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中医药和循证医学的共同哲学基础:强调整体观、重视证据;中西医学的哲学立论差异和中医药学的循证困境;阐述了中医药"证"据的哲学原理;并以W.V.Quine的信仰之网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发展中医药循证医学的哲学思考:弥合个体化和群体化,主观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循证医学方法学应用于中医药针灸临床试验研究,存在一定问题.从中医药针灸临床文献证据等级的确立和循证针灸临床试验方法学要素两个角度探讨存在的问题,认为应该建立符合中医药针灸临床特点的整体、动态、互动、综合的疗效评价体系,并采用适合评价针灸临床疗效的实用型中医药循证医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循证医学方法学应用于中医药针灸临床试验研究,存在一定问题。从中医药针灸临床文献证据等级的确立和循证针灸临床试验方法学要素两个角度探讨存在的问题,认为应该建立符合中医药针灸临床特点的整体、动态、互动、综合的疗效评价体系,并采用适合评价针灸临床疗效的实用型中医药循证医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循证医学的哲学思考--科学实质、理论体系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发展 ,循证医学正在走向成熟 ,其理论和观点引起了全球医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对于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和医学科研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 ,对循证医学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意义仍然有不少争论[1~ 3] 。循证医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远远落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水平。从哲学高度来考察循证医学的科学实质、理论体系及其实践意义 ,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循证医学这一新的观念和理论 ,也将进一步推动循证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对提高我国医疗卫生和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 循证医学的科学实质1991年 ,加拿大学者G .…  相似文献   

5.
循证医学不断受到推崇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循证医学已为传统医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早在1992年,循证医学工作团队宣称循证医学是新的医学范式,但库恩的科学范式概念是不严密的.基于柯林斯的实践文化模式解读循证医学,发现循证医学拥有可称为"循证"的文化特质,即从问题出发的批判精神、去伪存真的分析精神、基于证据的实证精神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精神.  相似文献   

6.
循证医学主张"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扣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贯穿着临床医学对患者进行"以人为本"科学救死扶伤的实事求是理念.要使"循证医学"卓有成效,应当抓住二大关键:实事求是,维护"证据"的真实性,提高医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循证医学与靶向治疗均透露着哲学的智慧,体现着哲学思想.循证医学符合现代医学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要求,集中体现了科学的医学认识论和实践观;靶向治疗理论认为疾病的产生有具体的原因,最好的治疗是从病因学的角度,从基因蛋白的水平找准靶点进行治疗,靶向治疗理论贯穿了唯物主义可知论的观点.在心血管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当将循证医学与靶向治疗两者有机地统一,通过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弥补两种方法各自的不足,发扬其长处,共同促进心血管病治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其在烧伤医学的应用即为循证烧伤医学.循证医学主要实施策略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寻求烧伤医疗实践中或者文献中的有价值证据;进行实验或方法学的评价;应用于临床检验的实践中;评价实践结果.循证烧伤医学和循证医学对烧伤医学的学科发展和临床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烧伤医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循证烧伤医学.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现代医学已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建立了诊疗指南,为临床诊治决策提供依据.相比而言.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药缺乏循证依据.对AMI诊治过程中如何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价值,认为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应选择正确治疗策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站在人类文化发展时空观的高度,即科学的整体观高度,对脑血管病热点问题进行审视思辨。对医学理论(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医学实践(降压、降脂、降糖)回顾质疑;整体对策:对慢性病(高血压)诊断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观点;对脑血管病预防药物治疗评估的思想方法。倡导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观念,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辨、质疑、批判;弘扬东方文明的"适度";遏制商业化的"过度"对学术的侵袭;学习中医学的辩证思维;推动以复杂性科学观建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循证医学给医学带来了一次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使医生在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有证可循,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的准确性,也使各种诊治方法趋于规范化.循证医学首先强调的是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那么什么是最好的研究证据?如何获得最好的研究证据?又如何通过运用循证医学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呢?本期"临床决策研究"栏目中陈懿等撰写的文章"循证医学与实事求是"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评论.  相似文献   

