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游戏治疗起源于精神分析,对儿童潜意识的探索一直伴随着游戏治疗的发展.儿童精神分析是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现代发展,其中游戏治疗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莱因、安娜·弗洛伊德和温尼科特,他们各自创立并系统整理了游戏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他们独特的游戏治疗理念与应用对我国游戏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前,游戏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儿童心理治疗和教育等领域,本总结了精神分析理论学对儿童游戏治疗的发展及贡献,同时针对精神分析对儿童游戏治疗的影响做出简评。  相似文献   

3.
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是20世纪游戏理论研究和游戏治疗运动的先驱。在精神分析游戏治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克莱因和安娜等人。作者对这些先驱者的游戏治疗技术作了概括、分析和比较,从中总结了儿童精神分析中游戏治疗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是20世纪游戏理论研究和游戏治疗运动的先驱。在精神分析游戏治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克莱因和安娜等人。作对这些先驱的游戏治疗技术作了概括,分析和比较,从中总结了儿童精神分析中游戏治疗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通过对儿童2~4岁的抑制性发展类型与他们同陌生同伴交往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陌生情境中,稳定极端抑制儿童与陌生同伴的游戏活动的社交复杂程度是最低的.从非抑制发展到抑制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与稳定极端抑制的儿童没有明显差异.(2)从抑制发展到非抑制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的单独-被动行为是最多的;他们在介绍生日的同伴活动中的主动性是最好的;他们进行的社会性装扮游戏也是最多的.(3)稳定极端非抑制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与陌生同伴交往的社交复杂程度最高,他们进行的活动类型和活动频次最多,但他们可能有一些外显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心理咨询行业在我国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你对国内精神分析的发展现状了解多少呢?欧美发达国家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又有什么样的最新发展呢?国内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发展现状谈到精神分析,很多人最先联想到的是弗洛伊德、催眠和梦的解析。随着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近一二十年来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与"精神分析"感到好奇,但除了少数正在学习和应用的  相似文献   

7.
儿童游戏活动中存在着个别差异,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无疑有着重要价值.因为游戏活动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与儿童身体、情绪、智力、人格等各方面的发展部有密切关系.研究游戏中的个别差异有助于对游戏活动本身的情况、作用进一步了解;有助于了解各种类型儿童发展中的特点、问题,指导他们的发展;也有助于对心理发展中的许多问题的阐明和研究.游戏活动中个别差异的类型是复杂、多样的.迄今为止,心理学家们还不能说对此问题已有透彻的了解,只可说在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张福娟  江琴娣 《心理科学》2003,26(6):1119-1120
1 游戏在学龄前特殊儿童早期诊断、治疗和教育中的作用  游戏在普通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也充分体现在学龄前特殊儿童教育中 ,而且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游戏在学龄前特殊儿童教育中还有其独特的作用 ,尤其在学龄前特殊儿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教育中更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1.1 为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目前 ,在普通幼儿园就读的学龄前特殊儿童中不少为中、重度残疾孩子 ,由于受先天或后天某些因素的影响 ,使其在身体、智力、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缺陷 ,特别是语言发展的障碍使他们很难与教师及其他儿童进行沟通 ,教…  相似文献   

