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文分析了影像图形作为媒介在综合绘画创作中的应用,阐释了影像图形在综合绘画创作中的观念和丰富的形式,表达了绘画艺术当随时代、应获得新的释放、产生新的语言艺术思想。旨在探求影像图形在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中的观念性及艺术的视觉语言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影像绘画”艺术家以影像元素融入绘画语言,是影像时代绘画表达出现的特殊方式。直观上直接选择影像为载体创作的画面视觉效果突出,这些画家们通过选择自己不同时期和阶段认可的现成影像图片,表达和确认自己当时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完全不受是否符合国内传统的绘画标准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影像作为当代绘画艺术不可或缺的素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大众文化载体,在多元化的当代文化发展背景下,手机、电脑、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不断地生成影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纵观艺术史,影像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影像对绘画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运用独特的视角,利用影像、改造影像素材进行油画创作。黑龙江油画家顺应时代潮流,在吸纳国内外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寻求影像与当代绘画结合黑龙江本土语境进行艺术创作实践,为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4.
整个艺术史是一部视觉方式的历史。原始时代、古希腊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因为不同的视觉方式而产生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印象派只是古典主义视觉方式的最后闪光;塞尚、凡高、蒙克等艺术家有着各自独特的视觉方式,从而确立了他们各自的艺术语言;现代主义诸流派在寻找不同的视觉方式而使绘画形式日新月异,最后走到了绘画形式创新的尽头。  相似文献   

5.
《中国景观》系列为摄影师姚璐创作的摄影作品,其作品借用中国宋代山水画的形式,以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可见的绿色或黑色防尘布所遮盖的城市景观为素材,通过摄影后期技术,从而生成一个具有当代特点的青山绿水画面。摄影师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挪用",构成了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对传统山水绘画进行解构的同时,运用中国当下社会产生的"新景观"对影像进行重组,与传统艺术产生一定的联系并尝试进行一种对话,进而将作品引向新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6.
新材料和新技法对于古代绘画有重要影响,当代中国画画家对于新材料新技法的探索从未停止。时代变化,科技发展,艺术家可以使用的材料越来越多,造诣高超的艺术家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在材料技法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绘画语言的探索,不断丰富中国画绘画语言,展现绘画语言的个性发展。许多艺术家打破传统常规,将新材料新媒介融入绘画,不断探索,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传统,运用新材料、新技法构建新的绘画语言,作品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如今,综合材料的材质语言与媒介同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艺术家们不断寻求创新,不断在作品中融入深刻的思想和炽烈的情感,力图使自己的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从而丰富了创作语言的表达。综合材料艺术的出现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是我们了解当代艺术的窗口。艺术家在探寻、发现各种不同材质语言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无疑拓展了艺术表现的领域,从而影响、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审美经验,推动了新的艺术风格的诞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绘画艺术是伴随着人类文明流动的始终存在,它是时代脉搏最敏感的回音,述说历史每一个节点人类存在与"当下"产生的关系。身为艺术家应该保持着关于艺术、社会与自身的思考,但同时艺术家首先又是人,出在时代与社会的洪流之中,面对各种声音和现象,不免陷入矛盾与迷茫,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到底该如何权衡?绘画艺术创作与艺术评论的关系要如何处理?文章试图阐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种文字图像的发展,是由它所依存的民族文化与语言所共同构成的社会生态环境来决定的。原始刻划符号服务于宗教,有较明确的使用价值,带有古先民强烈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中国传统绘画中图像艺术也折射出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具有的民族特殊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阅读和审美文化的特色。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文化的滥觞导致了人们生活秩序的改变以及视觉文化盛行的现实语境。当代艺术的阅读方式开启了一种新的时代表达。  相似文献   

