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主持人语】现代虚无主义思潮是传统深厚的晚外发现代化大国必然面对的问题,其核心关注的是:西方现代文明是否必然以虚无主义为本质和终结?传统深厚的晚外发现代化大国能否以及如何走出新的道路,如何创造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文明?首提这种质疑和欲求的是德国,继而是俄国,20世纪初中国也参与进来。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如果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给予中国哲学界最大影响的两个思想家是海德格尔与施特劳斯,那么,他们一致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内含虚无主义的质疑。如何分析、应对这种挑战?如何看待在青年黑格尔派分化中内爆出的虚无主义问题(从施蒂纳到尼采),是一个中国学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难题。对此感兴趣的一批中山大学哲学学人,2013  相似文献   

2.
杨丽婷 《现代哲学》2012,(2):126-127
"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研讨会于2011年11月23日在中山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国内学界众多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发起人刘森林教授(中山大学)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情况,即虚无主义是德国和俄国思想家反  相似文献   

3.
萧净宇 《世界哲学》2017,(4):117-122
20世纪初,世界语言哲学发生着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哲学,诠释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中形成的。施佩特作为这一语言哲学现象在俄国的代表,不仅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而且把该现象学与诠释学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诠释学-现象学。该学说根植于胡塞尔现象学,深受狄尔泰诠释学影响,亦有着洪堡语言哲学、斯拉夫派和莫斯科形而上学学派的思想印迹。施佩特对俄国语言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和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越了20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们的研究,开创了俄国语言哲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在对现代文明的本质和面相的反思上,施特劳斯的解读迥异于马克思。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文明的危机就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就是现代虚无主义,而马克思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继承者,同样从属于现代虚无主义的谱系。施特劳斯对马克思的诘难尤为集中地体现在“自由”这一概念上。施特劳斯没有意识到,马克思早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范畴,把现代文明的症结回溯到资本主义固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上,并由此强调只有在推翻旧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才能克服虚无主义。在如何应对虚无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把希望寄托在“重新追问存在”的全新思路上。《资本论》由于澄清了“现实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从根本上超越了现代虚无主义。施特劳斯误读了马克思克服虚无主义的思路,所以大大低估了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性质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文致力于从三种不同的焦虑出发分析中国的国家认同.本体论上(对命运、死亡)的焦虑、精神上(对空虚、无意义)的焦虑、道德(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构成三种基本的焦虑.焦虑Ⅱ在西方发达社会更普遍,造成政治冷淡;而当下的中国对焦虑Ⅰ更为关注.焦虑主体在中国更多不是自立个体,却更多是国家.国家的哲学根基与其说是自立个体,不如说是履行发展功能、富强功能的“天道”.国家高于、优先于个我,国家的富强成为近代以来深感屈辱的中国人首要的希冀.相比于西方式的民主、平等理念,富强、统一、发展、繁荣,更成为国家认同的基础与标准.国家认同不单具有狭义的政治性,更与经济发展、文化、语言、历史的认同密切相关.中国国家认同的特殊性不能仅仅依据西方的国家观予以求解,也须同时充分考虑传统的天下观的作用.创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式现代化,这个困扰过德国、俄国的问题,客观上成为中国的关键问题.中国不以特殊性对抗现代化的普遍性,而是在普遍性与中国特色的融合中谋求这一问题的求解.  相似文献   

6.
虚无主义作为重要的哲学问题,与现代性、人的当下生存紧密相关,是现代化进程中须直面的重要问题。论文结合史实性与思想性关系,首先梳理了众多思想家关于虚无主义的内涵、形式和历史的相关争辩,尤其着重分析克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三位大师关于虚无主义的洞见和争辩,展示了历代思想家对虚无主义问题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并总结了海德格尔之后关于虚无主义争辩的四大路向:1.海德格尔的弟子们对其导师的解释与发展;2.主张回归古典的施特劳斯对虚无主义的诊断;3.后现代主义者对虚无主义的理解;4.批判理论在批判基础本体论的基础上对虚无主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现在依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关于这一关系,人们一般会想到黑格尔,但如果不追溯到康德,很难说会对马克思和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能有个准确的把握.因此,讨论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至少得理清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之间的思想脉络.在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康德传统和黑格尔传统之争.本文将从这一问题切入马克思和德国古典传统关系这一主题,首先结合历史背景和解释者的实践倾向对这两种解读传统做一种知识社会学的梳理,藉此说明这两种传统的相对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当前马克思解读中的康德和黑格尔之争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8.
“虚无主义、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会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2月13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虚无主义、现代性与当代中国"学术会议在中山大学顺利举行.  相似文献   