9.
游戏,这个儿童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早就以它的生动、活泼、有趣吸引着人们。多少年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们一直在探索它的实质,企图揭露它的心理机制。远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哲学家就指出了游戏的重要性。以后的席勒(Shiler)斯宾赛(H·Speneer)认为游戏是儿童过剩精力的无目的表现。霍尔(S·Hall)的复演论、格罗斯(K·Groos)的“预先练习说”都曾一度占统治地位……弗罗伊德(S·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发泄论”和“补偿论”来解释儿童游戏,认为游戏的主要功能是把内部世界的想象表现出来,作为心理平衡的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种种问题和考验,其中之一就是对精神分析的误解,尤其认为“精神分析就是谈性的”,以及由此而产生地对精神分析的抵触与反对。以《精神分析引论》为具体本,本力图梳理并整理出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的涵义,以此来澄清人们对精神分析的某些误解。首先,弗洛伊德不同意人们对“性”的一般见解。他认为儿童是有性生活的。婴儿的性生活分为三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经过后天的发展和教育,成人的性生活分为两类:正常的性生活和非常态的即倒错的性生活。而倒错的性生活也就是婴儿的性生活。最后,弗洛伊德认为“性”应包括三部分:生殖机能的性、倒错的性和儿童的性,即“广义的性。”此即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所说的“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法,以录像对中美150名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和认知类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游戏难度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②学前儿童较高水平的认知游戏行为与较高水平的社会技能的发展相关联,社交水平与认知水平的发展相互影响;③中美学前儿童社交和认知能力发展进程具有一致性,游戏行为发展模式具有一致性;④中美学前儿童游戏的方式和内容、社交和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12.
试析对象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象关系学派是在英国发展起来的精神分析学的分支,它把对象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置于理论和临床的视野中心,形成独特的对象关系理论。这一理论代表与传统驱力结构模式相对应的关系结构模式,是精神分析的一种新范式。Klein发展起来的游戏疗法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13.
超级英雄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城市儿童的超级英雄游戏由于游戏中的暴力成分、狭窄的游戏场地等原因遭到成人的反对。而成人合理管理和指导儿童的超级英雄游戏能促进儿童积极发展,完全禁止儿童的超级英雄游戏可能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艺术治疗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创造性心理疗法,它的建立和发展受到多门心理理论的共同影响,其中最为举足轻重的是精神分析学。直观地说,如果没有精神分析学的介入,艺术治疗就不可能有动力疗法的发明和心理分析式的绘画解读。艺术治疗与精神分析的密切理论渊源,不仅体现在早期精神分析心理理论为艺术治疗的萌发提供了最早的心理结构原理,还体现在方法论和技术上对老一代艺术治疗师的思想启蒙和实践指导。过渡时期及新精神分析派在理论上的转向,同样渗透于艺术治疗理论的发展轨迹中,成为其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观念工具。  相似文献   

15.
儿童沙戏疗法在我国临床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卡尔夫及其沙戏治疗瑞士心理治疗家卡尔夫(1904~1990),大学时主修哲学和音乐。1954年,听取了一个Lowenfled的创世技术的讲座很受启发,她认为在这项技术中,有一种潜在的东西可以成为专为儿童使用的象征性的工具。她受到荣格精神分析理论的熏陶,在将自己所学到的荣格精神分析理论与Lowenfled的创世技术结合以后,便产生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她将这个技术命名为沙盘游戏(Sandplay)。卡尔夫的Sandplay中有两个86.9cm×59.5cm×9.2cm的沙盘,一个可放进干沙,另…  相似文献   

16.
亚伯拉罕和费伦茨都是弗洛伊德的早期弟子,他们在精神分析早期理论以及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贡献。亚伯拉罕重新划分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并探讨了前俄狄浦斯期的母子关系,这都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客体关系学派;费伦茨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性诱惑理论并在治疗技术上做出了许多革新,这为精神分析后来的发展开辟出了更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游戏是儿童本能性、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活动,游戏对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游戏不仅具有辅助教学的工具价值,游戏的内在精神与教学更是有着内在的契合,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析学以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和思想框架为探究和解释人类的心灵添增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工具。独立学派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革命的重要推动者和中间势力,独立精神分析学家对心理与人格的结构、发展的动力与过程等作出独具创新的阐释,他们以自我或自体为核心建构心理和人格结构模型,主张发展的动力在于寻求与客体的关联,并基于客体关系阐述心理和人格的发展。这既是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极大发展,丰富并扩展了对人格的认识,更直接转变了对心理发展的理解,还对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9.
人性观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人性观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也不相同。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来看,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心理学派的人性观是有很大差异的,因而他们的心理治疗理论模式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也就在所难免。本文试图从这三个心理学派的人性观出发对它们的治疗模式进行理论分析,以使人们对这三种治疗理论和方法有更深层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科学正确地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1 三大学派的人性观与治疗模式11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与治疗模式精神分析的人性观是性恶论。弗洛伊德认…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进行沙盘游戏治疗,研究沙盘游戏对学龄前儿童ADHD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使用conners父母问卷筛查、并经DSM-V诊断的3岁~5岁ADHD儿童28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12周(每周1次)的沙盘游戏治疗,对照组不予干预。试验结束后再次行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将各组间及组内进行ADHD得分及其他行为问题得分的比较。试验组沙盘游戏治疗后多动指数及多动-冲动得分均较前显著下降(P0.05),品行问题和学习问题也较前显著下降(P0.05)。沙盘游戏能显著改善学龄前儿童ADHD的主要症状,适宜学龄前儿童ADHD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