10.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绘画的形式感渐渐成为艺术家展现个人绘画创作风格的一种重要的载体,而如何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独特形式感也成为当代绘画中一个相对有探讨性的问题。而随着当代艺术,如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等的兴起,传统绘画便被逐渐边缘化。其中,综合绘画的出现使得架上绘画有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于是综合绘画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绘画概念。结合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对当代具象绘画的形式切入和材料表现进行阐述,分析当代具象绘画的构成与形式美、材质美,并展开个人的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革新都会对艺术创作造成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艺术与科技之间最大的发展就是计算机和生物技术对于艺术语言的特殊影响。诞生了很多偏重使用最前沿尖端科技和新媒体形式表现作品主题或传达艺术家思想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使艺术创作不仅给社会创造了视觉财富,同时又有声音、触感等多维互动的形式,继而对社会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同的传播方式、材料、行为作为新媒体艺术中的媒介,所传递的情感、语言也大相径庭。准确使用及深入剖析每种媒介代表的语意,成为当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研究之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性表现是绘画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模糊性语言,如笔触、色彩、轮廓线、意象、主题的表达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绘画呈现的直接性与间接性也是有所区别的。梳理直接性与间接性绘画模糊性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有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创作的初衷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浪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风俗画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上层阶级出于"礼失而求诸野"、粉饰太平的目的,同中下层百姓在物质要求得到一定满足时转向对文化艺术欣赏需求的大文化氛围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以其自身观照社会民风民俗的绘画内容和丰富的绘画风格对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社会在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对一般历史的记忆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风俗画给我们提供了不同于文字记录的直观的了解历史和社会风貌的途径,同时也在艺术绘画史上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成为最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百姓欣赏和审美需求的绘画形式。而风俗画创作内容的社会性、人民性正是当今绘画创作发展的方向之一。画家们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关注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用更加贴近生活的艺术方式去记录这些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化,营造一个更加绚烂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艺术表现语言的多样化让世人看到更加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倪龙娇 《美与时代》2008,21(5):53-55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实质上也应该是绘画工具材料发展的历史.新的工具材料必然产生新的技巧和技法,而新的技巧和技法又将带来全新的视觉语言.人们对材料的追求和表现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中国画材料的优长,也应该积极探索绘画材料的应用,既保持中国画独特的特征,又使其散发出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写意人物画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它能有效地将观者的思想和感受联系起来,而且能够深刻地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种传统的绘画形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近年来,中国的写意人物画既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精髓,又与当下的社会潮流相呼应,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凌瞳 《美与时代》2023,(5):15-17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我们会发现经典、永恒的作品都贴近时代生活,无论是哪个时代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总是能以独特的视角发现时代的精神,并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将其表现出来,传达人民的心声,与时代同行。艺术是时代的号角,画家理应在创作中展现时代面貌,反映时代心声,书写时代精神。时代的发展变化带动艺术的发展,带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也必然会推动社会生活前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一部视觉盛宴般的巨著,是西方学者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作品,这本书并不是对当时个别艺术天才的研究,而是力图通过一大批艺术家的境遇展现20世纪中国"艺术界"的整体状况。这是一幅个人追求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相互交织的画卷。苏立文的著作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内容涵盖大陆、港台、海外的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关涉的艺术类型除了绘画还有雕塑、戏剧、文学等,既像一本文学作品,又像他的个人笔记。  相似文献   

18.
线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视觉语言,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技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从最初的描摹自然,到后期的写意、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趣味与要求。围绕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审美与发展展开研究,阐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历史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地位与作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特点,并从线的观物取象和写形、线的写意、线的写神和形神兼备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关于线的审美。  相似文献   

19.
当前很多艺术家在画室里根据图像苦心经营,剪裁,组合,拼凑,很容易根据一种流行的图式,进行创作,完全沉浸在与当下自我生存隔绝的虚拟的图像世界里。其创作的结果艺术家没有一种直接的视觉体验,没有由此带来的各种内省和反思的契机,艺术家只是沉迷于图像的表面现象,结果是艺术家很难把图像的表象与内心的感情冲动接轨,很难把自己的创作与周围的环境现实联系起来,而作品所谓的当代性也仅仅是依靠照片的电脑效果制作出来的图像,我认为陷入这种制作或绘画创作很容易陷入一种成功的、流行的图像符号,这样在作品中我们很容易读到艺术家带有美学的、政治的、或商业的功利色彩,而这些东西早已与当下艺术家的生命没有多大的关系。如同我们在一些作品上看到泛滥的“天安门”、“毛头像”一样。这种绘画母体能显示真正的个体生命感受吗?  相似文献   

20.
油画作为一种绘画语言早在建国初期就已传入中国,相比较其在欧洲经历古典、近代、现代等60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言,中国油画可谓刚刚起步。油画在中国发展的近百年内经历长期的吸收和成长,伴随着中国文化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速度并不能改变油画在中国发展时间短的问题。目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油画在这种欣欣向荣的背后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愈发丰富的今日,如何突出油画的创造性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油画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对于前人经验的照抄,而是在借鉴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作摸索。在物质发展极大膨胀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极大需求更要求艺术的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反映社会,满足社会的视觉要求。这对油画的语言形式提出很大的挑战。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家需要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创作过程进行不断地尝试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既能体现个性又有内涵的油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