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代中国普遍的宗教即是家族社会之宗教”,宋代作为宗族组织的奠基阶段 ,在宗族祭祀方面逐渐形成并确立了适应当时社会世态的新体系。主要表现是 ,祭祀对象重在始迁祖以下的历代祖先 ,祭祀方式则以祠祭和墓祭为主。宗族祭祀的核心是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决定了宗族祭祀 ,宗族祭祀又加强了祖先崇拜观念。因而 ,宗族祭祀具有收族的功能 ,起着强化族权的作用。同时 ,宗族祭祀还对宗族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而也是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基础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徽州汪氏宗族和汪王信仰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于汪氏宗族而言,汪王信仰已成为本族极为重要的优势文化资源。借助对这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汪氏宗族有效加强了宗族自身的凝聚力,加强了本族与官府的联系,提高了本族在地域社会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载体,是宗族组织的具化。文章以福建福州永泰县白云乡陈家村祠堂修缮为突破口,对宗族产业重构与聚落文化活化进行分析,利用传统价值,重塑传统信仰,适度转化聚落文化,使之能适应现代主体社会的生活脉动,促进当今聚落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复兴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诸国在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阿拉伯主义思潮衰落之后兴起的对传统文化探寻和回溯的社会运动.教俗合一的政治体制是当代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远因,但其在不同国家历史积淀程度的差异决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不同走向.现代化的探索过程构成当代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现实动因,但现代化遭遇危机程度的差异决定伊斯兰复兴运动在不同国家表现不同.宗教和世俗力量的权力角逐是当代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核心特征,但二者之间斗争程度的差异决定伊斯兰复兴运动激烈程度的区别.现代经济模式变革是当代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经济保障,但经济转轨对社会影响程度的不同决定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其反弹程度的差异.在中东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国家的伊斯兰力量努力尝试整合本土文化与现代化,这体现了现代民族国家对移植自西方的一元现代化模式的质疑和对多元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5.
温州龙湾地区"男孩偏好"的观念"弱化"是"假性弱化".此观念形成的生理、文化、社会因素分别是男女体力与智力实际差异、儒家思想与温州宗族文化交错影响、当地婚姻、经济以及养老模式三重影响.解决对策在于植入新思想,摒弃旧观念;鼓励女性创业;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分处于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和中国呼伦贝尔地区的布里亚特人,其萨满教复兴的模式有所不同。布里亚特共和国内的萨满教及其文化的复兴以新萨满教为主,当地社会中的萨满多以结构化、职业化和担当社会责任的方式复兴其萨满教。然而,中国呼伦贝尔地区布里亚特人萨满教的复兴则仍以传统萨满教为主,当地萨满通过潜移默化、改头换面的形式复兴着该地域的萨满教。因模式不同,萨满在这两种不同的复兴模式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就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与文化传统的相互关系,眼前有三说流行.其一是“儒学复兴”说.此说谬误至少有四:(1)把多元的中国文化归结为儒家文化;(2)在东亚五地区经济起飞的复杂原因中过于强调了文化因素并把它等同于儒家伦理;(3)贬低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复兴是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社会事实。对于该社会事实之形成原因,学界已有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因果解释。为了全面、深入地把握这种现象的原因,本文首先纳入一种历时性维度,将信仰传承的惯习作为一种孕育着民间信仰复兴的基本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再立足于现时性维度进行探讨,即把信仰结构的供与需两方面因素作为促成民间信仰复兴的重要原因来展开讨论;最后还将辅以一种动态性维度,即把灵验机制作为维系民间信仰复兴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此分析框架称为"三维模型",至于该模型的解释力尚需更多实证研究予以检验。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后,中华民族进入了伟大复兴运动的新时期。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齐文化的变革精神、开放精神、民本思想等优秀特质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发展经济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又是民族复兴的内核。在文化经济到来的今天,齐文化产业、尤其是齐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山东、尤其淄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齐文化的学术交流与对外传播,齐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并赢得了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的支持。在这场伟大的民族复兴运动和过程中,齐文化发挥了并且必将继续发挥其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巩曰国 《管子学刊》2006,(4):127-128
先秦时期,墨学与儒学曾并称显学.墨家门徒众多,影响广远.秦汉以降,由于秦皇汉武文化政策的影响以及其他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墨学失去了"显学"地位,但其文化影响仍有迹可寻,文人传习历代不绝.清代,墨学渐次复兴;民国以后,墨学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对墨学史进行研究,梳理墨学形成、流传的历史,探究墨学兴衰浮沉的原因,总结历代墨学研究的成果,发掘墨学中的积极进步思想,既是墨学研究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世纪学术总结的时代要求.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墨学史的研究,或局限于墨学形成的某一方面,或局限于墨学流传的某一阶段,或仅对墨学流传史作大致勾勒,一直没有墨学通史著作问世.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杰文教授的<中国墨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正是弥补这一缺陷的力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蒙古历史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联系古代蒙古狩猎社会文化,探究了蒙古古代只勒都、主格黎这两个极其密切关系的词语,认为只勒都是古代狩猎社会信仰的一个重要习俗;而主格黎却是以向祖先和腾格里(天)供奉猎物福禄的只勒都而体现的父权制全体血缘宗族所参加的祭祀。同时,还基于只勒都和主格黎的词根、词源演变,提出并解释了两者在蒙古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它不具有制度化宗教的坚硬外壳,但具有泛宗教形态的内涵因素.当代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神灵繁杂,多达千余种,根基深厚,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制度化传统宗教.民间信仰的地域性鲜明,宗族性浓重,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核心, 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取向.民众实用功利性的信仰心态根深蒂固,至今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中"以神压人"等复杂因素,与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之间,潜在着某种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艳元 《学海》2001,(1):187-189
明清时期 ,江南地区以其人文荟萃、经济发达而著称 ,因此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研究也就格外引人瞩目 ,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明清江南宗族史研究同样令人关注。由于明清江南宗族史的研究内容极为广泛 ,横跨历史、社会、人类等诸学科 ,因而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对其论述非常之多 ,成果也较丰硕。现笔者就 1 990年以来明清江南宗族史的研究成果略加综述 ,以抛砖引玉。明清江南宗族经济研究族田即义田义庄是明清江南宗族的经济形态。义田义庄不仅是宗族发展的经济基础 ,而且也是宗族强化的一种标志。江南是宗族义田义庄的发源地 ,所以对…  相似文献   

