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常言道:“人生40万事忧”。言下之意是人到40岁时心理负担和心理疾病才会来临。或者说40岁以下的人无忧无虑,没有心理负担,也就没有心理疾病。其实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30岁左右、特别是婚后职业女性患心理疲劳的也不乏其人。美国著名心理医学专家詹姆斯·伯格认为:“年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2)
正医疗急救真是教会刻不容缓必须认真面对的大问题去年底,在录制节目过程中,演员高以翔猝死。35岁本当盛年,年轻的生命却戛然而止,令无数人为之惋惜和痛心。对于猝死这件事,我的想法跟大多数人差不多:那应该是极低概率的事件啊,不会发生在我身边吧?然而,且不说那些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就不久前教堂里发生的一幕,就令我至今后怕不已。  相似文献   

3.
侗族是一个有着共同信仰的民族,他们共同信仰的始祖就是"萨岁"。"萨岁"成为侗族人集体信仰的文化符号,在他们的社会中,"萨岁"既是生活化的人,也是侗人社会的保护神。侗人通过社会记忆中的多种形式把具有世俗性的"萨岁"变成他们的女英雄。不仅如此,还赋予了她神的灵性,使得"萨岁"具有神圣性。在社会记忆之下,运用仪式、传说、神话等方式将"萨岁"塑造成侗族信仰的主神。因此,可以说侗人运用社会记忆构建了他们自己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4.
远来  吴新望图 《天风》2014,(3):32-34
<正>中国基督教因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处境,造就她在普世教会传统中具有共性之外的显明个性及发展方式,在此情景下的中国传道人自然也有其特殊的甜酸苦辣及挑战。笔者试着从八个方面来谈谈今日传道者所存在的危机。一,过度忙碌,以致传道人有一种被耗尽的枯竭感。因为"羊多牧少"之故,中国教会不少传道人从常规的讲台侍奉、查经、小组分享、探访、诗班带领、牧会与治理等,再到家庭婚姻的辅导,帮信徒介绍工作、介绍对象、代祷、担当生活顾问等,事无巨细,几乎充当了信徒全方位监护人的角色。输出得多,接受得少。忙,是传道人生活的普遍写照。传道人被自己的"侍奉"与信徒的厚望过度消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原因影响了人们的食欲 1.情绪紧张:在当今快节奏和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容易引起失眠、焦虑等紧张情绪,导致胃内分泌酸的功能失调,引起食欲下降。 2.过度疲劳: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过度劳累会引起胃壁供血不足,胃液分泌减少,使胃消化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6.
“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种新疾病。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极度疲劳、微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肌力低下、思考力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精神抑郁。人的疲劳主要反映在人体的三大系统。一是神经系统的疲劳:二是心血管系统的疲劳,三是骨骼肌肉系统的疲劳。神经系统疲劳分为深度与表层疲劳两种形式。表层疲劳如失重、头晕、睡眠不好、没有精神。如果属于比较深层的精神疲劳,即食欲消失、彻夜不眠、烦躁不安等症状,就要用心理的、物理的、化学方面的方法来进行恢复。心血管系统疲劳症状是心跳杂音,间歇乃至出现心肌炎、胸膜炎等症状,正常的心率间歇…  相似文献   

7.
貌似"健康"的人突然死亡(即猝死),由于事先无任何预兆,出乎人们意料往往使人们对死因产生怀疑,若死者是在因病就医过程中突然死亡,特别是在刚注射或服药后死亡,很容易被认为是医护人员的医疗活动及其相关活动有问题而引发医疗纠纷,每位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若死因不明,尸检则是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董经武  孙克宜 《心理学报》1982,15(1):117-122
介绍一名二十岁的中长跑运动员经约一年心理训练后,学会了一套从骨骼肌松弛到心神宁静的自我控制技术。该被试现已能应用它来克服赛前的过度紧张、易激动、过分敏感等不良心理因素。更明显的效果是入睡比以前快,疲劳消除时间大大缩短。一年来竞赛成绩逐渐上升。 根据国外提出的竞赛成绩和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式,我们作了延伸而导出一新的关系式。 最后探讨了心理训练的生理机制,简介了我们所采用的五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远来 《天风》2016,(10):46-47
正一年来,这是第三次听闻中青年传道人猝死的消息了。他刚刚年过三十,孩子也不到两岁。很多信徒问我:全能的上帝为何让一位如此年轻有为的传道人,就这样留下年幼的孩子、年轻的妻子、年老的父母,以及那些留恋他的信徒,突然离开?而之前在几次和这位传道人同工后,我却早有隐隐的担心,这类耗尽式的侍奉,最终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耗尽式的侍奉诚然,过劳是当下中国不少传道人的基本共性。西方教会的  相似文献   

10.
"栖居之思"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按他的解释,"栖居"也即"筑造",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方式。筑造有四种基本方式。诗(作诗)为其中之一,不过更源始、更根本。因为作诗既能通过语言命名存在和万物,从而为人敞开一个世界,又能为人的栖居采纳尺度,从而使人成为人所能是的那种存在者。人的栖居是"诗意的",指的不是理想中的未来的生存可能,而是人"在这大地上"生存的本质。栖居的"非诗意的"现实,是由于蓄意贯彻自身意志的现代人,通过技术对世界的过度算计造成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才有可能回到栖居的诗意本质。  相似文献   

