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早已将封建打倒,还有啥封建要反么?有。尽管“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时下已不多见,但破坏婚姻的“小封建”,却又冒了出来。广州十一位省市直机关的中年女同志,投书康克清大姐,诉说了丧夫后因子女反对而不能再婚的苦衷: “我们这些年岁在四十至五十之间的寡妇……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续,找到了能互相照顾、体贴的‘老伴’……但却受到子女的指责、辱骂、干涉和阻拦,他们只是为了‘继父’对自己不光彩,或以什么‘对不起先父’为辞,不让母亲再婚……”  相似文献   

2.
贵刊1982年第3期《“非”的妙用》一文写道,“由于对‘非’字的逻辑意义不甚了解,致使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下,‘非’字用得不当,从而作出不恰当判断的现象还是常常见到的。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家里很忙,你别去看电影!’‘我非去!’‘那是我的铅笔,你不要拿!’‘我非拿!’……这些句子表达出来的意思,同作者原来想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毛病就是‘非’字后面没有‘不’字。”其实并非如此。作者只道出其一,未说出其二。《现代汉语词典》“非”字条指  相似文献   

3.
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吗?——和世诚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诚同志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吗?”一文,我最初在“光明日报”上读到时,就感到不能同意他的意见。现在“哲学研究”把这篇文章加以转载,希望大家讨论,我很赞同这种做法。这是一个重要问题,牵涉到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还牵涉到对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认诚,大家来讨论一下,把它弄清楚,是有必要的。当然,在世诚同志看来,“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著作是一个早巳彻底解决了的问题,而且为哲学史的事实所证明了的”,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哲学史的事实又证明了什么呢?世诚同志却和我们有很不相同的了解。那  相似文献   

4.
也说“除非”——与仲晨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6年第2期刊登了仲晨同志的《说“除非”》一文(以下简称“仲文”)。文章联系中学的教材来探讨逻辑问题,给人以启迪。但是,我觉得文章中的一些论述欠妥。我想借贵刊一角之地,略陈管见。一、仲文把“除非”句全部归为“充要条件”,失之武断。仲文说:“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才’和‘除非……不’”。若按此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的汉语表达式规定为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三年十月九日《中国青年报·星期刊》上刊登了许谈同志写的一篇杂文,杂文的题目是《静下心读点书吧》。我读过之后,很有些感触。杂文是从一件真实的事情写起的。“一位青年汗涔涔地来到编辑部,送上一篇小说稿”,“当我知道这位青年是骑自行车从一百公里之外专程赶来时,便连忙接过了这叠厚厚的稿件。看了一页,就发现有很多不该错的错别字,勉强读了十几页后,我抬头看看那双期待的眼睛,说:‘你这稿子,恐怕……’‘不行是不是?’他打断我的话,愤然而起:‘咳,你们这些编辑老爷……’”  相似文献   

6.
姚永抗同志在他的《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一文中,(見《光明日报》1964年6月12日)针对我的文章:《“合二而一”不是辯证法》,提出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在姚永抗同志看来,艾恒武、林青山同志的观点不够全面,而項晴同志的文章更不全面。姚永抗同志在以不要完全否定“合二而一”命题为借口,提出了他的所謂“全面”的理解。姚永抗同志认为,“企图用‘合二而一’来代替或补充‘一分为二’的做法,是对‘一分为二’片面理解的表现”(指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观点),但“以‘不是辯证法’来籠統地加以否定也是不对的”。姚永抗同志的“全面”理解认为,“‘合二而一’也可以理解为矛盾的同一性的一个侧面——对立統一规律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因此,‘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不能說是根本对立或‘针锋相对’的。如果有对立,也只是部分与整体的对立,艾林二位提出‘合二而一’的思想不能被当作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而只是对‘一分为二’作了片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水北为阳     
今年第二期《逻辑与语言学习》的《地名的逻辑分析》一文,有这么一段话:“不少地名还是名实相符的。‘河北’就在黄河以北,‘山西’就在太行山以西;‘山东’当然在太行山之东……‘汉阳’又确在汉水之阳;‘汝阳’也在汝河之南。如此这般,使人见名知地……”联系上下文看,作者是将“阳”当作“南”理解的。“汉水之阳”也就是“汉水之南”的意思。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对“阳”字的第一条解释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又引用了  相似文献   

8.
这本书是我近四十年前开始写的,因为事务冗忙,时作时辍。原来计划,除现在书中的五章外,还有三章是有关中国与外国佛教关系史的,因佛教协会已有这方面资料的编辑和著作,所以不重复了。我写成第一章后,曾以《楞严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句话中提出“饮水”二字作为笔名,陆续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小题目?”我说:“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作’,更害怕有题空做。”这本书名很合我的心意。几年前,一位青年僧人用日文翻译这本书,我应他的要求写《序》时,曾记下与本书有关的一件事:一九五…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性三品”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主张“性三品”说的: 例如:“与孟子性善说以及荀子性恶说不同,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说。其所谓‘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即以性三品为前提而发。人性的上中下三品,即《实性》篇所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及‘斗筲之性’。这种三品说的荒谬,在于他把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善’,而把贫贱的被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恶’……最恶心的是他对万民之性的论述,所谓‘民之为言固犹瞑也’的命题,是古代奴隶定义的中世纪再版,所不同的仅在于农奴须待教化而已。”(《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第113—114页)  相似文献   

