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环境艺术设计是当前人们立足于自然环境,对其进行艺术设计和改造的一种行为,在这个行为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首先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了概述,其后阐述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基本特征,随后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一系列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实践探究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张超 《美与时代》2015,(2):19-22
与生态批评领域"生态"与"环境"之辨的针锋相对相比,我国美学研究领域对二者的区分和关联的认识却更具有包容性。"环境"是一种审美对象,具有宽泛性和包容性;"生态"是一种关系,是观察和研究事物的一种新视角。"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无所不包的"环境";"生态美学"是"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立场和未来发展方向。不管是"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都是对环境审美某种模态的理论阐释,在实际审美过程中它们并不单独存在,并时常与艺术审美、生活经验和理论思维等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以“人类是否对自然承担直接道德义务”的问题为根据,可以将西方环境伦理学划分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环境伦理学存在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背后却具有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一致性。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看,它们都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使得它们不去探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实际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是如何断裂的,进而把生态危机的本质归结为生态价值观的危机,秉承的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价值决定论;从价值立场的一致性看,它们不仅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辩护的伦理学,而且漠视人民群众和发展中国家为了消除贫困追求生存的发展权与环境权,是一种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引进、评介,由此形成借鉴或认同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随着学术界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上的缺陷的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界提出了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理论主张,这也使得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吸收西方环境伦理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西方环境伦理学关于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等问题的争论,对我国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都产生了影响,厘清这种影响不仅有利于促进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而且有利于我们建构一种能够既维护中国的发展权与环境权,又有利于促进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4.
生态现象学从现象学出发,试图用现象学方法来描述人类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原初经验,这代表了现象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同时,现象学也试图通过自身的人文主义向度对生态哲学的自然主义倾向加以校正。这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是继环境伦理学之后,西方哲学所开发出来的看待环境问题的新维度。生态现象学通过把自己的描述建立在经验上,以克服环境伦理学在建立人与自然关系上所遇到的难题。生态现象学在方法论方面还有一些难题,但是它提出的一些重要概念,已经为这门学科的可能性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佛教对生态伦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加剧。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类再也不能对生态问题漠然视之了。如何改善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还地球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生态伦理学就是伴随着这些问题的凸现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本文试图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佛教,寻找佛教与生态伦理学一致的方面,发掘佛教对生态伦理的启示意义。一、佛教与生态伦理的一致性两者的一致性表现在以下三面:(一)、理论基础的一致性佛教是以“缘起论”作为其根本教义的。“因…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学界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范畴并对这一范畴的思想内容展开了讨论。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生态文明的涵义问题有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却在逐年恶化。人们改善城市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绿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国内开始出现大批生态城市,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同时也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城市景观设计。生态城市景观空间既是对人居环境的完善,也是对绿色发展的拓展,同时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水"元素的合理运用使得公共艺术自觉与不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与社会生态这一热点议题中来。人类进化的生态经验使现代人类对水具有特殊情感,"水"元素强大的可塑性使它能适应多样化的空间精神,并实现了调节气候、净化生态、增加参与性,以及对公共空间范围的拓展与对公共空间功能的丰富,因而正向引领了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的环境与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学界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范畴,并对这一范畴的思想内容展开了讨论。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生态文明的涵义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  相似文献   

10.
<正>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分会、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课题组协办,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承办的全国"传统思想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暨中国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2015年年会"于2015年10月17~18日在淄博山东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近100位专家学者就年会议题进行了研讨。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探寻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建设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现在随着城市生态结构和功能失调,人居环境质量逐渐降低。城市生态学侧重研究城市主要特征和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文章简单论述了城市人居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因子和生态设计原则,重点阐述了其设计方法,主要有居住环境设计和主导性生态因子设计,希望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情绪的生态理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理性强调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强调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获得的功能作用.该文在全面解读生态理性内涵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寻找证据论证情绪具有生态理性:(1)情绪是环境自然塑造的结果,携带着丰富的环境信息;(2)情绪的功能反映环境结构,自动调节人类行为。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情绪影响个体行为的工作机制,并在一定范围内分析了不良情绪与生态理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揭示环境或生态道德的本质及其建构规律的学科,应批判和总结各类生态道德理论,笔者认为,应从对罗马俱乐部的生态道德观的考察开始。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在反对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形而上学时,陷入了自然主义形而上学,因而不能摆脱形而上学困境。本文提出"环境价值"概念,把环境价值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伦理根据,从而超越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两极对立,超越了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形而上学困境"。这种生态伦理学实质上就是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废弃物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了城市生活空间用地紧张。城市废弃物的"堆积"现象,威胁了城市环境的生态状况,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市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将韧性设计理念与城市废弃物再利用相结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生态自主修复力,总结出城市废弃物在创建韧性城市中的利用原则和方法,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提出有效的建议,并利用于重塑城市空间环境,降低城市环境负荷力,抵御城市环境危机,建设城市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工业文明在带给人们方便、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大气污染、硫酸雨、资源枯竭等环境、生态问题。生态危机逐步引发了人们有关生活方式、生存空间和价值观念的反思,于是导致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快速展。遗憾的是,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以及生态理念在环境术设计中的应用。为解决相关问题,重点介绍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中所运用的生态理念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原则,从而进一步探讨了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具体的应用及其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17.
生态与政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伊举  李涛 《学海》2002,(3):54-60
当代出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促成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 ,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绿色运动和政治反应 ,从而为生态政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在介绍这些前提条件后 ,着重对生态政治理论的特点以及生态思想对一般政治原理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我国流域水资源紧张,平衡上下游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利益冲突,构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实属必要。一方面,环境伦理为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其自然价值理论为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前提,环境正义亦是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又须全面与环境伦理实现有效对接,将环境伦理作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构造的基础和流域生态补偿司法实践的工具,同时其亦是社会民众自觉遵守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9,(3):87-93
传统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环境"概念常常指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视。本文认为,在恶化的自然环境不断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灾难性后果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学科品质,将"生态环境"之维带回社会工作,重新解读和修正主流社会工作关于"人在环境中"这一核心理论与实践议题的认知及其实践范式。进而,本文结合当前的生态发展议题,尝试从理论的生态转向、教育体系的重构、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能力提升,以及社会工作社会属性的专业本质重塑等方面提出社会工作积极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绿色社会工作理论范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随着“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成为人类思考的一个焦点。一方面,这种思考引发了对以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反思和批判,应该说,这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自我批判,是人的一次重新自我定位;另一方面,这种思考又促成了“环境价值”或“环境道德”、“生态价值”或“生态伦理”等概念的产生,这一组概念联系着价值观念领域的一场革命,可以看作是20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最具特色的思想成果之一,其意义决不可以低估。但在目前的讨论中,关于这组范畴的涵义如何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