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帝祭典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早期典籍《竹书纪年》有“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大戴礼记》有孔子答宰我“黄帝精神三百年”之论;《史记》、《汉书》均有“祭黄帝”和“祠黄帝”之述.由此形成于以黄帝为祭祀客体、历代官民为祭杷主体的黄帝祭典仪礼文化。历代官民祭奠黄帝的意义取向呈现出多层面性:即有帝王层面、先圣层面、神灵层面。这些层面体现中华民族历代成员将黄帝尊崇为“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的民族最高偶像。祭杷的偶像层次、祭杷的仪礼制体以及祭杷主体的迭代相沿,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心理。祭杷的价值实质是倡民尽孝,敬祖尊先,使民族后世成员践行“善继前人之志,善述前人之事”,深识先民前言往行,厚蓄传统美德。本文旨在发掘祭杷主体思想情感的历史变化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浅谈符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峡 《中国道教》2001,(1):31-32
符和由符演变而成的符书、道符或符 ,抛开它的宗教内涵 ,就其形式而言 ,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书法艺术 ,是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枝奇葩。符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传黄帝讨伐蚩尤 ,战于涿鹿之野 ,西王母遣人授以神符 ,其形制为“太一在前 ,天一备后”。黄帝设坛祭神 ,佩其符出战 ,“即日擒蚩尤”。《事物纪原》认为 ,黄帝所佩之符乃符之始。世称“佩符”或“黄帝符。另据《越绝书》记载 ,大禹治水时有神人授“灵宝五符” ,禹佩符治水 ,获得成功 ,遂藏符于洞庭灵山之穴 ,后为吴王所得 ,称其为“禹…  相似文献   

3.
《阴符经》相传为黄帝所著,又称《黄帝阴符经》,是一部重要的典籍,历代都受到人们重视,认为它与《道德经》同是“达真诠”成正果的钥匙。诗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阴符经》认为,天道与人道同根一[死灬] ,有阴符暗合之理,故以“阴符”名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性理与岐黄》是一部跨学科的研究专著,所跨学科是哲学与医学。书名中“性理”二字代表了理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南宋程端象的《性理字训》到明代胡广的《理性大全》,均以“性理”包含了理学的宇宙观与人性论的诸哲学问题;“歧黄”指歧伯、黄帝,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即是岐伯与黄帝的对话录,因而歧黄被视为中医之祖,歧黄既指《内经》,也泛指整个传统医学。然而本书并不是探讨具体的医学问题,也不是探讨纯粹的理学问题,而是探讨医学的哲学问题和理学与医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儒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用医家的话说…  相似文献   

5.
《黄帝外经》的养生理论集中反映在《阴阳颠倒篇》。它的中心思想是,形神兼养,重在养神,即“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养神的重点在于“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源”。当代重视养生的人,要细心领会《阴阳颠倒篇》中的以下几段话。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帝:即轩辕黄帝。广成子:黄帝时期隐居崆峒山的有道高士。据《史记》载,黄帝在位十九年躬亲问道于广成子,受传至道。《庄子·在宥篇》亦有类似的记载。至道:至,即最…  相似文献   

6.
天师道,在汉、魏时期称五斗米道,这在《后汉书》、《三国志》的有关传记中,记载相同,学术界也无异辞;后来改称天师道,但为什么改称?何时改称?学术界的看法却不一致。有说因张陵自称天师,故名天师道;有说因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至于何时改称,有说起于西晋陈瑞自称天师以后;有说起于汉熹平时,或更早。这些,在道数史研究中虽不是大问题,但讨论清楚,还是有意义的。“天师”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畏》,该篇设黄帝与小童问答,中云:“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后之《黄帝内经素问》,设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之问答,首篇首句云:“昔在黄帝生而神灵,……乃问于天师曰”,注云:“天师,岐  相似文献   

7.
《周易》价值观初探张瑞亭《周易》的价值观是什么?人们会做出种种不同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为天下民众谋利益即“为天下利”则是《周易》价值观的灵魂。我们的祖先一踏进文明的门栏就开始对人生价值进行追求与探讨了。从包牺氏、神农氏,到黄帝...  相似文献   

8.
道家学派思想怎么会被道教接收过来成为立教的理论基础?要明白这个原因,就得从道家学派诸著述中来追本溯源。早在战国时代,齐国稷下黄老学派,已经把黄帝、老子结合成一个体系。所谓:“道家之学起源于黄帝,集成于老聃”。不过这时的黄老学派,是把黄帝、老子之“清静无为,自然而治”的思想作为学术来研究,并没把黄、老神化。后来,黄帝成了由神仙家们演成的“骑龙升天”的神仙。老子又是个“西渡流沙莫知所终”的存疑人物。《老子》这部书人称“辞称微妙难识”,很多词旨可为  相似文献   

