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徐嘉 《道德与文明》2007,1(6):11-14
传统儒家伦理的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仁爱原则以"推及"的方式贯穿始终,在由"家"到"国"的过程中,以血缘亲情为基础,使"家"的伦理规范自然过渡到"国"(民族)的伦理规范,达到了家、国之间的和谐统一.宋明时期更将仁爱扩展为"民胞物与"、"万物一体",使人的伦理意识由家庭、社会、自然一直推广到天地万物.这种伦理规律的和谐性、家庭观念的神圣性与仁爱原则的超越性对于建构现代和谐伦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齐国实行"权力受限"的开明君主制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君主权力制衡思想。齐文化的君主权力制衡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以法制权、以权制权、以民制权、以礼制权。通过权力制衡,有效规范了君主权力的行使,促成了齐国"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强国富民地位。挖掘、阐发齐文化的权力制衡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孔子在《论语》中开始阐述这一问题伊始,经权关系便成为儒家在道德、政治哲学中最高且最为难以把握的一项原则。这一原则在《春秋》中便广为使用,而"原心定罪"与"功过相抵"则成了其中两条重要的评判标准。但自两汉以降,对于"权"的含义及经权关系的论争也在"反经"与"返经"间不断进退。由于行"权"之特殊性使得对于"权"之轻重的区分以及何人方可行"权"的问题也成为历代学者讨论的焦点所在。而"权"这一最为讲究变通的原则也终于非常完备地保持了它所应该保持的原则性。  相似文献   

4.
彭婷 《道德与文明》2017,(3):141-146
"亲亲互隐"是儒家权变智慧与经权观的典型表达。儒家经权观的最大特点是,在遵经不能维护正常人伦关系并体现经(道德规范)应有的道德价值甚至违背仁义本性的特殊情况下,或经不能详尽规定人伦实践中的具体情境时,主体依其仁义本心合宜权度而行事,以确保伦常关系的正常化及各项道德伦常规范的道德效力。同样,"亲亲互隐"中的权变智慧并非展现父子兄弟间的慈孝友悌原则与一般社会交往的行义原则之间存在价值高低或矛盾对立,更不等于利害权衡与主观任意选择,而是在亲人陷入不义的特殊情况下个体依其仁义之心合宜权度与灵活行事,共同维护慈孝友悌原则与"行义"原则的道德效力,展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儒家之经权观念起源甚早,先秦儒家主要是在道德意义上讲经权."经""权"二字并用出自<春秋公羊传>,其中"权反乎经"的观念影响深远,但后代儒者对此观念削头去尾,由此就形成了"权反乎经"的双重面貌.宋代理学家扬弃了以前的经权观,以朱熹为集大成者,形成了将经、权统一于道之下的经权观,而所涉及的领域也从道德扩展到了对政治与历史...  相似文献   

6.
现时学界普遍以"灵活性"来诠释"权"之内涵,但通过对《孟子》原文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孟子"权"之内涵应为一种实践智慧。"权"是使"经"由抽象走向现实的实践方式。在此基础上,孟子"权"思想的内在品质、抉择原则及价值原则得以明晰。孟子"权"之价值原则,合而言之就是"仁",分而言之就是以本心为代表的生命价值,以亲亲为代表的伦理价值,以尧舜之道为代表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7.
董群 《法音》2019,(6):28-33
正关于佛教的护国思想,佛教界和学术界都有所关注。~([1])护国,是佛教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了护国主、护国土、护国民等内容,汉传佛教则概括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本文从伦理的角度,视"护国"为佛教的一个伦理原则、精神,也是具体的道德规范,是作为德性的伦理规范,也是责任伦理的规范。本文通过三个方面的阐述,来体现护  相似文献   

