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孝与忠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与忠这两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常被笼统地作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共同道德准则与规范,这是不够准确的。奴隶社会的道德与封建社会的道德存在着一定的质的区别。孝的道德观念是殷周奴隶制宗法社会的产物,而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忠的观念,因为在奴隶制宗法社会中,政治关系和亲族关系尚未分化,孝道既起“亲亲”作用,又是“尊尊”的表现。忠君思想是在封建经济关系出现之后发生的,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仅用孝道已经不能维持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于是出现了“忠”的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忠是政治道德的主纲,孝是家庭道德的主纲,二者有一致的一面,但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发生矛盾。忠高于孝。但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曾有孝行高于忠德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来,阶级通常是以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形式存在着。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贯穿每一阶级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的作用,不仅突出地表现在各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而且也表现在同一阶级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  相似文献   

3.
知识主体论     
知识主体论汤潮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以权力为主体的社会和以金钱为主体的社会,未来社会应当是知识为主体的社会。权力主体社会是强制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合一,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即是如此;资本主义是“金本位”社会,行政权力以金钱为后盾。以知识为主体,财富...  相似文献   

4.
2.1.1. a代表人类社会; b代表有阶级的社会; c代表奴隶社会; d代表封建社会; e代表资本主义社会。2.1.2. a代表中年知识分子; b代表青年知识分子; c代表教师; d代表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对象、范围的“纯化”和“泛化”问题一直存在。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受“等级的阶级”(《列宁全集》第6卷,第93页)关系的制约,基本上没有从包罗万象的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分化出来,和宗教神学、伦理政治之间的区别界限不够清楚明朗。封建社会中的所谓“义理之学”的包容性是非常大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这个特点给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是指从有文字的记载开始(殷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绵延三千余年,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毛泽东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在这浩瀚的典籍中,有着许许多多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资料可随我们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与回族舞蹈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舞蹈的起源由于回族先民是由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定居中国后,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因此,回族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脐带——与韩安贵博士商榷历史分期理论的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历史分期理论,马克思的五形态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自产生之日起一直居主导地位,很多学者提出不同的分期理论,但都无法替代五形态说。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重视衣服的社会意义.衣冠服饰是"分贵贱、别等威"的重要工具.衣冠服饰的设定则成为了稳定统治的"礼"的重要内容.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终端和封建社会的开端,纺织缝制技术此时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礼制在沿袭周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民族精神,反映出人们的造型观念、设计观念、审美特征及主流思想等,并对后来服装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本文在坚持这一理论观点的前提下,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作为总体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发展,还是构成生产力的某一因素起着决定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都分别有一个特殊的生产要素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各自的社会基本特征。作者称这些特殊的生产要素为“第一生产要素”,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力、奴隶社会的劳动力(奴隶)、封建社会的土地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第一生产要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上述论点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这段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孔子在总结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强调统治要“重人道”、“亲民生”,以顺应急剧变革的时代潮流。他提出了“仁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学说,这是很富有心理学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刑事诉讼中对于疑罪的处理始终是一个难题。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采取“罪疑从轻、从赎”原则,资产阶级国家则多采取“罪疑从无”原则。从“罪疑从轻、从赎”到“罪疑从无”,无疑都体现了国家的慎刑政策和刑事司法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这些原则与我国现代法制精神和刑事诉讼原则仍然有悖,因而不能照搬照用。那么,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北宋至明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等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运用。农民与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比以前松驰;在明代,大部分奴婢获得了人身自由。农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地主阶级特别是大官僚地主的残酷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日趋  相似文献   

14.
简讯     
为了开展云南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哲学、社会思想的研究,中国哲学史学会云南省分会编选了《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资料选辑》若干辑,作为内部资料出版。这套《选辑》将不仅为研究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而且为研究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原始思维以及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提供大量资料。现在,第一辑已经出版,此辑中收集了纳西族、彝族、佤族、傣族、白族的部分资料,共约十七万字。第  相似文献   

15.
鲁克俭 《哲学动态》2007,35(4):15-20
在英语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研究热潮[1]。20世纪80~90年代,国内学术界也曾经出现过“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激烈争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相关,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有关于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奴隶社会”的争论,这种争论后来进一步发展,一些学者根据芬利(Finley)等西方古代史专家关于当时奴隶数量的最新研究成果[2],得出西欧历史上也不存在奴隶社会的结论。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那么人们自然就会进一步得出结论说:马克思把奴隶社会看做西欧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经济社会形态”的说法已…  相似文献   

16.
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是我国前期封建社会中先后两种形态不同的地主阶级官方哲学,在中世纪历史舞台上统治人民思想长达五、六个世纪之久,并且长期地影响了后来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探索一下我国前期封建社会中官方哲学从汉代经学到魏晋玄学的演变,对于了  相似文献   

17.
田峰 《管子学刊》2013,(3):98-103
人类最初的“审稿”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审稿”主要是一种政治活动,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学术意义。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欧洲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学术期刊应运而生,审稿活动的目的发生了根本变化,“同行评议”制度被引入稿件审查中,形成了现代学术期刊审稿制度——同行审稿制度,并且迅速被国际学术期刊界普遍采用。我国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经历了从具有浓重行政色彩的编辑部内部的“三级审稿制”到包含同行审稿的、开放的“三级审稿制”的变化,目前,这种包含同行审稿的“三级审稿制”已经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所采用。  相似文献   

18.
席佳蓓 《学海》2003,11(4):86-90
日本社会在短时期内迅速取得现代化的成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日本封建社会类似于欧洲封建社会 ,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皇权至上的专制集权制度 ,政治呈多元化格局。其次 ,日本超家族的社会集团比较发达。还有 ,日本民族的自卑心理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吸收外来文化时起了特殊的作用。本文通过日本与欧洲、中国社会的比较分析 ,阐述了日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促进现代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儒家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在我国封建社会曾被地主阶级尊崇为亚圣。他继承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构造了以封建道德问题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对后来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不仅如此,孟子还通过他以及受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伦理型哲学,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造成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姜霞 《美与时代》2004,(9):24-26
薪尽火传,在漫长的人类文明递承的历史长河中,师徒相授父子相传模式虽单调、缓慢,却承载了巨大的 历史责任,这种在封建社会被广泛应用的教育模式,在美术传承发展中,功不可没,直到今天,依然是具有启迪作用的珍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