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多元宗教和谐共处的智慧能够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宗教和谐是民族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能否解决信徒的宗教身份归属,成为宗教之间能否和谐的关键。特定地域内的宗教和谐必然要表现为信徒群体和信徒个人之间的和谐。宗教冲突并不必然具有破坏性,在可以控制的规模、范围和水平上的冲突,为了特定的目标而发生,往往具有潜在的建设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宗教的结构总体上分为信仰对象的神灵和信徒两部分,宗教道德除调整信徒之间的关系,核心是调整信徒与神灵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宗教道德的基本特征是:宗教道德以对宗教神灵的虔诚为原则和标准;宗教道德包含于教规、戒律之中;宗教道德以宗教仪式诱导虚幻境界的宗教生活;宗教道德奉行神至高无上,人谦卑,人对神惟有顺服;宗教道德轻今世重来世,想往来世彼岸福地;宗教道德的爱与憎、善与恶以宗教利益为准绳;宗教道德随历史背景或形势的变迁而变化。宗教行为的变化体现了宗教道德的变化。宗教道德是消极因素占上风还是积极因素起作用,因人因时而异。  相似文献   

3.
各宗教间的彼此尊重和对话合作应该是保持宗教间和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各宗教间要彼此尊重、互相宽容,加强对话、加深理解,宗教领袖要建立经常性的国际磋商机制。首先,各种宗教传统必须正确看待自身,唯我独尊、妄自尊大是导致冲突的开始。尽管各种宗教的信徒都需要以自己信奉的宗教为归属和本位,尽管拯救与逍遥、觉悟与救恩、在有所同中均有所不同,但各宗教应该把自己的一整套体系看作是适合于不同人群的通往真理的不同途径,或者是通往终极实在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途径,至少每一种宗教都是朝向生命的升华、生命的完善、生命的解脱。正如作…  相似文献   

4.
宗教面临教与教之间、教内不同流派之间、信徒与非信徒之间、宗教与社会之间、信徒与国家之间以及人与神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这些矛盾成为宗教多难和谐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宗教与各维度间都存在共通之处,这是化解矛盾和加深联系的纽带。通过悬置信仰发展交融点,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相互尊重思想作为解决矛盾的黄金原则,最终可以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5.
<正>国有国法,教有教规。基督徒既是教会信徒,也是国家公民,既要过好正常宗教生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要处理好国法与教规之间的关系,维护法律的尊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一、对国法与教规性质的理解国法是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要手段,具有以下特性:一是规范性;二是国家意志性;  相似文献   

6.
德教是由上个世纪的中叶,从中国东南沿海传至东南亚,在东南亚华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它已接近成型,有自己的教主、神灵系统、教义、经典;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仪式、祈祷方式、通过扶鸾沟通神人;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德教会的组织和称之为德生的宗教信徒。应该说现代宗教学所界定宗教的基本要素,德教或多或  相似文献   

