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代思想家湛若水与王守仁生于同一个时代,共同倡导心学,私交也很好。关于湛若’水,王守仁曾说:“予求友于天下,三十年来,未见此人。”(《墓表》,《甘泉文集》卷三十二)湛若水也说:“某平生与阳明公同志,他年当与同作一传矣。”(《答王汝中兵曹》,同上书,卷三十二)王、湛二人自弘治十八年(1505年)初识,“一见定交”,至嘉靖七年(1529年)王守仁先卒,其间二十多年,时有交往与书信往来。正德五年(1510年),湛若水居南京,王守仁调南京刑部主事,二人卜邻而居,常会讲于大兴隆寺。后正德八年(1513年),湛若水出使安南…  相似文献   

2.
王畿是王阳明的重要弟子之一,是使阳明之学风行天下的关键人物,“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黄宗羲语)。王畿一生讲学,一生论战,同时也是使王学蒙受诟病的有争议的人物。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史上的复杂的人物如何分析评价,人们虽然见仁见智,有种种不同的观点,但深入堂奥、系统梳理而又抉精发微的实不多见。方祖猷先生积平生深厚的学术之功,对王畿思想作了长期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终于写出37万字的煌煌大作——《王畿评传》,令人可敬可叹!纵观全书,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王畿的生平经历和学术生涯,从天泉证道人手,系…  相似文献   

3.
阳明与甘泉是明代颇有深交的两位心学大师。早年,他们曾“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王文成公全书·年谱一》,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下引该书,只注篇名)中岁以后,他们既相唱和也相切磋问难;到了晚年,他们之间虽不像“见如冰炭”的朱陆,却也“各立门户”、相互批评。如果说“一见定交”,是他们“倡明圣学”的共同起始,那么,随着思想的成熟与发展,他们的相互批评则表明了其分歧的公开化。考索阳明与甘泉的交往历史,他们之间曾发生过两次争论:其一是关于儒佛关系的争论,其二即关于格物的争论。由于有关儒佛的争论属于“…  相似文献   

4.
<正> 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谈心学自然联想到中国文化的前途。但这个题目很大,限于篇幅,只讲述一个提要。一、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大陆流行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专书,均把陆(象山)王(阳明)哲学称为“心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辞海、辞源也都把“心学”等同于“陆王哲学”。这虽只是一种称名,但也是一种理解和概括,原来颇为不妥。因为心学本不专属于陆王,正像气学不专属于王充、张载一样。陆象山说:“圣人之学,心学也。”(《象山全集·叙》)他这样说,决不是为了故意  相似文献   

5.
陈献章心学的道家品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宗羲于《明儒学案·白沙学案》中称:有明之学,至白沙始人精微,其唤紧工夫,全在涵养。喜怒未发而非空,方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两先生之学,最为相近。白沙即陈献章。黄宗羲以为“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指明代思想之发展,自白纱才得以从格知外在物理转归涵养内在本心。黄宗首称白沙学与阳明学“最为相近”,无疑又把陈献章和王守仁同视为明代儒学中心学一派的奠基人。从《陈献章集》看,陈献章确有推崇儒学处。我们知道,孔孟儒学的特出点就表现在它对现有世俗社会的伦理一政治关系给予了一种正面的确认与提升。现存世…  相似文献   

6.
马一浮与梁漱溟、熊十力被誉为现代中国的三大儒,他们三人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继往圣,开绝学,是他们三人共同的信念。然而他们的思想方法,理论结构又各不相同。后人有“马重在‘尊德性’,熊重在‘道问学’”之说(杨玉清:《关于熊十力》,《玄圃论学集》)。这个说法大体上符合事实。马一浮生前对熊十力、梁漱澳有过评论,他评梁漱澳“只重事功而忽视心性根源”。评熊十力“骛于辩说而忽于躬行”(梁培宽《先父梁漱漠与马一浮先生》,《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从这些评论中可以体味出,马的思想路确乎是重在“等德性”,他…  相似文献   

7.
一、“圣人有情”论王弼字辅嗣,生于魏黄初七年(226),卒于正始十年(249),是中国哲学史上罕见的天才。虽然年轻早逝,但所著《老子注》及《周易注》都是后世人研究《老子》和《周易》的必读之书,此外还有《老子指略》、《周易略例》及《论语释疑》等著作(参见楼宇烈:《王丙集校释》,台北华上书局1982年版)。他思想的造诣之高,在魏晋是罕有其比的。何晏(19o-249)认识王粥时,三翰才十余岁,何晏便说粥是后生可畏,可以和他讨论关于天人之际的高深道理。有一次王粥在何晏家中,坐客盈门,何晏列举他自认是很得意的理论,叫王迅…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代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阳明殁后,整理阳明文献,钱绪山贡献最大。然绪山以规范化的教材为宗旨来选阳明语录,连他自己所辑录的《阳明先生遗言录》(共五十五条)亦只选入《传习录·下》十九条。近年来,日本水野实、永富青地、三泽三知夫等先生对《阳明先生遗言录》(《阳明先生遗言录》,刊于日本《防卫大学校纪要》第70、71、72、73刀4辑[平成7年~9年])与《稽山承语》(《稽山承语》,刊于日本《论丛文化思想》第4、6、7号)作了详细译注,并从此两书以及《阳明先生语…  相似文献   

9.
罗汝芳是明代泰州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以“赤子之心”和“孝悌慈”为旨归的学术思想和“以讲会乡约治郡”的伦理政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阳明后学尤其是泰州学派中或流荡虚无而近禅、或“不复为名教所羁络”的狂侠倾向,促其回归平实和正统。罗汝芳这一归宗阳明学正统、以“圣谕六条”化俗治乡的学行取向,也体现在他有关乡约的思想和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199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据考证,佛教初传始于“伊存授经”,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有关专家认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  相似文献   

