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曾经的生物医学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往往只注重自己研究的目的,违犯如《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贝尔蒙报告:保护人体受试者伦理学原则及准则》等伦理原则.通过建立健全伦理评审系统,规范伦理审查程序,建立对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评估系统,期望使生物医学研究更加符合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提高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审查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曾经的生物医学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往往只注重自己研究的目的,违犯如《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贝尔蒙报告:保护人体受试者伦理学原则及准则》等伦理原则。通过建立健全伦理评审系统,规范伦理审查程序,建立对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评估系统,期望使生物医学研究更加符合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10年我国临床医学研究人员忽视知情同意现状的分析,以《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等国际公认的法规和准则,以及1998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完善、实施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药理基地管理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原则、规范以及伦理道德为依据,探讨生物医学期刊如何在临床试验知情同意督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知情同意权”在DOMI伤寒Vi疫苗示范项目中的实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纽伦堡法典》提出“人类受试者的自愿同意是绝对必要的”,国际组织及许多国家都通过直法对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加以保护,使知情同意成为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受人关注的伦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简称CIOMS)1993年版最早提出了关于临床研究结束后受试者继续获益的伦理原则。《赫尔辛基宣言》2000年版也首次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引起了很大争议,争议集中在两个方面:(1)有没有义务确保研究结束后的受试者继续获益?(2)谁来承担此义务?围绕这些争议,CIOMS和《赫尔辛基宣言》的相关条款经历了多次修订,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各方的利益,但是仍然给具体操作留下了很多问题,同时给伦理审查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赫尔辛基宣言》2000年版关于安慰剂使用条款的修订引起了很大争论,争议集中在三个方面:是否有必要使用安慰剂对照?使用安慰剂对照是否可以做到不违反伦理准则?什么是最佳干预标准?围绕这些争议,直到《赫尔辛基宣言》2013年版,其安慰剂使用条款经历了多次修订,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科学性和伦理性的要求,但是仍然给临床试验的具体操作留下了问题,给伦理委员会提出了很大挑战。详细分析其历程,总结经验,旨在进一步加强我国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能力建设,提升伦理审查质量。  相似文献   

7.
2008年,世界医学会大会通过了<赫尔辛基宣言>的最新修订.2008年版的宣言在安慰剂的使用、实验后利益的分配和研究结果发表等3个条款的修订中不但没有放弃过去的立场,而且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受试的保护,从而坚持了更高的伦理标准.也正因为如此,此次修订后也在医学研究的各方中产生了更多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8.
《易传》非一人一时所作,因此其“天”“人”概念的意涵不一;即便是出自一人之口或一人之手的篇目,由于语境等方面的原因,其含义也不是单一的.《易传》对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有明确的划界,“天人之分”是其天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地合德”的“天人合一”说,是《易传》所预设的一种理想的天人境界.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内企业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达到国际公认的临床研究信息公开伦理原则非常重要。临床研究信息公开包括研究开始前的注册登记以及研究结束后的结果发表及数据公开。文章基于对《赫尔辛基宣言》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的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系统地梳理了临床研究信息公开相关伦理原则的发展沿革及最新要求,并对我国目前临床研究信息公开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临床研究信息公开的发展完善,加强受试者保护并促进临床研究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0.
赖换初 《伦理学研究》2012,(3):40-44,141
“敬”、“让”是《礼记》这部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礼学文献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礼记》在关于为礼必须端肃、恭敬、谦让的大量记录和论述中,对“敬”和“让”的伦理意义作了独到的阐发,在中国伦理史上首次提出了“敬让之道”的概念,视“敬”“让”为君子必具之德,并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也首次提出了“敬业乐群”这个职业道德的核心概念.《礼记》所阐扬的敬让思想,丰富了中国伦理学理论宝库,对中华民族敬让美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非竹简本)中的“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是一个相对于道的特殊性概念,相对于万物的普遍性概念,因而是一个共相的具体和具体的共相相统一的概念,它位于超越的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是“谷神”实现的原理,是一个精神生活的形而上原理;《道德经》中的“德”概念在道德实践上主要是“得”和“舍”相平衡的原理。《道德经》通过“德”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上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的人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在知情同意与法律责任方面予以了重点说明,同时详细阐述了伦理审查的六大原则和伦理委员会批准的七大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国家、省(市)级和机构层面的三级管理职责。但新法规在实践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不够细化的地方,例如,是否每个医疗机构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都要成立伦理委员会,会议投票结果计算的细节问题以及多中心伦理审查模式比较模糊等问题的存在。对于法规重叠和交叉的情况,如何正确做好法规的竞合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受试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纽伦堡法典》之后,知情同意原则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界公认的保护患者和受试者权利的伦理原则。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共享,也对知情同意原有模式提出了挑战。分析知情同意产生、发展以及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危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数据挖掘与使用中的伦理问题,并探讨医学发展与知情同意原则维护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对当前学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新型知情同意模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教化”(Bildung)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础概念,也是他的文明发展观的理想。教化的核心含义是精神从个别性的野蛮状态被提升到普遍性的文明状态,《法哲学原理》整体地贯穿着教化思想,展示了作为精神的意志在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阶段达到越来越高的教化程度的过程。从教化论的角度梳理此书,能更准确地寻绎其中的义理。  相似文献   

