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卢红旭  周帆  吴挺  严进  邵闫  刘艳彬 《心理学报》2019,51(12):1375-1385
以往研究普遍从建言行为的建设性意图特征出发, 探讨其关键前因、产生机制和情境因素, 但却较少关注建言行为的工具性目的。基于资源保存理论, 本研究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探讨工作压力影响员工建设型建言和防御型建言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对某建筑企业386名员工进行两阶段调查, 结果表明:工作压力与防御型建言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与建设型建言存在负向相关关系, 自我损耗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另外, 领导开明性正向调节自我损耗和建设型建言的负向相关关系, 并正向调节工作压力通过自我损耗影响建设型建言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2.
邓昕才  何山  吕萍  周星  叶一娇  孟洪林  孔雨柔 《心理学报》2021,53(10):1146-1160
以往研究证实了职场排斥会对员工组织内诸多方面产生危害, 然而关于职场排斥向组织外部特别是家庭领域的溢出效应还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探讨职场排斥对员工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溢出效应和具体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1)职场排斥对员工家庭贬损有显著正向作用, 对家庭满意度有显著负向作用; (2)工作压力中介了职场排斥与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关系; (3)员工归属需求调节了职场排斥对工作压力的影响, 同时调节了工作压力在职场排斥与家庭贬损、家庭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 (4)员工工作家庭区隔偏好调节了工作压力对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作用, 并且调节了职场排斥通过工作压力对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根据以往研究,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可能产生混淆的结论,它既可能降低,也可能促进非伦理行为的产生,即出现“问责失灵”的情况。鉴于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究问责失灵的理论边界和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促进定向启动下的个体,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有促进作用;预防定向下的个体,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有抑制作用;(2)促进定向启动下,问责通过增加个体的自我损耗增强了其非伦理行为,即促进定向下个体的自我损耗中介了问责与非伦理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以往研究,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可能产生混淆的结论,它既可能降低,也可能促进非伦理行为的产生,即出现“问责失灵”的情况。鉴于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究问责失灵的理论边界和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促进定向启动下的个体,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有促进作用;预防定向下的个体,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有抑制作用;(2)促进定向启动下,问责通过增加个体的自我损耗增强了其非伦理行为,即促进定向下个体的自我损耗中介了问责与非伦理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已有研究大多以职业冲击的影响结果为划分依据,将其区分为正面职业冲击(意外加薪等)和负面职业冲击(意外失业等)。然而,由于忽略了个体认知差异或时间等因素,这种分类方式有失偏颇。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对职业冲击提出新的分类方式——挑战性和阻碍性职业冲击;并依据所提出的新分类方式,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情感事件理论和事件系统理论,提出了基于多视角的职业冲击作用机制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良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生物生态学理论和自我控制资源模型,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湖南省7所城市7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学生共3648名,使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青少年良心问卷、特质自我控制量表和自我调节疲劳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童年期不良经历负向预测中学生良心;(2)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不良经历不仅是影响中学生良心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且还会通过影响特质自我控制和经由自我损耗对中学生良心产生间接作用;减少和避免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心理的冲击,提升其特质自我控制水平,降低其自我损耗,是预防中学生良心失守和提升良心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压力是对潜在威胁性事件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正念通过专注当下并保持接纳的态度缓解压力。然而以往关于正念缓解压力的研究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机制,且忽略了正念影响压力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监控与接纳理论通过解构监控与接纳成分,更加清晰地呈现了正念的作用机制,因此本文依据监控与接纳理论,梳理正念对压力的影响效果及其心理神经机制。未来的研究在探讨正念通过监控与接纳成分影响压力的同时应重点关注监控作用效果与机制;重视压力刺激与压力评估的重要性;设计新的实验范式,直接探究正念监控与接纳对压力影响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
周元元  胡杨利  张琴  赵彦成 《心理学报》2017,(11):1439-1448
本文研究时间压力下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怎样受参照组的影响。通过二手数据和实验的方法发现时间压力和参照组影响类型对冲动性购买具有交互作用:时间压力低,信息性影响更能激发冲动性购买;时间压力高,规范性影响更能起作用;即时喜悦和规范性评估起中介作用。而且不同的信息性影响类型也会产生差异:时间压力高,数量性信息更容易使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时间压力低,内容性信息更能起作用。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冲动性购买的相关理论和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验证和探讨了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实验1采用自我损耗的双任务范式,考察了自我损耗对利他行为水平的影响。实验2考察行动控制导向在自我损耗和利他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实验3通过诱发道德情绪,探讨了道德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个体的利他行为决策的作用。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会对利他行为产生不利影响。(2)行动控制导向对自我损耗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3)道德情绪能够缓解自我损耗对利他行为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空格在文本阅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空格在文本阅读中作用的相关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删除或替代有空格文本中的空格, 对阅读产生的干扰作用; (2)在无空格的文本中插入空格, 对阅读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空格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受被试阅读经验、阅读方式和空格大小等因素影响; (3)被试母语和第二语言呈现方式的一致性会影响空格在第二语言阅读中的作用; (4)今后应结合眼动控制理论, 从注视点落点位置和熟悉性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1.
