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伤寒论》作为"经方"之典范,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伤寒论》渊源于道学,道家道教思想是《伤寒论》的哲学根柢。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伤寒论》的"底本"《汤液经法》渊源于道学;《伤寒论》"辨证"的"根本"体系"三阴三阳"渊源于道学;《伤寒论》"论治"的基本精神"阴阳自和"也渊源于道学。这个道学,主要是指黄老道。《伤寒论》是中医的重要经典,考论清楚它的哲学源流、道学根柢,对中医哲学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太玄》是拟《易》之作,同时又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观和辩证法,因此是会通“易”、“老”的杰作。但就运思理路而言,《太玄》明显地近于《老子》,而与《周易》有所不同。《周易》以二分法把阴阳视为两体,故而两体的“中和”、“中介”不易透显。《太玄》则不同,它以三分法代替了《周易》的二分法,凸显了贯通阴阳而兼体的“和”的作用。扬雄一方面希冀以《太玄》取代汉代经学而又未能予以取代,另方面他想超越烦琐的象数之学向思辨哲学迈进而又未能达到魏晋玄学的高度,从而成为两汉哲学向魏晋玄学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3.
《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魏晋名医王叔和所撰。据考,王叔和为魏晋高平(即今山东济宁)人。《脉经》不仅论脉言医,更有着深厚的医学人文精神,济宁是孔子与孟子的诞生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故王叔和的学术思想必然与儒家文化的滋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王叔和的学术思想形成过程考查《脉经》的"儒学"根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索"儒医"形成的最初过程,从医学的角度探讨《脉经》与"儒医"文化的关联,以期展现王叔和及《脉经》在"儒医"形成和"儒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著名哲学史家、易学大师朱伯岜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同西方的哲学接触以前,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周易》的影响并不限于儒学的领域,其它系统的哲学也不同程度上从《周易》的研究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如魏晋玄学和道教哲学同易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懂得易学,对玄学的形成和演变,对道教的炼丹理论都难以作出正确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周易》辩证法与马列主义辩证法在二元或三元、转化对称或不对称、一条或三条基本规律这三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而毛泽东的辩证思想与马列主义和苏联哲学教科书中的辩证法的明显差别也正是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并且这两种差别有着高度的对应性和契合性,这说明毛泽东的辩证思想受到了《周易》辩证法的影响,《周易》辩证法也是毛泽东辩证思想的重要来源。这也能够从毛泽东成长的文化环境和有关论述中得到证明。正是这些影响使毛泽东的辩证思想禀赋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唐代儒家经学,上接汉、魏,下启宋、明,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现仅就唐人研治《易》学在继承和发展上略作一些比较的分析和研究。唐人研治《易》学,主要集中体现在三部著作里,一是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二是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三是史徵的《周易口诀义》。这三部著作反映研治《易》学的三种方法,也代表研治《易》学的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周易》重"时",强调"生生"、"与时偕行",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时间观念,而过程哲学亦重视"创造"、"生成"和时间问题,《周易》与过程哲学存在诸多相合之处。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就多有留意此问题者。本文不打算面面俱到地评述八十年来华人学者援引过程哲学阐述《周易》思想的全部努力,而仅把视角集中在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之间关系上,尝试撮述并评骘方东美、程石泉、牟宗三、唐力权、成中英、于连、张成武等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著,以期厘清并进一步揭示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在哲学理路上的相通与龃龉之处,思考作为现代哲学的过程哲学对于《周易》时间观念这一古典思想的接引与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周易》的性质, 学界长期以来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周易》是一部筮书; 《周易》是一部史书; 《周易》是一部伦理书; 《周易》是一部哲学书; 《周易》是一部管理书等。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差别, 一方面取决于《周易》所包含的内容。《周易》内容包罗万象, 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 “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随着社会发展和历代学者对《周易》的解释, 《周易》的内容和性质也在发生变化, 这为确认《周易》的性质增加…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书法集中体现了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它既是一门艺术样式,同时又是中国哲学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周易》和中国书法的内在关系:一、《周易》意象思维对汉文字起源的启示。二、《周易》的阴阳思想对中国书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三、《周易》的变化观念在中国书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阴符经》对《周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阴符经》承续了《周易》的阴阳辩证观念,但舍弃了《周易》原本注重的阴阳和谐与重生的一面,转为强调阴阳的对立斗争,并引申出重杀的价值取向;其二,《阴符经》在涵化《周易》"时"的哲学之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时"和"机"的关系,提出了"以机显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高雨 《周易研究》2007,(6):22-28
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现存最早的两汉象数易学文献,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献价值。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作为经学的解释文本是其所处时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两汉以来的象数易学及唐代易学中的"新义"反对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反映了唐代易学发展的新动向;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强烈地批判了王弼等玄学派易学"以无为本"的哲学观念,在整个易学哲学发展史中,成为沟通汉代易学与宋代易学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2.
一顾名思义,所谓道教易学,或谓道教中的易学,或谓易学在道教中。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道教中的易学,范围比较广泛,它既涉及《周易》经、传及易学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概念、哲学命题在道教教义思想中的运用,也包括《周易》的卦爻符号系统作为信仰的象征符号在道教中的运用等。易学在道教中,指的是作为经学的《周易》在道教中的应用、发展的情况。从道教的经籍总集《道藏》来看,尽管如元代高道李道纯作《三天易髓》,曾以《周易》中《乾》、《坤》两卦的爻辞释道教内丹修炼,且这种情况在《道藏》的其它经文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张其成博士的新著《易道:中华文化主干》,于1999年由中国书店出版。笔者认为,这是一部推陈出新、富有创见的易学论著,并拟从三个方面略作评述。一、汇集各家之说,精心考辨,扬榷是非《周易》经传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也是我国学术史上争论最多的一部经典。张其成先生“执迷”于易学研究,对易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条分缕析,精心考辨,尔后扼要地加以概括、评述。比如,关于《周易》的性质,作者分别对古往今来最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周易》是卜筮书”、“《周易》是哲学书”、“《周易》是历史书”、“《周易》是万世经…  相似文献   