11.
学界一般认为"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创立的直接契机,而"龙场悟道"又与"玩易"关系紧密,尽管并不能由此得出《易》即为阳明学术之"大本大源",但不可否认,《易》之思想资源确实对阳明心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讨论《易》之书、易之道、卜筮、象数等诸方面的内容,阳明一方面赋予易学以心学意味,同时也使得其心学明显表现出"体用一源"的易学思维方式。这一解《易》路径对其后学影响深远,开启了以易学注解、诠释阳明心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12.
欧阳祯人 《孔子研究》2023,(2):126-134+160
众所周知,王阳明自己十分自信的学问就是致良知之学,虽千经万典莫逃焉。但是在笔者看来,鉴于明朝中后期的特殊环境,王阳明还有没说透的话,那就是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一切理论环节,全部走的都是一条从心性到政治的路。他的最终目标就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所以在他的著作中有对社会现实、皇帝以及官僚集团的批判。这种路数与孔、曾、思、孟完全是一致的,与儒家经典《尚书·尧典》、郭店简《唐虞之道》所展现出来的政治理想也是完全一致的。所以,阳明心学是对中华文化真正的追随,是中华文化合符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评冯福宽《陕西回族史》贾羽胡玉冰冯福宽先生是当代陕西回族作家和学者,“作为记者,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反映祖国各项伟大成就的报道;作为诗人和文学家,他写出了充满爱国主义和民族感情的文学作品,读后令人奋进,催人泪下”(《陕西回族史·王怀德序》),他又是一...  相似文献   

14.
在儒家经典《诗经》中,“奄”字共出现十次,除了两次用在人名中(《秦风·黄乌》中的“子车奄息”、“维此奄息”)外,其余八次,均出现于动词之前。一、《大雅·皇矣》“奄有四方”二、《大雅·韩奕》“奄受北国”三、《周颂·执竞》“奄有四方”四、《周颂·臣工》“奄观艾”五、《各项·门窗》“奄有下国”六、《鲁颂·门窗》“奄有下土”七、《鲁颂·阁官》“奄有龟蒙”八、《南领·玄鸟》“奄有九有”《大雅·皇矣》“奄有四方”,毛传:“奄,大也。”高亨日:“奄,包括。”(见《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版,下文所…  相似文献   

15.
关于《伤寒论类方》与《类聚方》的思考南京中医学院(210029)黄煌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徐灵胎“探求三十年”的心得之作《伤寒论类方》终于定稿。他在序言中说:“余纂集成帙之后,又复钻穷者七年,而五易其稿,乃无遗憾。”徐氏此书,一改过去从六经...  相似文献   

16.
在50年代,我国哲学家就注意到了恩·布洛赫(1885-1977)的《希望原理},但一直没有人写过评论。改革开放以来,徐崇温教授依据研究布洛赫的英文书,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向我国读者评述了布洛赫,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了欢迎。但我觉得,他有不少统漏。1993年8月,我在哲学所学术委员会上当面指出了这些问题。对此,他声明,它们来源于莱·科拉柯夫斯基的《马克思主义的各个主要流派》第三卷(牛津,1978年)。会后,我按照他的提示,查阅了这本英文书,以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现在我把查阅后的意见写出来,与他商榷。《“西万马克…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孔子作为思想家,他与耶酥、释氏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自许拥有a。thority(权力),因而他的思想言谈就不是教条,而是探索。尽管在当时就有弟子子贡等抬举他为圣人,但他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只是“学”者,“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下引只注篇名)这种态度无疑给我们理解孔子指出了一个方向:理解他而不是顶礼、崇拜,也不是歪曲、利用。这首先就要求我们对孔子进行历史的还原。历史还原的第一步,就是把加在孔子头上的“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之类的帽子摘掉,把两千多年来由尊孔与反孔吵吵嚷嚷…  相似文献   

18.
在宋明理学史上,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是出了名的,且影响深远。然而,阳明此书中调合朱陆的思想并非无源之水,自有所本。据笔者所见,略早于阳明的程敏政即为其先驱者之一。程敏政(1446—1499)字克勤,休宁(今属安徽)人,明代著名的朱学学者。他自诩为程子后裔,又每以生在朱子之乡为荣,衷心尊崇朱熹,故其一生极意于朱学,自谓:“仆性迂辟,而独喜诵朱子之书,至行坐与俱,寝食几废,窃幸稍窥一二,以自得师云尔。”(《篁墩文集》卷五十五《答汪佥宪书》)在朱学极盛时代,他颇感觉到了时弊,深忧“近世学者类未探朱…  相似文献   

19.
甘泉即湛若水(1466—1550),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王阳明齐名。据记载.他与阳明“分掌教事”。当时学者“学子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以明伊学案》,中华书局版,第876页)然而,甘泉的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也很不充分.目前面世的研究专著只有日本志贺一郎的《湛甘泉研究》、《湛甘泉学说研究》、《湛甘泉的教育研究》(日本风间书房出版社)以及笔者的《湛甘泉哲学思想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等,研究的不充分使得人们对于甘泉学说性质的认识众说纷法,莫…  相似文献   

20.
一部系统研究宋明心学的力作———简评刘宗贤著《陆王心学研究》吴光宋明理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学的主流,而不是她的全部。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性即理”派(简称程朱理学)和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即理”派(简称陆王心学)则是宋明理学中的主流派。其他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