11.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治疗疾病更需要掌握"度"。药物治疗是否适度不仅要从治疗的角度分析,更需要从病情和患者的特点加以分析。即治疗的付出与治疗的收获是否相适合、治疗的得失与疾病的度是否相适合及治疗的得失与患者的度是否相适合。过度是指超过限度。过度治疗即治疗超过了应有的限度或程度。过度治疗主要表现在疾病治疗总体安排的过度、具体治疗方案过度和治疗监护或预期结果不当引起的过度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哲思小语     
面向阳光,你就不会看到阴影。没有人富有到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到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顺其自然最贴近客观规律。对什么都看不顺眼的人,疲劳的一定不仅仅是眼睛。人如果明了"祸福无常"这个道理,就不会因一时走运而得意忘形。其实生活就是一壶酒,每一个人都是酿酒师。有的人把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13.
当前过度医疗是医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过度医疗涉及包括生活医学化在内的过度医疗供给、过宽过广的疾病诊断标准、对控制疾病无益甚或有害的治疗等问题,用临床案例的分析引发对"过度医疗"问题的讨论,可以总结出:(1)一个好的诊疗应该是个体化综合治疗,既不过度也不缺位。对具体某一患者是不是过度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不能认为凡使用了高新技术的检查、凡是用了好药、凡做了大手术就是过度医疗。(2)临床医学充满了未知数,医生很难一下子就能做到恰到好处;诊疗既不过度又不不及,是一种高超的技艺,是医生竭尽终身才能达成的。  相似文献   

14.
过度自信是指个体过高地估计自身判断的精确度,其经典的研究范式是常识问题及常识问题的变式现实情境问题。使用常识问题的研究一致发现,东方人显著比西方人更过度自信;使用现实情景问题的研究则发现,西方人比东方人更过度自信或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对“东方人比西方人过度自信”的解释包括认知习惯和教育系统两种主流观点。最后对出现不同研究结果的原因进行讨论,并进一步探讨解释的有效性和“西方人比东方人过度自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7~11岁儿童失言理解及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失言任务和改编后的教养方式问卷探讨7~11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结果表明,在学龄期,儿童在不同层面上对失言的理解能力仍在提高,高年级时已超出单一维度。7岁儿童对包含意图的信念理解与母亲的"过度偏爱"显著负相关;8岁儿童对包含意图的信念理解与母亲的"惩罚和严厉"显著负相关。结果提示在某些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可能与母亲特定的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现代舞蹈理论之父拉班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曾发出呼吁,"现代化劳动习惯经常造成对心灵的损害,如果不找到补救方法,整个人类文化必定遭殃".在一切工作领域均应艺术地创造节奏化、流畅的工作程序,从而避免过度紧张带来的疲劳和过度松弛带来的懒惰.舞蹈在现代社会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方面的、社会改造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消消气吧     
现在人火气大。为什么呢?天热,过得又不如意。生气就是对自己的迫害,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消消气吧,就算是为了健康。平时常听人说,你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气得咬牙切齿,气得七窍生烟,气得火冒三丈。还有那个气啊,不打一处来。人真会被气死吗?生气引发心律不齐,容易致命。如果有心脏病,就更加不能气。因为生气,导致强烈的情绪反应,造成猝死。猝死了,连存折的密码都来不及告诉家人。  相似文献   

18.
当前对医疗改革的批评较多,不少人认为是过度市场化的结果.但是,"过度市场化"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医疗服务方面来说,有过度市场化的倾向;但是从医疗资源的配置或投入来说,市场又没有充分放开.所以不能简单的或笼统的把医改的问题归咎于市场化.该开放的医疗市场未开放,政府责任不到位,才是当前中国医疗改革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追踪设计,以北京市94名学步儿及其母亲为被试,系统考察学步儿期母亲过度投入/未解决的依恋表征对控制行为的影响,以及婚姻质量、儿童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过度投入/未解决的依恋表征对3岁时的强制性控制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过度投入/未解决的依恋表征对3岁时温和控制及命令性控制的影响受到婚姻质量的调节。(3)婚姻质量及儿童性别共同调节过度投入/未解决的依恋表征与3岁强制性控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比较研究的实验范式,从偏离校准、优于常人、控制错觉和过分乐观三个效应上比较学习困难初中生和一般初中生的过度自信特点。结果显示:(1)在"偏离校准"效应上,学习困难初中生在困难任务中和学习一般初中生同样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但在简单任务中则存在不自信。(2)在"优于常人"效应上,学习困难初中生和学习一般初中生都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简单任务中,他们认为自己"优于常人",而困难任务中,他们认为自己"差于常人"。(3)在"控制错觉和过分乐观"效应上,学习困难初中生和学习一般初中生都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男生比女生的过度自信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