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378名双亲外出儿童和803名父亲外出儿童为被试,考察了歧视知觉与两类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并探讨了亲子亲合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越低,消极情绪越高;(2)父子亲合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越高,消极情绪越低;母子亲合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越高;(3)母子亲合可以调节双亲外出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积极/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高母子亲合可以缓冲歧视知觉对儿童积极情绪的负向预测和对儿童消极情绪的正向预测;(4)母子亲合可以调节父亲外出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积极/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且该调节作用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374名农村青少年为被试,基于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的比较,探讨了个体行为自主决策、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亲子亲合与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能显著正向预测两类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负向预测其消极情绪。(2)对于非留守青少年,行为自主决策与母子亲合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行为自主决策仅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非留守男生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母子亲合则显著负向预测非留守女生的消极情绪;但是,这种性别差异不存在于留守青少年之中。(3)对于非留守青少年,母子亲合在其行为自主决策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低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高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法对169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自尊在班级同学关系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中介过程是否受到亲子亲合(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的调节。结果发现:(1)控制性别和年龄之后,班级同学关系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班级同学关系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外化问题行为;(3)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均在班级同学关系与自尊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4)父子亲合而非母子亲合能够调节班级同学关系对外化问题行为的直接影响。总之,班级同学关系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且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进一步对该过程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424名农村儿童为被试,基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比较,在同伴关系的背景下探讨了亲子亲合与个体逆境信念对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与孤独感的作用。结果表明:(1)同伴拒绝能显著增加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与孤独感,同伴接纳则显著降低儿童的学业违纪与孤独感,亲子亲合、积极的逆境信念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孤独感;(2)亲子亲合对同伴拒绝与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在双亲外出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差异:高亲合条件下,同伴拒绝与非留守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但是在双亲外出儿童中,这些关联不再显著;(3)亲子亲合能够调节同伴接纳与儿童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在低亲合条件下,同伴接纳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孤独感,但是二者在高亲合条件下不再存在关联。结果提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紧密情感联结对于促进其心理适应具有保护作用,同伴接纳对儿童的亲情缺失具有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1708名八年级青少年(平均年龄14.30±0.48岁,男生852名)及其母亲(平均年龄39.17±2.47岁)的抑郁症状、母子关系和青少年消极情绪性进行测量,考察了母亲抑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2)母子关系在母亲抑郁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抑郁既能增加母子冲突的强度,也能降低母子亲合水平,进而导致青少年的抑郁;(3)青少年消极情绪性在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的中介机制中起调节作用,仅在高消极情绪性的青少年中,母子冲突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的抑郁;但消极情绪性不能调节母子亲合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4)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1177名农村留守青少年为被试(包括394名双亲外出青少年和783名父亲外出青少年),考察其歧视知觉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亲子分离年龄和分离时长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双亲外出青少年的歧视知觉水平显著高于父亲外出青少年,留守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歧视知觉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青少年的孤独感,且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强于父亲外出青少年;(3)与亲子分离年龄较大相比,在亲子分离年龄较小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强;与亲子分离时间较长的青少年相比,在亲子分离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两类留守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高;(4)亲子分离时长对歧视知觉与父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因亲子分离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某市三至五年级464名小学儿童及其父母为被试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亲子冲突量表、努力控制问卷和儿童焦虑量表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对儿童焦虑的影响,以及亲子冲突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和儿童努力控制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父亲/母亲心理控制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一年后的儿童焦虑,与父亲心理控制相比,母亲心理控制对儿童焦虑的预测作用更强;(2)父亲/母亲心理控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