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伦理是社会伦理发展的睛雨表,更是直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精神力量。儒家经济伦理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伦理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儒家经济伦理的现代价值与时代局限性并存。为了充分挖掘儒家经济伦理的资源,使之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不仅要从伦理精神和伦理规范层面实现儒家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还需要在制度层面实现改革,创造一个包容古今文明精华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对于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而言,儒家伦理提供了一种理论资源和研究进路,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一方面,儒学是一个历史概念,儒家伦理有其历史局限性和文化相对性,另方面,生命伦理学有不同于传统伦理学的性质、任务和方法,因此,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而言,儒家伦理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儒家伦理不能自发地成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分析工具和核心价值.只有在认真地清理传统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在不断地对儒学进行"现代诠释"或称之为"儒学创新"的基础上,所构建的儒家生命伦理学才能在后现代多元文化处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孔子“论政”和孟子“仁政”、荀子“礼治”以及儒家经典《大学》、《礼运》、《祭义》篇与《孝经》等所体现的政治与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政治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评述了西方一些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对政治与伦理相互关联的认识和论述。认为对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相贯通的伦理政治思想应给予历史主义的科学评价,肯定其所包含的民本、民主、贵民等积极因素,借鉴其德治与法治统一、个性完善与社会完善统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统一、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安邦治国的慧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培育公民道德等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这需要从以儒家伦理文化中吸取资源。因为,从文化的角度看,道德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而新的道德也离不开历史的基础。然而,这种吸取是有条件的,一方面需要对儒家伦理进行精华与糟粕的辨析,另一方面,需要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时代特征,既厘清儒家伦理和公民道德之间的区别,又探寻两者的关联,在此前提下提炼可供吸取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先王"是儒家塑造的王道政治伦理典范。儒家提供的统治合法性政治伦理包含在"法先王"的命题之中。这个命题有两大尴尬和弊端:一是"圣王"理想蜕化为"王圣"现实;二是"圣王"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政、执法者。不过,儒家的王道政治伦理为救济这些弊端准备了资源,在现代宪政条件下仍然有着革新的内在空间。  相似文献   

6.
道教经典《太平经》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如忠、孝、诚信、仁等政治伦理规范,以民为本的政治道德原则,君臣相须的政治主体美德,德主刑辅的政治制度伦理。由于《太平经》产生于儒家伦理盛行的汉代,所以其政治伦理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儒家意蕴。研究《太平经》政治伦理的这个特点,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太平经》这部早期道教经典产生的社会背景,而且对研究整个道教伦理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徒曾经长期以"高尚其迹"相标榜,坚持出家不拜俗的印度传统.一些固守儒家传统的人士攻击佛教"无父无君",损害了封建纲常名教.从东晋至唐朝,朝廷举行了多次关于沙门拜俗的争论,其中以东晋成康、元兴、唐高宗龙朔二年的争论最为激烈.中国佛教僧人在元代彻底地改变了出家人不拜俗的戒条,接受了儒家忠孝至上的政治伦理原则.中国佛教与王权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佛教以出世的精神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伦理关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民主精神和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宽容态度,体现了儒家的忠孝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现了佛教"契机契理"的圆融精神.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在重视德性修养的同时,具有强烈的事功精神和淑世情怀。孔子对"仁"和义利关系的理解包含着事功内容,在评价人物时亦将事功作为重要标准之一。孔子之后,由内圣成德到外王事功进路在《大学》中得以确立,儒家的事功精神一度被遮蔽。北宋儒者在复兴儒学过程中提倡"通经达用",力图重启儒家的事功追求并积极诉诸从政实践。南宋事功学派继承这一思潮,高举事功大旗,在与朱熹的论辩中比较完整地阐发了儒家的事功伦理。明末清初的经世之学主张仁义与事功相统一,提出了正谊谋利、明道计功的义利统一观,进一步发展了两宋儒学的事功伦理传统。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7,(3):172-176
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孝"伦理不仅有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更为突显的是其逻辑运行路径,它将儒家"孝"伦理从关系建构到伦理原理、道德法则、行为规范、个体德性直至最后的个人得失贯穿一体。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由"伦"至"理"的逻辑运行,实际上也就是以孝为本的伦理实体建构过程;其次是由"道"至"德"的逻辑运行,也即以孝为本的道德自我建构过程;最后是由"德"至"得"的逻辑运行,也即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此,形成一个由现实的亲子血缘关系出发,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逻辑运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道德记忆是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人类道德生活经历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记或印象。道德记忆是儒家慧命赓续的伦理传统得以延续的精神力量,它不仅仅使得儒家伦理精神不断历经传承、发展、演绎而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理论形态,更使得儒家伦理以文化心理的社会形式引导着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教化是儒家伦理传统的道德记忆方式,儒家以道德教化来守护角色记忆与定位道德责任、塑造榜样记忆与开展教化示范,并通过实践道德记忆达到知行合一。珍惜儒家道德记忆、传承发展儒家优秀伦理传统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话题。道德记忆是一个立意高远、形象生动、涉面甚广、兼具理论与现实关怀的创造性学术范畴,它不仅为我们考察儒家伦理传统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对于我们当今如何开展伦理学研究也带来了深刻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个“马道婆”。靠着装神弄鬼骗取钱财,传说这是曹雪芹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写成的。据说曹雪芹在京西香山键锐营写《红楼梦》时,营子里有个外号叫“马大仙”的妇人,本名马二秀,年幼时父母双亡,17岁上跟着一个道士到西山的云霞观里当了道姑。可她吃不了出家人  相似文献   

