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理性、信仰和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锋 《哲学动态》2006,(11):71-72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理性、信仰和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于8月3~6日在贵州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0名代表参加,提交论文及摘要50余篇。这次会议的基调是“对话”,哲学与宗教的、理性与信仰的、多元文化下各宗教之间的对话。1.哲学和宗教的对话作为人类的两大精神体系,哲学和宗教,理性与信仰的对话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信仰寻求理性的理解,理性也从信仰中获得支承。与会者从人类世界图景的角度出发,或以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宗教,或对哲学体系中的宗教意义进行阐释。关于德里达…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对话已经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处理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当今世界各式各样的对话中,宗教对话无疑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代著名神学家、宗教哲学家、“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的倡导者孔汉思(Hans Küng)有言:“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国家间的和平;而没有宗教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间的和平。”我国各宗教自古以来就有和谐与合作的优良传统,为我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兴起的宗教对话浪潮,我国各宗教有必要深入挖掘自身优良传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宗教间业已存在的和谐与合作,为推动社会繁荣发展与世界和平进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全球伦理"运动席卷全球,掀起了寻求普遍伦理以及各文明、宗教对话的热潮。学者多重儒、佛、基督教等之间的比较,本文通过对佛教与犹太教的核心教义及律方面的比较探讨宗教对话的可行性,希望可以对宗教与文明对话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计文 《天风》2010,(2):29-31
宗教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社会的一支巨大力量。宗教和谐——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以及同一宗教内部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的倡导者孔汉思(HansKvng)说:“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国家间的和平。”  相似文献   

5.
正宗教对话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无论是在宗教信仰之间,还是在宗教学者的研究之中,宗教对话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领域。尤其是当下政治、经济、技术均实现全球关联的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同在一个地球村之中,不同文明应该如何相处,到底是任由文明互相冲突,还是在宗教对话之中寻找共生的路径?这一命题考验着宗教领袖们的智慧,也考验着政治精英们的抉择。因此,宗教对话不仅在学术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宗教史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启发,而且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信仰生活的层次分析来探讨宗教对话的可能性。不确定性的消减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形式,信仰则是达致真理掌握、价值确定、生活有序和群体秩序化的基本途径。信仰生活包含核心和边缘层次,其中核心层次与不确定性消减密切相关,在此层次上不同宗教很难对话。而边缘层次则为宗教对话留下空间,这在当前宗教对话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应用。由于与不确定性消减相关联的信仰绝对性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宗教宽容之间的紧张,宗教对话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同时,其深刻的阻碍也难以消除。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中宗教对话的困境与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对话”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世界宗教界最流行的口号,其主旨也与整个现代社会中“对话”思潮及发展相吻合。在现代文明的氛围中,不同政治之间的相互沟通、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调适、宗教内外的相互对话,体现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其目的在于,既使彼此之间不能达到“求同”和“共识”,也要力求一种最大可能的“共在”和“共存”。因此,“宗教对话”在世界现代文明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状况下是通往文化共融、避免社会冲突、使人类真正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桥梁。它既体现出宗教信仰之本真,也反映了人类文明之睿智。 一、宗教对话面临的困…  相似文献   

8.