15.
杨海文 《现代哲学》2006,(4):91-101
如果我们愿意在阅读中与《孟子》相逢,我们就应该立志去做一个大写的人。从道德理想主义层面看,《孟子》要求我们“证性善”,确立人之为人的性善之本;期盼我们“恶乡愿”,拒斥八面玲珑的伪善之方。从文化守成主义层面看,《孟子》呼唤我们“友古人”,经由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回想而求证本根之源;促使我们“辟邪说”,通过对异端邪说的批驳而澄清智慧之旅。有理想有文化的人,才会是一个大写的人。无论对于针砭欲望横流的当下世态,还是对于建构人皆尧舜的未来愿景,这种人格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6.
从宗教伦理回应全球危机──从《全球伦理宣言》看世界宗教趋向张志刚《全球伦理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在“世界宗教议会第二届大会”(1993.8.24~9.4.美国芝加哥)上公诸于世的。它被称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为各宗教所认同的最低限度的伦理纲领”,因...  相似文献   

17.
常峥嵘 《法音》2006,(2):24-27
《成唯识论》所表达的唯识思想中有一个“俱时因果”观念。也即是说,《成唯识论》认为因与果是同时存在的,这与常识和其它哲学理论有很大的不同。但本文认为,这种主张有其深刻的哲学理由,它深层次地反思了人的因果和时间意识,告诉我们,不是生灭(或运动)在时间中才可能,反而时间与生灭共同是在对“现在”的“现证”基础上才被假立的;“现在”概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所指称的不是时间得以绵延的一个因素,不是相对于过去概念和未来概念的一个概念,而是比过去概念与未来概念更为根本的一个概念,它所指称的是有所显现的那种状况。“现在”即“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元点考察的方法,把《四书》作为民族伦理精神的元点和本体,旨在通过对《四书》伦理精神的剖析,探索民族道德现代化的现实道路。 本文对《四书》伦理考察的层面是伦理精神,而侧重点是其内在结构与理论形态。伦理精神反映民族人际关系的设计、组织和结构方式,体现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趋向及调节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与性格特征。《四书》伦理精神具有四方面的结构:第一,伦理人。这是《四书》伦理的为人之道。伦理人具有辩证的精神结构。(1)人的确立:“二人”。即在“二人”关系中准确地说是在五伦关系中确立道德主体。“五伦”是《四书》对民族伦理实体的规定,其自在状态就是所谓“礼”。“礼”是以血缘为基础、等级为特征的社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与《周易》的关系,历代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医先于《易》”诸论。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辨析,认为中医学的实践起源与理论滥觞远早于《周易》,并为《周易》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医学基础;中医学与《周易》哲学思想同源于华夏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感悟及由此产生的原始思维与认知方法,如天人相应、阴阳、常变等观念,并且均可上溯于巫史文化;《黄帝内经》是古代阴阳哲理最完整、系统的体现;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周易》理论的深刻影响与规范,汉以后尤甚。中医学既应用古代哲学概念说明医学问题,又在医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借事明义”是《春秋公羊传》诠释《春秋》经义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由董仲舒点明,经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推阐,而成为贯通《公羊》学“三科九旨”诸说与《春秋》经文的无形脉络.宋代理学化的经学家在注解《春秋》时也自称运用“借事明义”之方,其代表程颐、胡安国以“穷理”统摄《春秋》经解的一切方法,将“借事明义”等同于“格物穷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