14.
论《周易》的生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大传·系辞上》中"生生之谓易"一句极其重要,不可轻易放过。它告诉人们应从一个"生"字去把握《周易》的全部内容和根本精神。明代著名学者、东林党人领袖高攀龙对此五字之真义心领神会,提出:"易之本体只是一个生字。"(《高子遗书·札记》)此语很有见地,点明了《周易》的核心内容是生命哲学。《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持久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其中的生命哲学这部分内容造成的。们司易》的生的观念开拓了中国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的发展道路,也使《周易》本身全部内容和整个思想体系成为一个不断自我更…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周易》历史学研究领域,闻一多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周易义证类纂》、《周易杂记》是关于《周易》的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周易新论》是为《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做时代背景、理论方法上的准备;《周易字谱》、《周易分韵引得》是关于《周易》用字的分韵长编,是为《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做文字音韵训诂语义解释方面的资料准备。闻一多的《周易》研究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史史料学基本体系和内容。同时,由于他综合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和西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符号学、语义学、解释学的方法,追求文献史料的真实性,对《周易》符号学、《周易》解释学、《周易》语义学和《周易》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易》对中国古代乐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为中国古代乐论家探讨音乐本源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二是易象蕴含了艺术思维的精髓要义,古代乐论中乐象说的基本思想和理路多与易象相关联,即以“观物取象”为方法,以“立象尽意”为目的;三是《周易》易简原则植根于天地自然之性,着眼于王道教化功能,这又使得它与乐简理论发生了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杨朱思想在《列子》中有重要位置。汤用彤本人并不直接讨论杨朱,但他在魏晋玄学研究中,将体现杨朱思想的《列子》和对杨朱思想(包括《列子》)有特别诠释的张湛,放在魏晋玄学发展史上来看待,并给予特殊的位置。如果说汤用彤奠定了中国学术史从哲学角度解释魏晋玄学的方法,那么观察和分析汤用彤对张湛、《列子》、杨朱思想的解释,可以看到汤用彤如何用一种哲学的方式重新解释杨朱思想。在本文讨论中,将首先梳理汤用彤魏晋玄学学术史,来看汤用彤如何将杨朱(《列子》、张湛的注解)思想重置;其次,更着重分析汤用彤在玄学史上重置杨朱思想的哲学做法:摆脱儒道释的绝对分隔,进入各家对人性、生活态度等的哲学思考,力图说明杨朱(《列子》、张湛注)有超越三家、并同时对三家思想资源有吸收及发挥的哲学意味;再次,汤用彤对杨朱(《列子》、张湛注)问题分析的哲学做法,重新回到学术史是他不仅在魏晋玄学史上给予杨朱(《列子》、张湛注)特殊位置,更认为杨朱(《列子》、张湛注)对后来的宗教及哲学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著作颇有散佚,如《旧唐书·经籍志》所收录的《周易大演论》一卷,即已不存,只是在某些古籍中,如韩康伯的《系辞注》所引,还可找到若干片断。隋萧吉的《五行大义·明数篇》中也有一段冠以“王曰”  相似文献   

19.
《周易》对中医学发展的负面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对中医学发展的负面作用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100700)孟庆云医学并非哲学,关于人体和疾病的理论,有其自身的特点,并非是一般哲学,受《周易》影响的中国传统医学,在导向其理论形成特色同时,也产生了负面作用,主要有三。一、重道轻器、重神...  相似文献   

20.
关心《周易》研究的人近几年逐渐多起来,报刊杂志上有关《周易》研究的文章也多起来。这标志着在中国哲学史这个大范围内,除了中国伦理学、中国美学、中国佛教、中国道教、中国无神论、中国医学理论几个方面外,我们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队伍又增加了新的方面军,形成了一支专攻《周易》的队伍,开辟了新的园地。《周易研究》已出10期。这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研究的问题难度较大的学术刊物,从创刊到成长,来之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