医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比强大,而人类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恐慌,探其根源,与医学干预范围扩大密切相关。当今医学功能扩大不仅表现在医学技术的增强,而且生活医学化也让医学覆盖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不适当的医学化使人类健康恐惧不断加深,人类正处于疾病恐慌与健康选择的混沌之中。实际上,医学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化问题根源也并非在医学化本身。因此,人们需要认知生活医学化与健康恐慌之间的关系,理性选择健康方式,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圣经的禁像传统及其被中国开封犹太人与太平天国基督徒所挪用的特殊议题.论文呈现了希伯来圣经的禁像传统,分析了开封犹太人对这一传统的坚持,并能同本地人和平相处的现实,指出太平天国如何以极端的方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破坏神像的基督教革命派.通过探讨这两个群体对"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这一诫命的诠释与实践,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外来宗教与中国本土宗教传统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何等重要.这对于认识和处理当今的宗教冲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球伦理"与"文明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塞缪尔.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理论引起人们高度兴趣。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之间的冲突真的难以化解吗?汉斯.昆的“全球伦理”观点对此提出挑战。本文将浅析一下“全球伦理”,及其化解“文明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正自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宗教与科学之间进行"对话"的呼声逐渐增强,由外入内,不断扩张,本世纪以来,在国内的相关领域,也可以说是不绝于耳,一浪高过一浪了。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回事啊?以前,宗教与科学之间不对话吗?为什么现在要对话了?以前不能对话,现在可以对话了?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前景如何呢?先来厘清一下"对话"的意思吧。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话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多元宗教传统并存的背景下,不同宗教传统如何相处,彼此如何互益,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传统本质主义的实在论已经没有能力真正处理好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关系,对话到了它的极限。而基于非本质主义的非实在论认为我们正进入第二轴心时代,可以把各宗教传统视为仅仅是人的创造,视为艺术。这一非实在论的思想视角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明、文化和宗教传统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世界各国日益加深的相互依存程度,以及日益激烈的各种全球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在这一思想中,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互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本文认为,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我国应该重视宗教对话的作用。因为宗教对话能形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纽带,更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铺设治理路径。另外,我国有丰富的宗教对话的思想智慧和行动实践,因此,我国更不应该在宗教对话中缺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伴随以国家之间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显。今天,人类面临着全球性种种问题的共同挑战,而今日人类社会的应对,每每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加重其严重性,作为宗教徒,只有真正回到宗教的伟大教导,以不同宗教所教诲的共同智慧为“黄金法则”,处理国与国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才能走出困境,缔造一个人类美好的共同家园。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伊斯兰教带给人类的首要信息是和平中正,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开展平等的对话交流。它要求每一位穆斯林坚定认主独一的信仰; 恪守中道、不偏不倚,以中为正,不走极端,反对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 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友好交往是人类共同发展和世界持久和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正日益缩小。东方和西方、北方和南方的相遇与相互融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正在得到和谐的整合。相反,各种意识形态、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抗和冲突在整个世界愈演愈烈。如何才能在多元的世界上找到一个共同的精神基础,同时又并不损害每一种文化和精神传统的独特性?这是人类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各宗教之间的跨信仰对话是极其重要的。佛教相对远离于激烈的当代世界社会-文化潮流,同时又始终没有积极参与跨信仰对话,而现在,它已经无法回避当代多元主义、全球主义和世…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伊斯兰带给人类的首要信息是和平中正,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开展平等的对话交流。它要求每一位穆斯林坚定认主独一的信仰、恪守中道、不偏不激,以中为正,不走极端,反对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友好交往是人类共同发展和世界持久和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曾活跃着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回儒”和“西儒”。他们分别致力于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的融合,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中国化,而且以和平对话的方式促进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分析比较“回儒”和“西儒”在思想、活动、贡献等方面的异同,对现在及将来宗教自身尤其是外来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宗教尤其是外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不同宗教、文化、文明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对建设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将会产生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著名天主教学者孔汉思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汉思(hanskung,又译“汉斯·昆”),著名天主教学者, 1928年生于瑞士,现任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并曾担任图宾根大学普世宗教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基督教和世界宗教》、《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当基督徒》等。自1979年以后多次来申国访问讲学。他是宗教对话的倡导者,曾为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上达成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主要起革者。他把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联系在一起,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没有宗教间的理解就没有宗教间的和平。 今年9月,孔…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4,(9)
正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没有宗教的对话就没有宗教的和解。著名宗教学家孔汉思用简约的语言揭示了人类从宗教对话到宗教和睦,再到世界和平的道路。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对话是实现人类和平的必由之路,而对于宗教自身而言,合作对话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1950年5月,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佛教联合组织——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承载亿万佛教徒的共同期望应时而生,从而为全世界三大语系佛教徒搭建起一个对话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团结、弘扬圣教、共谋和平的重要平台。经历60多年的发展,"世佛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