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全文紧紧围绕"游"这个中心,描述了"游物"、"游心"、"游混沌"三种不同方式的"游".与三种"游"式相应,庄子之"游"存在着"自然之境"、"功利之境"和"天地之境"三种境界,并由此表达了"无功"、"无名"和"无已"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苦难人生的深重忧虑和对现实社会的极度无奈,折射了情感人世与理智出世相互纠葛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2.
怎样超越万物、摆脱物累和心累,抵达理想的自由之境?《庄子》提出了一个"游"的重要概念。游的过程,就是对空间、时间、义利、心灵、生死的超越过程。在这种过程和境界中摆脱物累、心累,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直抵物我两忘、天人一体的境界。这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入神入迷的境界,一种彻底的逍遥、无限自由的境界。在这种随心所欲、自由奔放的游历中,却能洞彻人生、宇宙的奥妙。这种没有任何外在目的的人生态度和境界,正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一种自由的境界、一种人生的至境。  相似文献   

3.
张建波 《管子学刊》2009,(1):105-108
“乘物以游心”的庄子在乱世以自由逍遥的精神追求探究人生意义,执着的行魂史铁生处盛世思接远古,以个体的自由精神彰显生命本色。前者的自由精神是在时代之匣里对必然人生命运的结果性追求,后者的自由精神是于个体的偶然命运之殇里传递过程的美好。二者穿越时空对自由精神的多向度诉求使得人类的普世价值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4.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位居《庄子》首篇的《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之总纲。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鲲”在水中的游,也不是“鹏”在空中的游,而是“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的苦旅:神游!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游”即化“形”归“虚”,是“心”对“形”的抗争。  相似文献   

5.
“独”观念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独”观念,尤其是在境界论方面,“独”可谓是老庄生命、精神境界的另一种概括,这主要体现在老子的“我独”,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见独”等内容上,老庄的“独”之境界论始终蕴含着人“法”道的思想理路.境界论又与践行密切相关,老子的“隐”是对精神境界较为彻底的践行,庄子则更为复杂,他面向的是世俗生活,在从至高精神境界向世俗生活践行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谴是非”,在另一方面又“谴是非”.  相似文献   

6.
庄子心性论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性论所涉及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问题;庄子认为人之性本原于道,道的本性是自然,人的本性也是自然;自然即是自由而自在,自由而自在不仅是性之本然、本真,同时也是人性、人生之理想状态;庄子所倡导的是一种自由而恬淡的精神生活,庄子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自在与自主.  相似文献   

7.
庄大钧 《管子学刊》2007,(3):84-86,122
庄子学派独特的理想自由在社会现实当中无法实现,于是他们便致力于谋求精神上的超脱,取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因而否定现实人生与表现自由理想便成为《庄子》的文艺基调,即其作者创作的一贯思想和作品所表现的基本精神。《庄子》道学的实质是颂扬道的精神即道的自由和无限的本质特征,其作者所致力的也正是道的精神在人生的实现,《庄子》的文艺思想即融于其道学思想之中,是其道的学说在文艺方面的体现和延伸。《庄子》之道自由和无限的特性生发出《庄子》文艺思想纯任自然、法天贵真的基本特质;其使精神进入道的理想境界的理论生发出关于"虚静"等审美和艺术创作心态的理论;《庄子》之道的绝对同一性生发出关于言、意关系的理论。庄子学派的文艺思想直接促成了《庄子》特异的文学性,并对后世创作给予了多方面的深刻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庄子思想把人的生命安放到广大的天地中去寻找意义,使人的精神与外界宇宙无限地、自由地相联系、相结合;将人的精神从现实世界中提升到一种高度的艺术境界。庄子作为老子哲学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延续了老子于天地万物中悟道的思维方式,并在自然山水中体悟到天地大美的境界。《庄子》一书中记载了庄子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庄子钓于濮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秋水》)"庄子游乎雕陵之樊","庄子行于山中"(《庄子·山木》)……庄子由衷地赞  相似文献   

9.
万事万物各具其理,其本原又与天地同归一气,气绵延统贯于万象,道承载于“天地之气”,“道体”亦即内在于主体的故有本性、规律。万事万物的本体自性俱足,无须孜孜向外求道,只需求诸于内。“自性”即主体自我反省时的迥然一念明觉,自性呈露既是“天道”,又是独具的“生成之理”,是“道”与“理”的统合。万物但能清虚自守,复归自性,“万物一体”之“道”即如如显现。纵然天地间万事万物各有所待,但当境自足,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万象归复自性,又实则趋向于“道”的秩序井然的宇宙论模态与本体论体系。由自我本性之朗现,人之自性与物之自性和谐感应,故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意见皆无不对,而得出万物齐同平等,主体精神生命“自由”实现的圆融哲学理路。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代《庄子》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钟泰对于《庄子》的诠释,可谓颇具特色。尤其是在其后期作品《庄子发微》中,钟泰直接把庄子哲学的内核落实在"内圣外王"之上,由"内圣外王"来建构整个庄子哲学的系统。并且,在这种建构中,《周易》成了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按照钟泰的说法,《庄子》是"揭《周易》之奥旨"。钟泰从文字训诂角度出发,将"逍遥游"三字训读为"消摇游",认为"消"谓消其习心,"摇"谓动其真机,"游"即浮游意,先有与汩偕出之"浮"的不沉溺,而后有意为与齐俱入之"游"的自由。而在《逍遥游》篇具体内涵的讨论上,钟泰在"消摇"处,以鲲鹏为主,通过"象"将《周易》的结构和时空观融入庄学,从而确定庄子之道在鲲鹏;在"游"处,钟泰以无己为主,通过"意"将《周易》之德与庄子之道合一,将儒家"德"之有与庄学"道"之无合于鲲鹏之大。因而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最终境界的揭示上,钟泰对于《庄子》诠释的儒家化倾向是极其明显和特别的。  相似文献   