相应的父子/母子冲突(主体效应),母亲心理控制同时还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父子冲突(伴侣效应);(3)只有母子冲突在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儿童努力控制的调节,即儿童高水平的努力控制缓冲了母子冲突对儿童焦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与问卷法探究了创造性人格与儿童利己、利他两类动机的欺骗行为的关系及亲子沟通质量的调节作用,以317名儿童(M=9.77, SD=0.74)为被试,结果显示:(1)创造性人格对儿童利己、利他欺骗行为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父子与母子沟通质量能够负向预测儿童的利己欺骗行为,对利他欺骗行为没有显著预测作用;(3)父子沟通质量能够调节儿童创造性人格与利己、利他欺骗行为的关系:高父子沟通质量能够缓冲创造性人格对儿童利己欺骗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高父子沟通质量也能够保护创造性人格对儿童利他欺骗行为的正向预测;(4)母子沟通质量对创造性人格与儿童利己、利他欺骗行为的关系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452名青少年及其父母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亲子关系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抑郁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独生家庭的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显著优于非独生家庭;独生与非独生家庭的父母冲突没有显著差异;(2)父母冲突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母子亲密与母子冲突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抑郁间发挥着中介作用,父子亲密与父子冲突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母子亲密在父母冲突预测青少年抑郁中的中介作用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没有差异,母子冲突的中介作用仅在独生子女上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母亲应尤其注意将父母冲突所带来的消极情感消化在夫妻系统内部。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采用交叉滞后设计,使用家庭适应与亲合评价量表和留守儿童安全感问卷对287名留守初中生进行间隔一年的两阶段纵向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水平在一年间存在显著下降的发展趋势,安全感则呈现一定的稳定性;农村留守初中生T1安全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T2父子亲合和T2母子亲合,T1父子亲合对T2安全感正向预测作用仅在男生中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207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主要探讨流动养育者、留守养育者与儿童间的亲合水平在降低儿童偏差行为上的直接作用及其对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经历的日常烦恼越多,其偏差行为越高;流动养育者、留守养育者与儿童的亲合水平越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越低。(2)流动养育者-儿童亲合能够显著调节日常烦恼与儿童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压力抵抗效应:在低亲合条件下,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高亲合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联不再显著。(3)留守养育者-儿童亲合能够显著调节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单亲外出儿童群体中表现出了保护稳定性,在双亲外出儿童群体中表现出了保护的扩大化。这表明,养育者与儿童之间的紧密情感联系是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重要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的延时影响及同伴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同伴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及长处与困难问卷对604名小学三年级留守儿童进行间隔半年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关系负向预测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内化问题的预测均不显著;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与留守儿童内化问题之间均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341名学前儿童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 考察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表达与儿童社会能力的直接与间接关系。结果表明:(1) 父亲情绪教导对儿童社会能力有促进作用, 而情绪紊乱对儿童社会能力有阻碍作用; 父亲的积极情绪表达对儿童社会能力有促进作用, 消极情绪表达则有负向作用; 此外, 父亲情绪教导、情绪紊乱除了对儿童社会能力具有直接作用外, 还通过其情绪表达对儿童社会能力具有间接影响。(2) 母亲情绪教导对儿童社会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而情绪紊乱则具有消极影响; 母亲积极情绪表达对儿童社会能力有促进作用, 而消极情绪表达对儿童社会能力无显著预测关系; 母亲情绪教导通过其积极情绪表达对儿童社会能力具有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1147名双亲外出儿童和父亲外出儿童为被试,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显著负向预测其随后的歧视知觉,但是歧视知觉不能显著预测其随后的学业成绩;(2)抑郁在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和歧视知觉之间起着纵向中介作用。这表明,学业成绩是降低留守儿童歧视知觉水平的重要资源,良好的学业成绩不仅可以直接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而且还能通过降低其抑郁水平来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李伟健  李锋盈 《心理科学》2005,28(3):584-590
以1147名双亲外出儿童和父亲外出儿童为被试,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显著负向预测其随后的歧视知觉,但是歧视知觉不能显著预测其随后的学业成绩;(2)抑郁在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和歧视知觉之间起着纵向中介作用。这表明,学业成绩是降低留守儿童歧视知觉水平的重要资源,良好的学业成绩不仅可以直接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而且还能通过降低其抑郁水平来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基于青少年积极发展观,以6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在日常压力背景下探讨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以及逆境信念对流动儿童诚信发展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流动儿童总体诚信水平较高,日常压力事件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诚信发展水平,教师支持、朋友支持与逆境信念均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诚信水平;(2)家人支持对日常压力与诚信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表现出压力背景下的保护效应;(3)逆境信念与朋友支持具有交互作用,共同调节日常压力对诚信发展的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表现出"增强模式"与"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