9.
关于俄国哲学的特色和特点问题已提出一个多世纪了.从上世纪40年代起,当俄国哲学家们开始研究俄国哲学思想的时候,就立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否说存在着作为独特现象的俄国哲学,更确切地说存在俄国的哲学.就是说.在俄国有哲学思想,但其根据源不在俄国,而在国外,这些哲学思想仅仅是在俄国传播,而非植根于此.在最早研究俄国哲学史的一部专著中,修士大司祭加夫里尔(B.H.沃斯克列辛斯基)就把哲学的性质、哲学的民族特点解释为民族性、民族的心理和经济特点,同时认为这些特点不仅是上帝赐予某一民族的,而且是地理条件造成的.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期,几乎所有俄国哲学史家都这样或那样地论及俄国哲学的特色问题,或者完全否定这种特色,或者提出各自的论据.例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1856年写道:“从我们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的独立地批判黑格尔体系之日起,这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会通与融合,正在成为当前中国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我谈谈三点看法,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一问题的背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开始启动现代化的进程。在思想界,介绍传播西方思想与哲学成为时尚,首先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而是培根、笛卡尔以来的近代西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然后是追本溯源,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整个西方哲学思想经典,在中国都得到介绍与研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建设实践,特别是汹涌澎湃的40年改革开放实践,给当代中国创造了辉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值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进的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提炼和总结。哲学作为反映自己时代精神的学问,它的特性之一,就是善于从客观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从人类的本质活动中揭示社会运行的深层规律。因此,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对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进行哲学总结和升华,推动哲学理论创新和学术创造,无疑是哲学研究者理应肩负的时代使命。回顾历史,1840年以来的整个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救亡图存、复兴中华、追求现代化文明强国的历史,现代化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主题和最大政治。中国现代化进程始终存在着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冲突和融合问题,需要从宏阔的世界观、深厚的历史观和鲜活的时代观去驾驭。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践中壮阔前行的中国现代化事业,不但开创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篇章,而且也必将创造一种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现代文明形态。当代世界,迫切需要构建一种能够反映新的文明形态的哲学话语体系来为这个时代"安身立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是德国汉学的内容之一,但在德国哲学界它却并不被承认."中国哲学"是否存在,自黑格尔以来一直就是争论的问题.汉学界在作肯定答复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了中国哲学自身的研究上.汉学界的中国哲学研究涉及哲学理论的各个方面,但主要是围绕儒学与现代化的问题展开,具体包括传统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德(西)之间的哲学交流和比较也是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问题的提出自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关于真理问题的研究已有相当进展。为了推动研究更加深入,现在,我认为有必要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这就是:哲学应当怎样去探讨真理的问题,或者说,哲学应当探究的究竟是何种真理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在我看来,是因为它直接关联着对于人类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即人fIJ不懈地追求真理,究竟是在追求着什么、要去追求什么?在以往的哲学中,我们的目光主要盯在科学认知真理上面,仅限于从认识论会谈论真理,而且把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真理性归结为主体对客体本性和规律的…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哲学的最大特点,无疑是沿着熊十力所开启的现代新儒家重建本体论的思路,对“存在”问题作了深入独到的思考和创发。牟宗三对“存在”问题的探寻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申发探寻“存在”问题的意义;(二)重构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三)打通转化“存在”问题的限制。他由此而建构了现代新儒学中最为深邃也最具影响的本体论体系。对于牟宗三探讨“存在”问题的批评,也集中在这三个方面。这些批评比较深刻地触及了、揭示了牟宗三探讨“存在”问题的内在矛盾和思想困境。这个矛盾和困境在于:牟宗三对“存在”问题的探讨和现实的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矛盾。在牟宗三和批评者之间,实际上凸显出了一个关系着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哲学如何在形上的追求与现实的生活世界之间确定自己的位置?这个问题是20世纪中国哲学家留给21世纪中国哲学家作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真正的哲学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反复思考和不断探讨,将推动着未来中国哲学的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塑造"了一个以"颠倒柏拉图主义"的方式完成西方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的尼采形象。但事实上,尼采本人却试图通过重新"复苏"古希腊史诗和悲剧的艺术精神以及"竞赛"精神,以颠覆整个柏拉图主义的框架。其"艺术"观念并不能等同于柏拉图主义意义上的"感性世界",而"竞赛"的精神更是意欲超越柏拉图主义"高、低"秩序的张力机制。海德格尔与尼采克服虚无主义的共同路径,在于都试图以"返回"前苏格拉底时代的精神资源来克服此后西方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后果,与此同时,借助德语传统"文化"的特殊性来对抗以英法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正是在这种精神追求下,十九世纪之后的德国"虚无主义"问题逐渐步入了一种独特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自由观念: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但却长期被简单化处理的问题.以往我们常将德国古典哲学等同于黑格尔哲学,甚至直接等同于其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因此,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也被化约为对黑格尔哲学不同部分的肯定或否定.例如,马克思的自由观念长期以来就被简化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这事实上是将黑格尔的"认识"概念作简单的"唯物主义"改造,抽象地表达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而要揭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必须避免这种简单化,承认德国古典哲学的复杂性以及马克思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在多个层次和多个部分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改变了自由问题的提问方式,从世界如何因自由而成为可能的问题,转变为世界中的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对自由问题探索过程中,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元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哲学既是以柏拉图主义为建制的传统西方哲学的完成形式,也是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德国形而上学。黑格尔哲学观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一般形而上学问题,黑格尔并未超出柏拉图的理念论所奠定的基本架构,而是进一步将其系统化了;其二,德国形而上学问题,黑格尔对德国现实和时代关系的思考所体现的矛盾特质,是这一问题的延续和集中表现;其三,德国形而上学与德国现实的关系问题,黑格尔以理性国家观去处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为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提供哲学论证。青年马克思哲学观变革的逻辑与其对黑格尔哲学观问题的颠倒与转换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大学时期,马克思在法学研究过程中触及了黑格尔哲学观的根本疑难;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开启了从“超感性世界”转向“感性世界”的哲学研究方向;《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初步把握住了黑格尔哲学观问题,把对黑格尔哲学观的理论批判转换为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的实践批判;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基本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观问题的颠倒与转换。  相似文献   