9.
陈伦敦 《管子学刊》2012,(1):113-114
《荀子集解·赋篇第二十六·诡诗》小歌部分“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一句历来难解,特别是“力父”指谁,未有确解,故兹试解如下.“嫫母”是黄帝妃,虽貌丑,内政却处理得很好.“是之喜也”乃“莫之喜也”之误.“力父”乃“力牧”之误,力牧辅佐黄帝,天下大治,乃黄帝得力助手.“嫫母、力父,是之喜也”当是“嫫母、力牧,莫之喜也”之误.荀子在此抒发了其心中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0.
读《礼记·中庸》,至子路问强,孔子所作的回答,是:“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任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工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对于这段文字,几乎所有训话家率皆训南强为孔子自况,以子路类北强,就是名极当代的已故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认为“天子尚南方之强,而抑北方之强,而子路之所谓强,则有类于北强者”(《南强篇》,见《吴越文化论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o年影印本)…  相似文献   

11.
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景以恩一、华夏血族联盟集团据《国语·晋语》,炎帝、黄帝皆出于少典氏;据《尚书》、《世本》,夏、商、周的祖先禹、契、稷不但同出于黄帝,而且在同一个组织中共事。对此问题,史学界歧议颇多。有的认为:“五帝三王均为黄帝子孙之传说实乃后人所...  相似文献   

12.
现存的道教官印、名号印、法印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世无多,且较难识别。现介绍洛阳发现的两件颇为罕见而具有明显时代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道教法印。一、“黄神”印“黄神”一词,始见于先秦、多见于两汉文献,指黄帝。《淮南子·览冥训》云:“西老折胜,黄神啸吟。”高诱注:“黄帝之神,伤道之衰,故啸吟而长叹也。”①班固《幽通赋》云:“黄神邈而靡质兮,仪遗谶以臆对。”应劭曰:“黄,黄帝也,作占梦书。邈,远也。言黄神邈远,无所质问,依其遗谶文,以胸臆为对也。”②黄帝为五天帝之一,中央之神。《礼记·月令》云:“中央土,其日戊己,其…  相似文献   

13.
《汉书·魏相传》是研究西汉易学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云魏相“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反映了西汉中期易学的特点。《易阴阳》是将《易经》与阴阳数术结合的产物;以五行配八卦、中央黄帝执坤艮治下土。反映了黄帝学说对易学的影响。儒学中《易》与礼相通.魏相说《易》引《明堂月令》.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恕”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次。《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15.
恰与够     
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  相似文献   

16.
孔子论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相似文献   

17.
“一”是黄老哲学的重要标识性概念,在宇宙论上代表造化万物之始,在哲学品格上强调兼综百家之旨,在政治实践上表达人君治国之要。自战国至秦汉期间被塑造出的“黄帝形象”凝结着黄老学以推崇“一”为标识的哲学主张和理想人格,具体表现为:黄老学者对于“一”作为万物之生成者的要求以及在政治上主张超拔于“众”的“君主”地位的诉求在黄帝作为华夏共祖的形象上得到了落实;黄老学融百家思想为“一”的哲学努力及其包容气象与黄帝促进民族融合、实现天下统一的政治功业相呼应;黄老学强调“执一”“无为”的治国之术也相契于黄帝法天则地、垂拱而治的政治实践。黄帝是黄老学注重“一”的哲学思维和政治愿景的形象化表达,二者的高度契合促成了“黄帝”与“老子”的自然结合,也使黄老学具备了迥异于道家其他分支的学术特质。  相似文献   

18.
过去被认为是伪书的《列子》。经近人研究并非伪出,作者赞同这一观点。证之以刘向《列子序录》,《列子》实为道家黄老学的早期著作。《列子》一书有九处言及“黄帝书”“黄帝曰”或黄帝事,大体皆托黄论道或托黄解老,其道家性质可以确定。逮至稷下学宫,其黄老学派传承《列子》,可证《列子》为稷下黄老之先导,而战国中期的田齐变法,为黄老学的传播掀起了高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许多人都在谈论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优秀思想。我以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是不断融合创新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对于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史料开始,重新作一些考察、分析,与同仁共同探究,力求达到某种共识。一、中华民族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有没有一个黄帝?这是汉代就有人怀疑过的。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时,卷一《五帝本纪》首列黄帝。为此,司马迁在卷后作一说明。他从几个角度证明黄帝其人确实存在;一是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都讲到黄帝…  相似文献   

20.
不离世间觉     
我的《读(天风)想到(法音)》能在《法各})上发表,令我欢喜无量,勇气倍增。我在文中提到《天风》的“问题讨论”,此法妙极,因此我愿舍身为座,再作抛砖引玉。我以为佛法之伟大,正惟大乘菩萨随缘普度思想。《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问身而为说法”,《僧宝赞》“赴感应群机”,三处都讲到个“应”字。如何个应法?“群机”的“机”安在?我们知道:舍方便无究竟。我们学佛,难道应该消极逃避、脱离时代和社会吗?以下是我在学佛中遇到的新情况,提出来供大众讨论、批评、指正。各位都是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