12.
"心统性情"是张载提出的命题,朱熹对之做了系统的理学解释,成为其心性论的重要命题.性理学北渐韩国,16世纪的韩国硕儒曹南冥,以图解的形式对其概念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其图<心统性情>即是对张载、朱熹等人关于心、性、情关系的图式诠解,其解释不仅体现着理学"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天人一体理路,而且有着自己独到的了悟.本文还对相关图式的真实性做了必要的考证,并对学界公认的"十七图"为南冥自制之图的说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3.
张侃 《心理学报》2006,38(1):157-158
尊敬的心理学界的各位老前辈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同仁,我是昨天晚上才知道要代表中国心理学会作一个发言,实际上我代表我自己已经准备了一个发言,我想把这两个发言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 ,华佗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名医 ,其医药伦理的价值目标是活人 ,但他也有孤傲矜技的瑕疵。他的被杀不仅是他本人的不幸 ,也是中国医药史上的重大损失 ,其中的教训值得科技伦理学与法学工作者总结  相似文献   

15.
曹仙姑的生平、著作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陈撄宁先生于 2 0世纪三十年代作《〈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以来 ,《灵源大道歌》受到了内丹学界的普遍重视 ,曹文逸仙姑之名也开始广为世人所知。然曹仙姑之生平事迹 ,前贤未予考证 ,所据资料仅《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女冠部》的零星记载。按该书《女冠部》“曹仙姑”条引《罗浮山志》云 :“宋徽宗宣和中 ,有曹仙姑居京城 ,作诗赠道士邹葆光云 :‘罗浮道士真仙子 ,跃出樊笼求不死。……翩然孤鹤又南征 ,寄语石楼好风月。’时徽宗广求学仙之徒与工诗赋奇女 ,仙姑与吴妙明 ,皆征至京师。仙姑明于丹术 ,尝作《大道歌》 ,深得要旨。道流…  相似文献   

16.
曹丕的文学思想是敏感精致的文人情怀的体现,这是与其冷峻强悍的现实政治人格迥异的深层心理,主旋律是黄老道家道教的贵人重生渴望成仙."文气说"将文学与自然感性的生命相联系,是道教贵生的生命观的体现,"文章不朽论"则是对生命短促现实苦痛的诗意超越,希望以艺术的形式实现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捉鬼     
曹雪芹初搬到北京西郊香山时,人生地不熟,又加上他在城里时被抄过家,所以好多人都看不起他.有些旗人子弟还成心欺负他.后来通过他为民除鬼的事儿,才开始受到人们的尊敬.  相似文献   

18.
19.
刘光胜 《管子学刊》2007,(1):111-115
上博简《曹沫之阵》与《左传》、《国语》中的原始材料一样,应该是战国时期流传到楚地的“教材类短文”。《曹沫之阵》强调“是故夫陈(阵)者,为三教之末”,与儒家重视教化在治国中作用相契合。结合战国时期儒学南传,对《曹沫之阵》可能为儒家文献的认识更加清晰,从中可以管窥早期儒学对楚政治、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曹仙姑,北宋著名女冠。初名希蕴,后宋徽宗赐名道冲,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自从陈撄宁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作《〈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以来,曹仙姑之名开始广为道教研究者和气功爱好者所知。然曹仙姑之生平事迹,陈先生及时贤均未加深考。笔者于前几年曾发现一些有关曹仙姑的文献,乃撰成《曹仙姑的生平、著作考》一文,发表于《中国道教》2002年第4期。在该文中,笔者据明代李濂《汴京硚异记》卷二“曹仙姑”条勾勒了曹仙姑生平的轮廓,又据明《正统道藏》中董醇所编《群仙要语纂集》卷下所载《文逸曹仙姑大道歌》,解决了有关《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