18.
郭奕鹏 《现代哲学》2012,(1):127-128
2011年11月27日,由广东省哲学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肇庆学院联合承办的"哲学研究与文化传承创新"专题研讨会在肇庆市顺利举行.广东省哲学学会会长、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梁庆寅教授,肇庆学院和飞校长,以及广东省内相关学者和专家2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围绕着"哲学界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怎样有所作为"、"对文化传承创新的哲学思考"等议题展开广泛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对于中国学界并非一个新问题,但近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方式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具体来说,学界逐渐摒弃了以文本互释来追溯和印证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的渊源关系的方式,转而直接运用"德国古典哲学把握问题来展开哲学思维的路径"对马克思哲学进行重新思考和阐释。这不仅对于马克思哲学研究具有深化和重构的作用,而且也推进了中国学人对于西方经典思想的理解和回应。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哲学思维的触角还触及到现代性、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新的研究方式展开过程中,逐渐表现为两种相互对峙的趋向:其一,通过康德来阅读马克思;其二,通过黑格尔来阅读马克思。日本学者柄谷行人的《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中文版出版之后,这种对峙更趋鲜明。近期我们有幸邀请到正在清华大学访问的柄谷行人教授和国内一些代表性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了一场思想的交融和交锋。  相似文献   

20.
1993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俄国哲学国际会议。大会是由克林顿领导的美国跨国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哲学所共同组织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俄、美、英、法、德、意等国的著名俄国哲学史专家。本刊选译了俄《哲学问题》杂志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部分会议材料:M.H.格罗莫夫的《俄国文化的永恒价值》,Ⅱ)K.斯坎兰的《俄国需要俄国哲学吗?》和A.瓦利茨基的《关于俄国哲学中的“俄国思想”》。 这组文章由贾泽林协助本刊选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