唐浩  韩玉昌  于爱华 《心理科学》2011,34(5):1072-1078
摘 要 采用眼动方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不同视觉区域的OUP效应。结果显示:(1)当刺激材料分别平行呈现于左侧视觉区域和右侧视觉区域时,在右侧视觉区域产生了OUP效应,而在左侧视觉区域没有OUP效应,我们假设是由于左侧视觉区域首字母距离中央凹的不利位置影响了OUP效应的产生。(2)当垂直方向呈现刺激时,在两侧视觉区域均产生了明显的OUP效应,表明首字母距离中央凹处于有利位置时不会影响OUP效应的产生。实验结果支持了大脑左半球和右半球在词汇识别时的策略为系列加工,对左半球平行加工右半球系列加工的结论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2.
竞技运动中自我控制的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控制的逆效应是指在高压力下,在进行努力地自我控制的过程中产了与意愿相反的心理状态的现象。文章介绍了逆加工理论的双过程模型,评论了与竞技运动相关的动作控制、情绪控制、消极表象抑制、放松和集中注意的心理控制的逆加工效应研究,并指出竞技运动中自我控制的逆加工效应研究存在三方面的局限:缺乏生态学效度、心理控制的逆效应的测量不够客观和应对策略研究不足,未来的研究应该在这三个方面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3.
Recent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 of emotion suggests the integration of a motivational dimension into the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 (subjective valence and physiological arousal) model. The motivational intensity of an emotional state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ile investigating the emotion‐cognition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positive emotional states varying in motivational intensity influenced set shifting, after controlling the potential confounding impacts of physiological arousal. In Experiment 1, 155 volunteers performed a set‐shifting task after being randomly assigned to five states: high‐ vs. low‐motivating positive affect (interest vs. serenity), high‐ vs. low‐motivating negative affect (disgust vs. anxiety), and neutral state. Eighty‐five volunteers participated in Experiment 2, which further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higher vs. lower degree of interest. Both experiments measured and compared participants' physiological arousal (blood pressure and pulse rate) under the normal an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s the covariate. Results showed no difference in switching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neutral and serenity groups. As compared with the neutral state, the high‐motivating positive affec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et‐switching reaction time costs, but reduced error rate costs; the higher the motivational intensity, the greater the time‐costs impairment. This indicates a role of the high‐motivating positive affect in regulat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flexible and stable cognitive control. Motivational intensity also modulated the effects of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s, i.e., disgust caused a larger increase in time costs than anxiety. Further exploration into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may mediate the emotional effects on set shifting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个体“在非工作时间使用通信技术处理工作”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并因其对个体日常工作生活适应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基于对该领域已有研究文献的全面回顾,本文着重探讨了非工作时间使用通信工具处理对个体工作生活适应的“双刃剑”效应及效应发生的心理机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针对性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沉没成本效应是指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因受沉没成本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非理性决策现象。针对这一决策偏差的产生根源,研究者从认知、动机和神经三个角度提出了解释。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因素包括沉没成本特性、情境因素、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等。基于先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沉没成本效应的未来研究应着眼于改进研究方法,探究产生根源,关注行为沉没成本和加强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赵永乐  何莹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88-1797