7.
我们几乎都能肯定,诸宗教之问或多或少都有"排他"倾向,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其他宗教信仰或多或少是错误的.一般宗教都在宣传自己的优越性,为自己的存在合理性寻找依据,即使是那些自认为是"非宗教的宗教"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终极实在是一切存在的根基,它临在于人的体验和认知之中,并通过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信仰生活而得到多元化的彰显.终极实在在宗教上以多元化的方式得到体验、回应、信仰和认知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宗教多样性.长期以来,宗教多样性既得不到客观的认知,也得不到善意的对待.以基督教排他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宗教排他主义或者否认宗教的多样性,或者否认其他宗教的价值平等性,造成大量的宗教冲突和文明关系的对立.当代宗教多元论者适应宗教和平的历史趋势,肯认宗教多样性,谋求宗教和谐关系的建构,表现出对宗教排他主义的超越.本文具体探讨约翰-希克对基督教排他主义的拆解,说明宗教多元论的解构旨趣及方法论特色.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宗教现状及管理创新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多民族之间以融合友好为主流.各种宗教在历史的融合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我国多元通合的宗教文化生态.我国常提到的五大宗教中,伊斯兰教信徒即穆斯林人数基本上随人口增加而稳步增长,目前约有2100万;佛教、道教信徒众多,但在家信徒无法精确统计;天主教信徒具有家庭传承特征,解放初期约有300万,目前约有550万;基督教徒在解放初期约有70万,晚近若干年来增长迅猛,官方统计已达1600万,这一数字尚不包括"未登记教会"的信徒.宗教信徒的构成分布,过去以老年人、女性、低学历、农村人口、老少边穷地区为主要特点,近些年出现向全社会尤其是中青年人群、城市居民、新社会阶层和经济发达地区扩散和渗透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万文 《世界宗教文化》2015,(3):61-74,158
中国非信徒与宗教信徒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宗教徒之间的社会关系,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型态之一。本文以地位感知和合法性表征为基础,尝试把偏差地图模型修正为心态地图模型。论文采用恐惧管理论的典范实验程序,通过牙痛启动和死亡显著性启动,以探究当代中国非信徒和基督徒大学生样本作为评价主体在世俗语境和死亡启动语境中心态地图的异同。论文发现存在显著的评价主体的内群偏好效应,非线形的死亡启动效应和中国不同宗教群体作为评价对象上的分化效应。论文期望为宗教对话、宗教宽容和宗教治理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2,(6):1
每位宗教信徒都具备两种基本身份,一是公民身份,二是教徒身份。每个宗教团体同样具备这样的双重身份。作为宗教信徒和宗教团体,既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又要遵守宗教的相关"清规戒律"。对于信众来说,在精神层面,宗教或许高于一切;但在中国的历史现实中,从来是王权大于教权,历朝政府都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封建迷信有不同的内涵和指向,二者不能混淆。从活动特征看,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宗教活动是指:信徒在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仪式或个人按宗教习惯在自己家中过宗教生活,教职人员履行正当的宗教职务,宗教组织接受人们自愿入教,出家或接受教徒自愿的捐赠等。它包括:拜佛、诵经、焚香、开光、升疏、礼拜、祈祷、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领圣体、终傅、追思、坚振、祝圣、圣堂、过宗教节日和布施、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14,(7):56-57
反对宗教极端思想要标本兼治,充分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全方位推动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有效打击极少数暴恐分子,从而发挥宗教的正能量。——牟钟鉴宗教极端思想打着宗教的旗号却歪曲经典教义,使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脱离了劝人为善、仁慈宽容、尊重生命的常轨,把宗教信仰中消极排他的因素加以膨胀和绝对化,煽动宗教狂热与族群仇恨,进行民族分裂活动,导致暴力恐怖主义,最终蜕变成宗教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14.
一自冷战结束尤其是"9·11"事件以来,宗教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急速提升,已成为各国国家安全与对外战略考量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各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考量中,宗教公共外交正在逐渐兴起。宗教交流作为民族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和情感层面的互动,其影响往往要比基于现实利益的政治结盟和经贸交流等更为深刻而持久,且宗教的公共性、社区性和草根性与公共外交的基本属性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2,(6):1-1
每位宗教信徒都具备两种基本身份,一是公民身份,二是教徒身份。每个宗教团体伺样具备这样的双重身份。作为宗教信徒和宗教团体,既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又要遵守宗教的相关“清规戒律”。对于信众来说,在精神层面,宗教或许高于一切;但在中国的历史现实中,从来是王权大于教权,历朝政府都制订了许多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规章。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世纪我们必须对世界宗教有新的了解,对宗教问题有新的视点,对宗教工作有新的思路。 一、必须面对的几个基本事实 1、宗教是世界上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据统计,截止2000年,世界总人口约为60.55亿,信仰宗教者约为51.3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4.8%。其中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有19.99亿人,伊斯兰教徒有11.88亿人,印度教教徒有8.11亿人,佛教徒有3.59亿人。以上4种传统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信徒人数的88%以上。另有数据表明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数的增长率同世界总人口的增长率基本持平,也就是说全…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传统文化模式和具有现实渗透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各种政治势力都可以借助宗教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理念传播出去,在更大范围内发生影响。宗教渗透与宗教传播、宗教交流有着本质的区别。宗教传播是以宗教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手段,跨越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界限争取信徒、扩大宗教影响的一系列宗教性活动。在这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基督教牧师,也是中国宗教代表团中唯一的妇女。我愿意以自己的体会来谈谈宗教信徒应该促进人间的和平与彼此谅解。 我常听见周围不信宗教的人,以赞赏的口吻说:“宗教是劝人为善的。”他们认为信宗教的人都善意待人。然而事实上世界上还有人以宗教的名义制造不和,甚至进行战争,把宗教与恶行联系了起来。这是对宗教的亵读,也是我们宗教信徒的耻辱。 以宗教名义煽起敌意的人,总是把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连同自己对某些教义的理解,视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准则,认为与它不合的就不能容忍,这是很危险的极端的态度。我相信一切真善…  相似文献   

19.
医学伪科学产生的宗教学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以气功、人体科学名义出现的医学伪科学是一种宗教现象或准宗教,其组织形式为膜拜教团,教主与信徒之间是欺骗与被欺骗的关系。医学伪科学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学背景,对文化的过高评价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超科学假象。虽非真正的宗教,医学伪科学却可以填补宗教的空缺发挥替代作用,这是医学伪科学得以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张义南 《天风》1996,(10):35-37
宗教与科学是不是对立的?在不信宗教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所以不信宗教就是因为他们宣称自己相信科学,而宗教是反科学的。他们不能既相信科学又相信宗教,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那么,在信教的人中是不是也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呢?虽然我们没有听到哪一位信徒公开宣称自己反对科学,但却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信徒,他们认为,信仰越虔诚,就应该离开科学越远。譬如生了病,就应该只祷告,求神医治,至于看医生服药是没有信心的表现。鄙弃医生与药物,说得严重些,就是反对科学。信主的人生了病,当然应当祷告,但同时也应该相信医药的力量。《近代科学奠基者的信仰》一文告诉我们.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是虔诚的信徒。他们不仅不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更认为科学是上帝给予人类奇妙的、莫大的恩赐。因此,宗教与科学不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