11.
意境作为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构成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因素。尤其在中国山水画中,已成为衡量一幅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追溯意境论的渊源,应当起自《庄子》,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给意境论的“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其次,“境”的概念源出自“庄子”,初文无“境”字,原文为“竟”。许慎解释说:“乐曲尽为竟”。段玉裁注云:“曲之所止也,引伸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界”与“竟”同义。(1)之后,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  相似文献   

12.
正"'和'是标志天、地、人的和协(谐)状态及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哲学范畴。"~1它为先秦各家学派所共有,并因学派思想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儒家之"和",既是儒家人格政治的理想,又是儒家的方法论,突出了对仁义的崇尚以及对伦理秩序的遵守。道家庄子哲学以自然之"道"为核心,注重个体的精神自由,在"和"方面则侧重于自然性、内在性、主体性的"与天和"。"与天和"是庄子之"和"的本质,是庄子"与人和"之基础,即协调人自身、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是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对于“至人”、“神人”等理想人物及其精神境界,《庄子》中有多处神秘主义的描述。将其与《楚辞》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神异之笔明显带有楚地宗教观念的痕迹。但是,借助于既超越又遍在的“道”的思想,庄子改造了脱魂升天的神秘宗教信仰,而他所描写的那些向天界飞升的神异人物形象,则表达了一种个体渴望在低微的生存状态中达致高伟之境的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14.
孟琦 《中国道教》2007,(2):17-20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对其予以深切关注。不仅如此,庄子还分别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追求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评介日本中国“身体观”研究著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身体观研究的三个新视野:作为思维方法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呈现的“身体”与作为展现场所的“身体”,并指出中国文化中身体之“内外交辉”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忘足,履之适也"出自《庄子·外篇·达生》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庄子所说的"忘足"之"适"实际上是一种"自适之适",这是关于主观的审美体验状态的描绘。主体忘却自己的欲求,摒弃自己的成见,包括对被观照之物的一切理性的、逻辑的认识,进入一种无目的的直接的自由观赏中,达到主观感受的至美至乐之境。从艺术创作角度看,当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足"、"履"正好合"适",也就是当鞋子刚好符合脚的尺寸,艺术规则与法度不仅不制约艺术创作的自由,反而是以一种最适合于表现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对象的手段出现时,"忘足,履之适也"体现的是一种创作自由达到顶峰的境界。从艺术欣赏角度看,"忘足,履之适也"在作为艺术欣赏对象的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特质是艺术理想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一种不对对象进行概念辨析,同时又摒除主观欲望、成见的内心状态。当艺术欣赏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都自行消解,"忘足"之"适"便走到了最后的"忘适之适",达到了庄子所说的精神的绝对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7.
身处魏晋更替之际,嵇康、阮籍表现出诸多相同点,最突出的一点是对个人精神自由的强烈追求。理论上,他们推崇"心"、"神",强调超越名教束缚,任运自然本性,落实到诗文作品中,他们反复描写的是一种超尘越俗的自由之境。这对于中国美学在中晚唐之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自由之境可以说是此后中国美学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庄子思想中的地位来看,语言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练习,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修炼术。因为语言不但是人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精神的延伸。在《庄子》中,最能表现庄子哲学精神的非"游"莫属。"游"不仅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庄学气质与精神,更表现为一种游移不定、变化无形、天马行空式的写作风格,而梦境、醉酒以及神话,则是展现庄子之"游"的最佳载体。正是这些特殊场景的出现,加强了庄子颠覆传统与活化语言的文学力道,同时也展现了庄子从苦难与无奈的世界中挣扎的努力,即他试图以一种"游"的态度来消解现实世界的苦难,实现精神的提升,并促使由人向天、由物及道的转变发生。  相似文献   

19.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对其予以深切关注。不仅如此,庄子还分别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追求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美育思想引入到教育实践领域的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不仅是教育弟子立德成人,还包括教化百姓化德成俗。孔子的美学思想体系中心是围绕教育问题展开的,依据其人生哲学的阶段性特点,呈现出三重境界建构的理论形态。这三重境界依次追求并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学境,追求知性的练达之美;道境,追求道德的中和之美;游境,追求感性的超越之美。孔子美学思想的三重建构对当下的社会文教事业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