国内外的心理学者对暴力与非暴力电子游戏的消极影响做了大量研究, 随着一般学习模型的出现, 电子游戏的积极影响研究开始兴起, 同时也产生了对电子游戏消极影响的激烈争议。通过对近年来电子游戏消极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认为争议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关研究未能与真实社会情境结合, 研究设计与方法存在异议, 研究范围狭窄, 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等。将研究领域扩展至电子游戏积极影响方面, 以及大范围的纵向研究将是解决这一争议的关键和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李嘉惠  刘清  蒋多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0):1688-1696
在原选项集中加入一个诱饵选项能够使人们的选择发生改变, 这就是诱饵效应。研究者发现可以通过设置相似诱饵、妥协诱饵、吸引诱饵以及幽灵诱饵等达到诱导决策者选择目标选项的目的。当前, 很多研究探索了诱饵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 有研究者基于启发式加工和分析式加工的视角开展研究, 也有研究者从维度加工和选项加工的视角对此进行探索。诱饵效应的认知加工过程受到年龄、后悔情绪、决策形式以及时间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构建适用于各类诱饵效应的统一的认知加工机制模型, 探索知觉在诱饵效应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探索个体的决策风格对不同类型诱饵效应的影响, 并通过合理利用诱饵效应助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部分线索效应指让学习者学习一系列材料, 在随后的测试阶段, 给学习者提供先前所学材料的一部分作为提取线索, 让其回忆剩余的材料, 回忆成绩反而比没有提取线索时回忆成绩差的现象。通过3个实验, 以图片为实验材料, 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学习时间分配的发展特点。实验1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 结果发现:图片学习中, 以物体名称为线索时, 不存在部分线索效应; 而以图片为线索时, 存在部分线索效应。结果表明:跨域线索是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实验2利用图片作线索, 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发展特点, 结果发现:图片学习中, 不同年龄被试均存在部分线索效应。结果表明:年龄不是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实验3考察不同年龄被试对部分线索消极作用的记忆监控的发展变化趋势, 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儿童即使经过多次学习, 也不能意识到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 小学五年级儿童经过二次学习后, 方可意识到这种消极作用, 并在部分线索条件下安排了更多的学习时间; 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一次学习, 即可意识到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 他们均在部分线索条件下安排了更长的学习时间。结果表明:儿童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能力在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五年级之间有一个质的提高; 与初二学生相比, 高二学生对部分线索带来的消极影响做了更多的时间补偿。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信息加工领域中的情境模型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Wyer和Srull把情境模型理论引入社会信息加工领域以来,情境模型理论成了社会信息加工研究的热点,其自身结构和加工机制也得到研究者的不断完善。该文简要介绍了情境模型理论的内容、结构及其基本假设。即情境模型代表人们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具体事件和情节的知识,并且通常在社会信息的理解过程中自动建立。这种模式一旦建立,就为理解新信息及作出相应的判断提供基础。情境模型包括三种基本信息:时空框架、实体集合及实体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认为人们在理解信息的过程中至少需要建构5个维度,即:(1)空间,(2)时间,(3)实体,(4)因果,(5)目的。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情境模型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歧视研究领域中的"强势心理学"现象开始减弱,研究者们逐渐重视弱势群体自身对于歧视现象的知觉与反应.本文在整合歧视知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就歧视知觉的概念内涵、测量进行阐述;继而从"风险"与"弹性"两个方面,分别探讨歧视知觉的消极影响效应与间接性的积极影响效应;最后从整合的视角,对歧视知觉影响效应的内在机制——拒绝认同理论进行讨论.未来歧视知觉领域的研究将会进一步细化群体成员资格;重视考察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差异;加强探讨个体水平的中介变量的作用;更多关注儿童群体的歧视知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