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些画作、雕塑都是偶像,教堂不能布置这些东西,不能做拜偶像的事。  相似文献   

14.
李世峥 《天风》2011,(4):42-44
得知《天风》"每月话题"栏目安排讨论"关注教会档案管理"这个话题,笔者不由得拍手叫好,这个问题实在该被重视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之前的教会档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致国内教会一直没有能够被公众普遍认可的"中国基督教史"问世。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很多同工都会为已经失去的档案资料扼腕叹息,可是,大家却似乎并未从中看到教会档案的重要价值及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福音     
《天风》2018,(12):6-7
教会早期并没有圣诞节这个节日,其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才出现,据说是在138年由罗马主教克里门倡议开始的。直到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决定每年12月25日为圣诞节。1607年,世界各地的教会领袖在伯利恒召开会议,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全世界大多数教会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东正教则是以每年的1月7日为圣诞节。  相似文献   

16.
董国范 《天风》1994,(1):17-18
教会事工中,讲台供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今日教会中,神给做传道的人们的托付是重大的,一切神的工人都不能轻忽这一托付。但是我们也要指出,有些教会对聚会敬拜及讲道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临时应付,仓促上台的情形很多,这是对信徒极大的亏欠。今天,事务多是免不了的,但传道人应该分清主次,抓作中心,致力于牧养及传道的圣工,让教会能正常复兴。以下发表的两篇文章在这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5,(5)
<正>复活节是普世教会最为看重的节日之一,在这一节期里,基督徒会藉着礼拜、赞美、祷告与洗礼等,来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与复活,中国的基督徒也不例外。近几年来,中国的基督徒尝试把一项新内容融入到复活节庆典中——无偿献血,缓解各地的"血库告急",活出耶稣"爱人如己"的美好诫命。2015年4月12日,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国际礼拜堂组织开展了无偿献血活动,并将首个爱心献血日确定为4月12日,因为这是复活节后的第一个主日。自4月初起,教会就通过讲台宣讲及宣传海报等方式向广大会众宣传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并  相似文献   

18.
张姚 《天风》2018,(10):38-39
一、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相似文献   

19.
林德桦 《天风》2011,(10):38-40
近年来,很多教会对于崇拜中不同的敬拜方式的讨论,大都纠结于“传统”和“现代”之争。或者说,是对在崇拜中“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使用之争。  相似文献   

20.
"和子句"纠纷是促成1054年基督教会大分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场纠纷中,查理曼对拜占庭皇帝及君士坦丁堡大牧首采取了强硬的立场,而罗马教宗与拜占庭方面的立场趋于一致。但由于法兰克教会受查理曼及其后裔的掌控和领导,查理曼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得以贯彻推广,从而加深了东西方教会的已有裂痕,为1054年基督教会的大分裂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