14.
契约精神在古代中国广泛存在,约束着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着社会的平衡与稳定。与西方相比,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礼"的文化属性:契约精神的价值取向与个人的价值取向具有互通性;契约的互惠性表现为从利己到利他的变迁且贯穿于从个人、家庭、宗族、国家的形成及维持的整个过程中;契约精神中道德约束与利益约束并存。唤醒现代人内化在心底的文化基因,恢复人们尊重自身优秀文化传统,敬畏中华文明的心理,是此研究的出发点及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国宗教尤其是佛教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和西方文化的传入,随之而来的是科学观念与宗教观的碰撞。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思潮中,中国佛教走向了复兴。之所以能够复兴,这其中既有社会根源、内在思想根源也有时代契机的作用。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是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背景下发生的,佛学研究热潮的带动、庙产兴学背景下的僧教育改革以及传统丛林佛教向人间佛教的转型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工具。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乡村文化具有凝聚村民价值共识、化解乡村社会矛盾、规范村民行为、构建村民精神家园等道德治理功能。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乡村文化的道德治理功能正在弱化,表现在民间信仰的衰落、家族宗族影响的弱化、村规民约的失范和乡贤人才的流失等。必须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积极传播当代价值观念,培育现代公民;打造有价值的乡村文化品牌,努力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乡村文化公共产品的制度供给;加快乡村文化的现代转型,从而促进乡村社会治理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 ,随着人文思潮的发展 ,生活本体日渐成为中国和西方哲学的热门话题 ;尤其是 80年代中期以后 ,此问题在国内学界倍受关注 ,以至被人们称作本体论的“复兴”。本体问题在人类文化系统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 ,它的“复兴”表征着现代社会生活以及现代文化正在发生着深层的、体系性的变迁。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巨变时期 ,我们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本体思想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本体具有深刻而透彻的把握 ,中国人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根本不同于西方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视野中的本体是生活世界的本体而不是西方二元文化语境中的物质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和”的内涵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和谐社会,要有“和”的内涵。实现民族复兴,要有“文明依托”。一、关于“文明依托”纵览世界发展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强盛,不仅是经济繁荣,必有一定的文化、文明为其依托。而宗教文化在构成这种文化、文明依托上,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的盛唐以儒释道文化、文明为依托。中世纪阿拉伯帝国以伊斯兰文化、文明为依托。近代西方之所以强大,除了经济、政治的原因,还有文化的原因。文化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西方的大众文化中往往有一个全民的宗教(基督教)作为其联络民众情感精神的核心。因此,康有为曾主张,中国要…  相似文献   

19.
家族研究中的几个概念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海浪 《学海》2001,(3):72-76
对于家族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目前的学术界在认识上还很不统一.本文就家庭、户、家族、宗族等几个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构成"家庭"的要件有三个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共同生活.三者缺一不可;(2)"家庭"是"户"的一种主要形式.一"家"至少是一"户",但一"户"却不一定是一"家";(3)"家族"是一亲属群体,是由"九族"内所有"户"所形式的一种血缘组织;(4)"宗族"是一地缘群体,是指拥有共同男性祖先的一种家族组织;(5)"拟制(似)家族"是指非家族成员模拟家族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组织;(6)拟制宗族是指不同宗族(一般同姓)通过联宗、合族所形成的一种组织.  相似文献   

20.
认为,农村脆弱的经济基础、社会的巨变、文化多元化是当代民间宗教复兴的社会根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间宗教出现了主动融入主流社会、积极争取合法地位、加快民间信仰化进程等动向.论文分析了当代民间宗教的主要职能,充分肯定其社会价值,并剖析了民间宗教面临的外部和内部问题.认为从"大宗教观"看,应该把民间宗教纳入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从多元信仰的角度看,民间信仰是宗教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传统文化的构成看,民间宗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看,民间宗教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其正面的社会功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