10.
找骂 夜雨,沙沙…… 电话铃响了。 ‘我是兰兰。”我简短地说。 电话里只有喘气的声音,却不说话。 “您怎么了?您是——?” “我,想跟你……”他象是口干舌燥得厉害:“作爱。”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看到一些讨论孔子思想的文章,觉得大家对孔子思想的看法还有不少分歧,评价有高有低。我对于孔子,没有作过深入的研究,但“管窥蠡测”所及,有的不与大家相同,现在提出我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这篇三论包括论孔子的仁与忠恕,论孔子对人民的态度和方针,论孔子的礼与法先王。(一)论孔子的仁与忠恕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录其大意)关锋林聿时两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个看法,我很同意,与管见不谋而合。但是他们未加论证,不免使读者感到缺憾或怀疑或反对。自然有些同志还信从朱熹、章炳麟等对忠恕  相似文献   

12.
《佛教文化》2012,(5):61-62
有朋友跟我谈起美国,说这个国家如今的情形与我们的大唐王朝差不多吧?我听了一笑,回说:“有些历史现象不是简单的类比可以清晰表述的。如果从国民生产与生活享用的绝对值去算,美国早就超越了唐代了。如果论到‘鸡剔皮’(GDP),可能它还差着老大一截儿。如果从文明特征上讲,我认为很不一样:美国是‘惊人’的,而中国的唐代是‘迷人’的。说美国惊人,一是它有钱,二是它有炸弹,这两样东西在世上晃来晃去,很显眼;说大唐‘迷人’,除了它也有钱,二是它拥有诗歌和宗教的昌明,像彩霞一样绚丽灿烂,同样也是光耀寰宇,垂照千古的。”  相似文献   

13.
30年代初期,在有科学头脑的哲学家中间盛行一种观点,认为像真和指谓这样的语义概念是不合法的:不能或者说不应该使它们融入一种科学的世界构想。但是,当塔尔斯基关于真的研究被人们知晓以后,一切都变了。波普尔写道:“由于塔尔斯基的教导,我不再迟疑谈论‘真’和‘假’,”而且,波普尔的反应得到广泛的赞同。  相似文献   

14.
从前有位私塾先生,学问浅薄,但乡里仍有不少孩子前来向他求学。那时候人们白天一般都不睡觉,那位私塾先生却特别爱在白天睡觉。有一天,他刚想睡午觉,有个学生拿着《论语》来问他“宰予昼寝”是什么意思。先生伸伸懒腰,解释说:“‘宰’就是杀;‘予’就是我;‘昼’就是午昼、白天;‘寝,就是睡觉。‘宰予昼寝’的意思就是:即使杀了我,也要在白天睡一觉。”说完就钻进被窝里去了。这个私塾先生在解释“宰予昼寝”时之所以闹笑话,就是因为没注意到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语词表达了几个概念。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无穷的,而词汇是有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概念和语词不完全对应的情况。上述故事  相似文献   

15.
漫画真谛     
“三个和尚”已经有水吃了。但我的任务还得继续,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出有意义的故事,为他们编写新传,用漫画形式表达出来。这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事。不过,这并不容易。倒还不是因为故事难编,我担心的是‘众口难调’。漫画是老少咸宜的,真谛是人人欲求的。可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秉性,有高低不同的根器,有强弱不同的理解力。就在本刊1—2期合刊出版发行后,我听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说:‘刊物最好能再通俗一点。’另一种说,‘普及虽需要,但似乎还要有些学术性强的文章。’在‘漫画真谛’这一栏目中,同样会有这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对待呢?我有点畏难了。然而,三个和尚却帮了我的忙,看看后面的故事,大家心里都会有数。我不多说了,您能看明白么?希望能来信告诉我。  相似文献   

16.
看了“‘坦白’是‘从宽’的充分条件吗”一文(载《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七年第六期,下简称《王文》)后,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坦白”是“从宽”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王文》说:坦白是否从宽,“这要由犯罪的性质决定。”又说:“某些较轻的罪行,犯罪分子主动坦白,是可能得到从宽处理的;但某些犯罪分子由于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虽然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能够坦白犯罪事实,也是不能从宽处理  相似文献   

17.
小幽默     
错位老师:“小明,用‘过程’造句”。小明:我在电视里见过程咬金。”父与子儿子要去上大学了。父亲对儿子说:“听说有这样形容大学生的俗语,‘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你会不会……’”儿子打断父亲的话说:“不会的,爸爸,我只上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跛脚道人一边走来一边念叨,甄士隐听不明白,就问他:“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跛脚道人说:“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研究与宣传左五台山研究会首届学术思想讨论会上的开幕词 ”””.””.’“‘’.”·‘……“……白清才(13)五台山研究观划大纲……五台山研究会(14)在五台山研究会首届学术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 ‘”””‘”.”’‘””’·’二‘·····……任继愈(15)左五首:听拜究会首届学术思想讨论会上的闭幕词 ’‘’.””‘’“’.“””.””..’…”’二杨建峰(18)几位专家学者在五台山研究会首届学术思想讨论会 上的发言···“·.’..··“一本刊编辑部(23)庄首届甲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预备会上的欢迎辞 ‘”“””‘’‘””’‘’…  相似文献   

20.
亲爱的朋友: 你好! 回信已拜读。“象上帝爱人一样地去‘爱邻人’,虽然在‘实践理性’上很难做到,但在‘纯粹理性’上却很难说有什么错。但愿你我能由知之‘易’而易行之‘难’吧!”谢谢你对我的鼓励,此话当为你我共勉! 你信上说,基督教之“原罪”说让你无法接受。你说,且不说我们这类“十等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