12.
国内循证医学人才资源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国内循证医学人才资源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循证医学文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区域分布、著者单位分布、著者分布.结果循证医学文献区域分布遍布全国26个省市,分布极不均衡,其中四川省著者最多,几乎占了1/3;四川大学循证医学文献产出最多,接近总产出的1/3;高产著者中多数著者均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著者.结论国内循证医学人才资源分布严重失衡,不利于国内循证医学研究的全面开展和循证医学水平的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13.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广泛地被用来进行临床评估和决策.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的发展为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治疗提供了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新方法.循证医学在人工椎间盘置换研究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为其提供可信、有力的临床证据,而且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介绍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病因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主要包括血浆置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简述循证医学三大要素:收集最新最好的科学研究依据、熟练的临床经验、就诊病人的特殊情况,阐发GBS的循证医学诊疗决策。阐述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区别,循证医学并不排除科学的经验积累,并从GBS激素的使用对循证医学与专家经验的关系进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从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角度简要介绍了循证医学的发展情况,阐述了在循证医学发展对临床医学科研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即:具有良好的临床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具有良好的洞察力;具有终身教育观.并从选题范围的拓展、掌握资料的广泛、立项评价的健全、管理措施的更新等浅议了循证医学对临床医学科研人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循证医学不断受到推崇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循证医学已为传统医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早在1992年,循证医学工作团队宣称循证医学是新的医学范式,但库恩的科学范式概念是不严密的。基于柯林斯的实践文化模式解读循证医学,发现循证医学拥有可称为"循证"的文化特质,即从问题出发的批判精神、去伪存真的分析精神、基于证据的实证精神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精神。  相似文献   

17.
历史往往让人记忆犹新.20多年前的一声惊雷拨乱反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催绿了祖科学园地,同时也催醒了医学哲学界的沉睡的思维.于是,开始重视久违的"医学哲学"这一社会不可缺少和不应忽视的问题,许多医学家、哲学家都以梦醒后的热情和敏感,投入到当时医学发展中的热点和焦点,积极探讨着"医学哲学"的概念与本质、对象与范畴、历史与现实、前景与困惑.问题涉及了医学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及其他医学人文学等.敞开心扉、扩展视野,争说纷纭,各抒己见,极大地活跃了原本僵化的哲学冻土,也热闹了多时沉寂的医学哲学荒原.医学频频向哲学发出呼唤,哲学也向医学款款走来.经过春风吹拂、春阳普照的一派生机盎然的中国的"医学哲学",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明天和希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循证医学发展和应用过程的角度分析了循证医学所包涵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文章介绍了循证医学的人文底蕴,针对医学实践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着重探讨了循证医学的发展对医学人文关怀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文章最后就怎样在循证医学的实践中更好地实现人文关怀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今物质生活条件良好、医疗水平提升,慢性病却出现"井喷",医学陷入了日趋严重的"困惑"及"悖论"。"健康中国"新时代背景下,亟需新的生命观/生活观。分析了当前医学哲学尴尬之因,提出医学哲学至少应向前适度移至生命哲学/生命观,向后延伸到生活哲学/生活观。生命哲学是医学哲学的前提及基础:只有关注生命本体认知及其意义等价值问题,才能展开关于医学相关难题的深入探讨与思考;而生活哲学作为医学哲学的自然延伸及后续,可助诸多健康及临床难题找到突破口或抓手,加以实施克服。  相似文献   

20.
论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哲学思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被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同时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哲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哲学思想具有源于而不囿于自然哲学的特征;希波克拉底为医学哲学铸造了基本的理论范式:他对医学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临床认识主体的人文品格等诸多问题有着原创性的论述,他对医学实践中的普遍问题的研究如医学性质、早期诊断、预后分析、病人个体差异、遗传现象、生理与心理的关系、误诊误治等,为医学哲学理论框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