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奇霉素(AZM)对肺炎支原体(MP)感染治疗的有效性逐渐降低,但当前仍然只能应用以AZM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轻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AZM应用3天即可,因其抑制敏感菌的有效血药浓度仍可持续一周之久。对重症感染,既可连续应用5天~7天,也可间断应用2个~3个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肺泡灌洗疗法对难治性MPP均有较好疗效。中医药对MP感染有一定疗效,应深入、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在应用AZM治疗"可能"存在的MP感染时,应充分考虑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2.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但临床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一定无效,可能与其抗炎作用密不可分,故目前临床上仍是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首选抗菌药物。RMPP出现肺大片实变、肺不张、并发支气管扩张或有肺外并发症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已基本达成共识。MPP患者,应尽早应用孟鲁司特钠治疗,减轻气道慢性炎症,减轻咳嗽症状,改善肺功能,降低哮喘发生率。丙种球蛋白不常规推荐用于普通MPP的治疗,对伴有严重肺外并发症的RMPP患儿,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会更佳。对RMPP疗程长,治疗后炎性指标持续升高,应注意混合感染的可能,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可减少气道炎症因子、防治气道闭塞以及解除肺不张,减轻或降低RMPP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较多文献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正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约占住院儿童CAP 10%40%。除了引起呼吸道感染外,还有可能引起神经、心血管等多系统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MP感染每3年至7年流行一次,潜伏期内及症状缓解数周内,均有一定传染性,潜伏期一般1周3周,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容易在幼儿园、学校、部队等人员密集场所传染,流行高峰年肺炎支原体肺炎(My-  相似文献   

4.
肺炎支原体(MP)是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每3年7年出现一次流行,国内外文献报道,监测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MP的爆发流行,流行特点与气候等因素相关,不同地区有所差异,近几年难治性和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增多,对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危害严重,目前临床上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自2001年日本首次从临床标本分离到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肺炎支原体以来,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报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23SrRNA基因单个碱基突变,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核糖体主要结合部位发生结构改变,亲和性降低,从而产生耐药。合理使用抗生素,在肺炎支原体耐药控制与治疗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也是院内感染的常见类型。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影响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已经成为呼吸机依赖和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诊断和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我们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该文主要综述目前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尤其是临床的诊断和抗生素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呼吸系统疾病是既古老而又年青的疾病 ,说古老 ,从埃及木乃伊发现的骨结核遗迹 ,证明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 ,结核病即已存在 ;说年青 ,有众多呼吸系统疾病是近代才陆续发现的 ,就呼吸系统疾病的整体来说 ,在 2 0世纪 5 0年代前 ,还一直处于幼稚时期[1] 。近 5 0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也在飞速发展 ,各种诊断技术应运而生 ,胸部影像学、肺功能等无创性检查早已驾轻就熟 ;相对而言 ,由于种种原因 ,胸部疾病的微创性检查如纤维支气管镜检、支气管肺泡灌洗、胸膜及肺活检 (经胸壁皮肤针刺胸膜、肺活检 ;经胸…  相似文献   

7.
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1例确诊为曲霉菌肺炎惠儿为研究对象,给予伊曲康唑针剂、两性霉素B等治疗。观察患儿临床症状、肺部影像学变化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影像学明显好转。提示伊曲康唑治疗儿童曲霉菌肺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8.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哮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Mp) 与婴幼儿哮喘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Mp作为社区获得性常见病原体之一在婴幼儿感染率有增高趋势。Mp感染导致婴幼儿哮喘初次和反复发作可能的机制为:Mp感染可直接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影响细胞及体液免疫、粘液分泌和呼吸道上皮内神经调节机制紊乱;反复发作与呼吸道对刺激因子呈现高反应性、呼吸道慢性炎症及婴幼儿特应性体质有关。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用于治疗Mp相关喘息性疾病时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解脲支原体(Uu)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寄生于人的泌尿生殖道,当超过一定含量时才出现感染症状,也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妊娠并发症等.Uu各型别与致病性以及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关系一直是国内研究的重点.众多研究表明,不同亚群和(或)基因型有不同的致病性.单纯解脲支原体感染是否会引起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NGU),其致病性是否与解脲支原体生物群和血清型相关,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呼吸道感染是耍幼儿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与婴幼儿哮喘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Mp作为社区获得性常见病原体之一在婴幼儿感染率有增高趋势.Mp感染导致婴幼儿哮喘初次和反复发作可能的机制为:Mp感染可直接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影响细胞及体液免疫、粘液分泌和呼吸道上皮内神经调节机制紊乱;反复发作与呼吸道对刺激因子呈现高反应性、呼吸道慢性炎症及婴幼儿特应性体质有关.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用于治疗Mp相关喘息性疾病时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分析有或无临床症状的结节病患者治疗前后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介素(IL)-12、IL-23、IL-27、IL-35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观察糖皮质激素对有临床症状的结节病患者BALF中细胞因子的影响。与无临床症状组相比,有临床症状的结节病患者BALF中IL-12、IL-23、IL-27、IL-35表达水平均有升高。经过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后IL-12、IL-23、IL-27、IL-35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提示IL-12、IL-23、IL-27、IL-35参与结节病发生发展,可用于评估结节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虽已开展瑞德西韦、抗疟药磷酸氯喹、血浆疗法等临床研究,但迄今无任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效疗法。为最大程度确保患者及时获得治疗的权利,可借鉴抗击埃博拉疫情经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试验性治疗可在伦理上得到辩护。应确保试验性治疗的科学性,包括前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先次序及持续评估。也从透明性、公平分配、知情同意和评估风险受益等考虑其伦理性。可从利益冲突管理、严密监测、确保数据完整性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监管试验性治疗。以期为未来突发传染病的疫情防控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是一种性传播疾病。支原体感染与不孕及输卵管妊娠有关,并可导致多种不良妊娠结局。泌尿生殖道支原体阳性并不能确诊为性病,也不一定需要治疗。具有致病性,是支原体感染需要治疗的重要条件。目前对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4.
