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伽达默尔与20世纪新教神学的关系可以通过他对布尔特曼的“解神话化”的评论反映出来.这个评论围绕着“自我理解”的问题展开并纳入到伽达默尔的游戏论中来加以深化,它表现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立场有一种综合布尔特曼的新自由派神学和巴特的新正统派神学的倾向,而这又同他将海德格尔前期和后期思想相结合的学术道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良心是天主教道德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宗教改革以来,良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神学家的关注,他们诉诸良心的自由为某些宗教立场进行辩护。新教神学家藉着对良心自由的解释,提升了世俗政权的地位。本文从良心的本质和功能、良心与圣经、良心与信心、良心与救恩、良心与世俗政府等方面分别对天主教与新教的良心观进行对比分析,旨在理解两者在良心理论上的立场,探讨良心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用新教开创者的神学理论结合实例说明基督教精神建立的商业伦理原则在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影响中国当代经济文化的因素中找取可能性应用,以梳理神学伦理学的道德原则,填补现当代经济交往的缺失。神学层面重申新教早期传统的商业伦理精神,兼用实际经济理论和具体成功案例来阐述新教经济伦理在中国经济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加尔文对路德神学的继承和创新,分析了加尔文在他自己的处境和那个时代对神学伦理学和新教教会制度方面的重要贡献。这些贡献,至今影响着全世界的新教教会,并必将对中国教会的教会神学创制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想要了解或研究基督教新教者,无人能跨过马丁·路德.因为路德的经历与思想对新教神学影响甚巨. 路德的中文书籍有<路德脱离天主教前后>,香港浸信会出版的<黑暗中的亮光:马丁路德一生有趣的事迹>(在1975年三版时改名为<马丁路德伟大事迹>),香港道声出版社新版的<马丁路德传>,此外,还有耶鲁大学神学家罗伦培登(Roland H.Bainton)所著的<这是我的立场>,周天和所著的<路德点滴>,杨东川所写的<马丁路德的痛苦与狂喜>,杨庆球所著的<马丁路德神学研究>,保罗阿尔托依兹所著的<马丁路德的神学>.  相似文献   

6.
英语术语"New Perspective on Paul"是20世纪西方新约神学研究界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着重研究了新约之神学诠释与教会信仰的关联,对于我们认识成长中的中国基督教和教会的信仰有特殊意义:对于思考今日中国基督教和教会这样的问题而言,专注于新约正典与教会信仰,将有益于我们确立现实的立场,从而将圣经作为中国教会至高衡定标准,或者,将从圣经视野去审视中国基督教问题确立为对话与交流的基本原则。而路德改教传统,就我们所正在思考的议题而言,亦特具意义,这就是路德乃至新教传统的首要原则:"唯靠圣经"(Sola Scriptura)。  相似文献   

7.
马丁·路德是一位对基督教新教教会成形和成长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意义的伟大历史人物。作为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创制性地奠定了新教神学的教义基础,并为后世建立完全有别于罗马公教的新的教会形态厘清了基本问题。从改教者的最初思考中去认识和理解他的伦理思想之神学理念,有助于我们在今天的中国教会里作美好的见证和作有益于教会成长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8.
卡尔·巴特被视为"20世纪基督教教父"。这是因为巴特不仅在教会实践上以普世运动的方式促进新教和天主教的协和,而且在教义学上不断回归教父传统,发展出自己的"教会教义学"思想体系。然而,在罪的来源、人性本质以及意志自由的根本问题上,当前学界的一种新兴观点认为,巴特拒斥奥古斯丁主义的原罪说、人性观和"意志的捆绑"理论,认为奥古斯丁由于缺乏"天性及本质存有(Wesen)"与"存在存有(Sein/Dasein)"概念区分,其"天性的扭曲"的人性观、"善的缺乏"的罪恶观以及"无能力不犯罪"的意志决定论,误导了拉丁西方神学传统在罪与人性问题上的基本进路。本文将回归巴特和奥古斯丁关于这些问题的文本诠释,重新评估当前巴特研究的这种立场。本文认为,巴特的批评并非是对传统奥古斯丁神学立场的反叛,而是在回归教父传统基础上对奥古斯丁宗教人类学视阈下的罪与人性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华内地会是近代基督教新教来华差会中人数最多、传教区域最广阔、最具特色的一个差会,历来对其评价亦众说纷坛。本文试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对中华内地会的产生及特点的中外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创始人戴德生的神学观点及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圣经的权威性是麦格拉思福音派神学思想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福音派始终坚持的神学立场。但是圣经在面对世俗文化、理性主义、教会传统和圣经批判的冲击时,其权威性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和挑战。麦格拉思从福音派神学的立场出发为圣经的权威性进行了辩护。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汪维藩老师的理解,中国神学的建设需要通过这样几个途径达成。首先是继承基督教新教以圣经为本的传统。中国教会是一个高举圣经的教会,信徒尊重圣经权威,热爱神的话语,这就决定了中国教会的神学探索所应侧重的,是基于圣经的神学而非基于哲学的神学。其次是重视信徒在新时期的信仰实践与灵性实践,并加以提炼,以形成源于实践的神学而非书斋神学。再次,  相似文献   

