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新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它们分别植根于不同的社会关系基础上,有着不同的历史特征;但是,前者对后者又有着深刻的历史继承关系,集体主义充分吸取了个人主义的有价值因素,所以,集体主义是比个人主义更高层次的价值观。集体主义的这个形成过程,使它具有了比个人主义更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不同文化特质对幼儿人格形成的影响。使用幼儿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以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理论范式对中澳4~5岁幼儿人格特征形成进行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幼儿具有集体主义人格倾向,澳大利亚幼儿具有个人主义人格倾向,幼儿人格形成受到文化特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个人主义与自我驱动--美国人的自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其荣 《学海》2005,1(3):50-57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主体,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有其历史传统.美国个人主义的基本内容是自主动机,自主抉择,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对待美国个人主义既不能简单地批判和否定,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和追从,而应当采取扬弃的态度,并坚持集体主义不动摇.  相似文献   

4.
"集体主义过时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体主义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本文通过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辨析,论述了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一致性,阐明了集体主义的当代意义,批驳了所谓"集体主义过时论"的错误观点,并进而强调,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必须反对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5.
从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看,中国雇员特有的组织承诺特征可以总结为五点:一是从结构模型上的理想因子显现;二是情感承诺更加影响中国雇员的组织行为;三是承诺指向上级而非组织;四是离职动因注重在位能得到什么;五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通过对各个特征进行道德追溯,我们发现,“理想人格”解释了理想承诺,“仁”造就了中国雇员的情感承诺,“忠”的思想使承诺指向上级,离职动因在于“谨慎”思考,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改变了传统道德集体主义的提倡。  相似文献   

6.
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佐斌  张阳阳 《心理科学》2006,29(1):239-242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文化下个体的自我增强行为是否有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文章回顾了西方心理学家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自我增强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国内外证明东方文化中存在自我增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中国人的自我增强具有人际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展望了中国人自我增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文化取向是个体对宏观文化观念的内化,包括垂直和水平维度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取向,其中垂直维度强调等级关系和竞争,水平维度强调平等。自我客体化是指相较于自我的其他方面个体更看重自身外部特征。研究旨在探讨文化取向与自我客体化的关系以及显性自恋在其间的中介机制。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垂直个人主义与自我客体化正相关,垂直集体主义、水平个人主义和水平集体主义与自我客体化负相关;(2)垂直个人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通过显性自恋的部分中介效应对自我客体化产生影响。这些结果表明,除外部环境外,个人层面的特点也会影响自我客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的“新民”伦理与普世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伦理是一种资产阶级伦理。梁启超吸取西方资产阶级伦理的个人主义伦理观与中国传统伦理的整体主义伦理观,创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新民"伦理。梁启超的"新民"伦理虽然吸取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伦理观,但与立足于个人主义道德原则基础上的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它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整体主义伦理基础之上、注重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和谐的中国式的新资产阶级新伦理,具有普世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9.
这里译出的是布伯尔的《人的问题》(Das Problem des Menschen》海德堡1961年版)的结束语。作者以“第三者”的姿态出现,批评了自康德以来德国思想传统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潮,提出一套否认阶级关系、“超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主张人与人“接触”、“交往”的所谓“居间者”理论。作者说集体主义现在处于鼎盛时期,因此他号召人们“揭竿而起”,反对集体主义,即马克思主义。显然,这是一种反动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理论,只不过采取了更加虚伪、更加迷人的手法罢了。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宽恕理论和宽恕干预的方法多是基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 缺乏集体主义背景下的相关研究。在集体主义背景下, 被冒犯者应对伤害的方式、宽恕的策略以及影响宽恕的人格特质都与个人主义有明显的区别。此外, 跨文化的宽恕模型也从不同角度描述了集体主义背景下的宽恕, 决定性宽恕和情绪性宽恕模型区分了不同形式的宽恕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基于自我和人格特质的宽恕模型描述了不同背景下影响宽恕的人格因素; 宽恕的动态过程模型描述了宽恕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因素。对于这些内容的总结也对集体主义背景下的宽恕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个人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 ,并不是理性发展的结果。市民社会与个人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存在根本的冲突。为了巩固集体主义在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导地位 ,我们必须全面地认识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集体主义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已经有不少文章讨论了当代中国集体主义问题。但是这些文章多集中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关系,至于中国集体主义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古代集体主义与当代集体主义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何评价古代集体主义传统的当代价值,实行合同制、聘任制会引起集体主义内涵发生哪些变化,当代集体主义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应该如何理顺中国当代多重集体主义内容的关系,这些问题都还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拟从历史的逻辑角度勾勒出中国集体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的发生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文化取向、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李祚山 《心理科学》2006,29(2):423-426
对成、渝两地228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探讨大学生不同的文化取向和自我概念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以水平集体主义取向为主;年级、性别和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对幸福感均不产生影响;自我概念的各因子除与情感平衡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他均为显著正相关;垂直个人主义文化与负性情感呈显著负相关,与情感平衡呈显著正相关;心理自我、生理自我和水平集体主义对生活满意度指数A和B有显著的预测效应;社会自我、自我批评和水平个人主义对正性情感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心理自我、自我批评和垂直个人主义对负性情感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心理自我、垂直和水平的个人主义对情感平衡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4.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总是要集中地表达一定的基本价值理念,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着三个核心价值理念,这就是"人本"、"公忠"、"和谐".它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结,体现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它与西方以个人主义和基督教为思想文化基础的"自由"、"平等"、"博爱"形成鲜明的对照,具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作为社会道德原则,产生和生长于两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既有本质差异又有诸多契合点。在社会亟需变革转型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二者在中国大地上交汇、博弈,共时态出现。中国共产党深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在社会道德原则重构的过程中,将集体主义与传统整体主义有机结合,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又继承和转化了整体主义的精华部分,找到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差异融合的具体路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原则的鲜明特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旨归,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是中国传统道德理想的当代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差异融合的时代表现。  相似文献   