食管裂孔疝即腹腔内脏器经食管裂孔疝入胸腔,并引发烧心、反酸等消化道及其他非消化道症状。按其解剖及临床表现可分为四型。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一系列客观检查可以明确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分型及疾病进展程度。食管裂孔滑动疝并发反流、食管裂孔旁疝合并明显症状、混合型及多器官型食管裂孔疝或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通常应优先考虑手术治疗,以消除疝形成的因素,控制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手术目前通常采取腹腔镜下疝修补、补片加强及胃底折叠术,同时也存在食管延长、胃固定等其他替代术式。围手术期通过积极地控制风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各类术中、术后并发症风险及复发率。对复发、儿童及肥胖等特殊患者,也应视患者条件积极实施手术治疗。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食管裂孔疝手术在手术入路、补片材料、复发及并发症控制、日间手术模式应用等方面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会给儿童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其影响甚至延续至成年期。然而传统诊断方式难以做到快速、客观、准确的识别和诊断儿童PTSD, 机器学习作为一种处理大量变量和数据的新兴方法, 逐渐被应用到儿童PTSD的早期预测、识别及辅助诊断等研究中。机器学习凭借其性能、原理等方面的优势, 可被应用在儿童PTSD的识别与转归领域。相比自我报告式的诊断, 通过机器学习辅助识别和诊断儿童PTSD的过程具有效率高、客观准确、节约资源等独特优势。然而, 机器学习也在硬件成本、算法选择和预测准确度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机器学习诊断识别儿童PTSD的准确率, 并将机器学习算法同传统诊断方法结合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1病例介绍 患者,男,87岁。1980年12月因咳痰带血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胸片提示右肺上占位。当时患者体力基本正常,于是春节过后于1981年2月19日在我院行右肺上叶全切术。术后病理诊断右肺上叶腺癌,未见转移。术后患者接受了规律化疗,胃肠反应较大。同时由北京中医医院肺癌小组给予中药治疗,减轻化疗副作用,提高疗效,5年没有间断,直到1985年检查发现右下肺占位,大小约1cm,第二次手术行右肺下叶肺段切除,病理证实为支气管肺泡癌,同时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造影是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为主体的心血管血液动力学和形态学的综合技术,作为冠心病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与推广。因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有创性诊断技术,因此术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痉挛、血栓栓塞、心包填塞、低血压、心律失常(房颤、室颤、传导阻滞等)、穿刺部位血管损伤(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等。现将其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探讨单孔腹腔镜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与优势。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7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粘连性肠梗阻住院患者44例,其中行传统腹腔镜手术患者28例,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患者16例,比较两组手术治疗的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研究组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患者在手术时长、出血量,与对照组传统腹腔镜手术患者并无明显差异,而术后离床活动、排气、进食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长及费用、术后并发症及半年内再梗阻发生方面有明显优势。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既具有传统腹腔镜的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特点,更加体现了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及再梗阻发生率低等优点,如果掌握合理的手术适应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造影是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为主体的心血管血液动力学和形态学的综合技术,作为冠心病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与推广.因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有创性诊断技术,因此术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痉挛、血栓栓塞、心包填塞、低血压、心律失常(房颤、室颤、传导阻滞等)、穿刺部位血管损伤(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等[1].现将其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随访中的临床与非临床因素对移植物和受体长期存活的影响。选择术后3年以上病例,在并发症的诊断处理、患者各种非医疗不良因素(依从性)方面调查分析和总结。结果多数术后患者均能有良好的依从性,配合移植医师的术后治疗、随访及心理健康指导,但有些患者因为个人、医院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得到随访,发生并发症及不能及时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