12.
正三、一个可能的"大神学"架构基督教中国化呼唤"大神学"意识,它要求人们更加深刻地将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与普世神学潮流结合起来。就前者而言,它的主旋律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就后者而言,它的主旋律是新教传统与普世神学的对话。但它们实为一个硬币的两面,需要人们将国内与国际统筹起来思考。在此意  相似文献   

13.
曲跃厚 《哲学动态》2001,(12):30-34
过程神学是一种哲学神学 ,其主题是上帝论。过程神学起源于 2 0世纪 2 0年代中期怀特海在哈佛大学讲授哲学的时期 ,经 30— 50年代哈茨霍恩和芝加哥学派 ,特别是 70年代以后科布和格里芬的发展 ,迄今已成为在西方颇有影响的一个神学流派。但中国的过程神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国内过程神学研究的现状中国的西方宗教神学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从教派的角度 ,可以划分为天主教神学、新教神学、东正教神学和犹太教神学 ;从和传统神学的关系的角度 ,可以划分为正统派神学、新正统派神学和自由派神学 ;从其神学特征的角度 ,可以划分为希…  相似文献   

14.
4.信义宗教会教制创设与神学伦理学传统从历史文献来看,新教教会诸形态起源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而信义宗作为最早的新教教会却并非以分裂大公教会为初衷,或者说,路德及其改教同道的确是以改革教会积弊为己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路德一直是承认罗马天主教是大公教会,尽管他从未停止对罗马教廷的批评和反驳。他写到:"尽管罗马城比所多玛和蛾摩拉更加败坏,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莫尔特曼的经世三一的上帝观典范.作者从莫尔特曼与拉纳的上帝观神学的关系出发,指出莫尔特曼的理论意图在于从新教的十字架神学出发来消解拉纳理论中所包含的内在三一和经世三一的张力.莫尔特曼的上帝观旨在于塑造一个"位格关系"中的上帝受苦的真实性,凸显栽上帝的"为我们"的特征.以此为基点,作者探讨了莫尔特曼对于基督教上帝观传统的批评,以及他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新福音派神学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美新教中涌现的一种神学思潮,它反映了当代基督教神学发展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本文尝试对这一神学新潮流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发展加以梳理、勾勒,并具体分析其主要理论代表卡尔·亨利、拉姆、托兰斯和帕克等人的神学体系及其特点,以指明其神学立意对未来基督教的社会存在和认知走向所具有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新教信仰依据圣经和古代信经所确定的本体结构性因素,指出新教具有神学的、政治学的、伦理学的三种历史和价值的存在形态,新教的组织化内在结构使得新教成为近代以降世界历史图景的一大历史、社会和精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吴树博 《现代哲学》2022,(1):101-108
“预定论”是新教神学中的基本教义,也是新教神学家解决恩典、救赎等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一个与新教颇具渊源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构建了一种与预定论多有相似之处的决定论理论。以这些相似性为契机,有研究者认为斯宾诺莎是在新教预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决定论思想,有人甚至把他视为一个新教哲学家。然而,通过对这两种理论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无论在精神气质、思想前提,还是在具体内涵等方面,二者均有深刻差异。斯宾诺莎所坚持的并非预定论思路上的决定论,也不以新教的预定论作为其直接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9.
上帝预定与人的自由意志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性张力,并构成了基督教思想史上一个广泛持久的探讨论题。基督教教义与神学在其历史与逻辑推演中,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凝结成所谓的"阿米尼乌主义之争"。本文分析了阿米尼乌主义在教会史与系统神学里的地位与处理方式,指出了这场争论起因与要旨就在于因不同圣经解读而导致的对于预定对象与自由意志的不同理解,勾勒了福音派阿米尼乌主义的兴起以及对现代福音派信仰的影响,判定阿米尼乌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宗教改革"的一种后续发展,认为它作为加尔文系新教改革宗内部的重要神学分支,几乎一直伴随基督教新教这五个世纪的发展,并对丰富和深化基督教新教信仰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信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天主教》2006,(2):47-47
翻阅相簿,笔者追忆早年参与基督新教的大小片段,信仰种子植根于基督新教;过去10年,从基督新教到天主教,基督宗教信仰得以萌芽、成长,以致有望开花结果,眼界逐步开阔,经验与体会从宗徒传下来的传承,最近于夜间神学课程有机会涉猎东正教的一鳞半爪,听着、读着、感受着,愈发被东方教会的神秘性所吸引,体会东方教会的深厚传统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