16.
刘庚子:深化个人主义研究的三个向度改革开放以来,中西价值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冲突,其实质和核心是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的挑战。要有力以回应个主义的挑战,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实现集体主义的创造性转换,就有必要深化对个人主义的理论研究。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7.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价值不同之别,更有其方法论之异。对于共同体建构的价值,我国提出的"公平正义"与新自由主义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虽然字面相同,但其价值方法论迥异。新自由主义的方法论实质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质是方法论的集体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同根同源,利己主义之于共同体表现为"民族主义"、单边主义与"成功者逃离"等逆全球化思潮。方法论集体主义是破解个人利己主义"公平正义"价值疑难、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集体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主义是指与人类文明进步思想密切关联的一种文化理念,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中都存在它的发展轨迹,而且中华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尤为深厚。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集体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尽管研究领域各有侧重,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对集体主义也褒贬不一,但中西学者都从不同领域揭示了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在全球化条件下有着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大发展,人类社会的文化与民众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其基本趋势是个人主义正日益流行,传统的集体主义则相对式微。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宏观的社会和文化层面,也体现在微观的心理与行为层面。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反映这一趋势的大量实证研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与介绍,涉及的领域分别包括社会层面的社会统计指标,以及心理层面的人称代词使用偏好、命名行为、价值取向、人格特征、性和宗教态度、儿童教养与发展模式、认知方式、情绪体验等。除了一般趋势外,研究也显示文化变迁和心理变化有其复杂性,个人主义增强、集体主义衰弱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线性的过程;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延续性,多元文化共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显著特色。最后,针对当前文化变迁心理研究的不足,本文建议未来研究应当更多采用追踪和实验设计、拓展现有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深入揭示文化变迁的行为/神经机制以及更多关注变迁过程中的心理适应与应对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个人主义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和道德价值观,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尤其强调个人尊严、个人权利、个人价值、个人平等和个人自由.个人主义不等于利己主义,更不等于极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和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有本质区别,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能以个人主义为主导价值观,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正确评价个人主义价值观,抑制其消极作用,肯定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