8.
从本体看,仁是全德,是本体之德。仁德包含规范,依规范而行是仁所固有的内容。规范是仁的呈现和展开。仁体呈现为规范,便由两种要素组成:外在形式与内在价值。规范是仁的价值的重要载体,将仁的内在价值转达为明确的、相对固定的形式命令,强制人们去实现仁。它既受仁的内在价值的引导,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强制性。道德行为者要运用"经权相济"之法,坚持以善为指引,适度冲破规范形式的局限,以灵活的方式践行仁之爱人的原则和精神,回归道德本质。这样可以使规范与仁德实现内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墨子思想体系中包蕴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诸如"无差等"的经济伦理理想,"兼相爱"、"交相利"的经济伦理原则,"生产"、"节用"等经济伦理规范,十分深刻地体现了小商品生产者的理想和追求,然而却与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存在巨大反差,因而构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成为导致墨学走向沉寂的重要原因之一.剖析墨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内在矛盾,对于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观念,促进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易》重"时",强调"生生"、"与时偕行",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时间观念,而过程哲学亦重视"创造"、"生成"和时间问题,《周易》与过程哲学存在诸多相合之处。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就多有留意此问题者。本文不打算面面俱到地评述八十年来华人学者援引过程哲学阐述《周易》思想的全部努力,而仅把视角集中在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之间关系上,尝试撮述并评骘方东美、程石泉、牟宗三、唐力权、成中英、于连、张成武等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著,以期厘清并进一步揭示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在哲学理路上的相通与龃龉之处,思考作为现代哲学的过程哲学对于《周易》时间观念这一古典思想的接引与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权论是儒家伦理研究的重要议题,孔子"权"论蕴涵了道德与知识两个发展路径,自孟子到汉儒、宋儒,都在道德的路径上为行"权"设定道德依据;清儒戴震则发展了"权"的知识论取向。汉儒与宋儒对"经权"关系的表述看似相反,但在以"道"或"理"制"权"的取向、"道""经""权"的思想结构,以及构建道德体系最终消解"权"的独立性的后果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以"仁"为核心建立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使之成为中华传统美德最为核心的观念之一。"仁"是一种对人的生命价值予以肯认与培护的情感,这种情感基于人本性中的道德意识,同时其外推也蕴含着超道德的义涵。基于这种推扩逻辑,本文将儒家之"仁德"归结为立体的四个层面:"个体之仁"、"类性之仁"、"成物之仁"和"本体之仁",这四者之间有机联系、逐层升进,仁爱的对象分别是自我、人际社会、自然界和宇宙本体,四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仁德的推扩原则,这种推扩建基于仁爱之情的感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薇 《学海》2005,23(6):91-93
现实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蕴含着一系列道德伦理,伦理观念、规范和制度的存在是市场经济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所要求的伦理道德基础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尊重人的独立、自由,肯定人在人格、个性、尊严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其次,充分肯定和彰显个体价值与主体性价值原则。再次,市场经济内含着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最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地要求建立严格的经济行为伦理规范和市场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4.
正1基本涵义规范伦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规范伦理是与元伦理学相对应的探讨道德领域的实质性内容的伦理体系,包含德性伦理。本文只讨论狭义上的规范伦理,即把研究的对象指向现实生活,强调通过探讨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与标准,研究道德的基础、本质及规律,试图形成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从而约束和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规范伦理重在"规范"、"准则"。德性伦理是把关于人的品格的判断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的理论。德性伦理聚焦于道德主体,即行为的推动  相似文献   

15.
"感"·"象"·"数"--《周易》经传象数观念的哲学人类学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周易研究》2005,(3):10-18
象数观念是<周易>经传乃至易学中的基础和核心观念.历来对象数观念的理解和解释,往往局限于象数观念本身,而对<周易>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其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感",则关注不够.本文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在考察<周易>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感"、"象"、"数"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周易>经传中的象数观念其实是原始时代的感性具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宇宙观的积淀.具体说来,"数"也是"象",它们本来都是"互渗"或"交感"的中介;换句话说,<周易>经传象数观念的最终依据其实是感;象数因感而蕴涵着向天道观和伦理观发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成员既是规范的受益者,也是规范的建设者,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也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在人们遵守或者违反规范的行为中,可以发现许多公开的或潜在的某些具有规律性的原则.本文提出了社会规范的命题:规范收益的社会预期、规范相对剥夺感、规范需求不平衡、规范的社会成本、规范使用价值、规范的标示性、规范奖赏与惩处、规范的榜样效应、规范遵守的非理性等十个命题.还提出了社会失范的命题:图方便、插队、失范感染、失范累加、失范的"晕轮"效应、失范的隐匿空间、"稻草人"规范、适度压力、规范变动、规范替代等十个命题.  相似文献   

17.
监察机关与执法部门之间关系的宪法定位及其具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9,(3):183-189
2018年修改后的《宪法》第127条首次增加了不确定的法律概念"执法部门"。《宪法》和《监察法》所确定的"执法部门"是指具有行政执法权和刑事侦查权的机关或者部门。从宪法意图来看,监察机关与执法部门之间具有互相分工、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决定权和执行权、移送权和查处权、主办权和协助权这三对权力组合之中。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后,监察机关与执法部门之间关系的完善方向是法律化、程序化和组织化。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监察机关与执法部门之间关系的宪法定位,并使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18.
论伦理学的性质——兼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畅 《道德与文明》2000,(4):18-22,25
本文针对现行伦理学把伦理学理解为关于道德的学问的片面性和忽视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缺陷 ,正面阐述作者对伦理学的性质以及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的看法。作者认为作为哲学分支之一的伦理学既是人生哲学 ,也是价值哲学 ,又是幸福哲学。伦理学的意义在于 ,它能促进个人反思和规划人生并为之指示路向和提供原则 ,从理论上为社会确立终极价值目标和构建价值体系 ,为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提供理论观念、一般原则和活动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反思、批判、构建有机统一的思辨方法。作者主张把运用理论伦理学的观念和原则解决当代人类生活和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应用伦理学研究划分为领域伦理学研究、职业伦理学研究、人群伦理学研究 ,认为它们构成应用伦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领域。  相似文献   

19.
根据《精神卫生法》的相关规定,通说将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治疗的类型划分为自愿住院治疗、医学保护性住院以及保安性住院治疗三种,其中以自愿住院治疗为原则。为此,《精神卫生法》对其他类型的住院治疗限定了条件,并对适用程序进行必要的规范。《精神卫生法》采取了将"住院类型"与"出院权"相联系的立法模式,而这导致该法住院类型划分标准的逻辑矛盾。为此,可以将住院类型限定为自愿和强制住院治疗两种,而对强制住院的规范和限制是立法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家礼是礼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狭义的"家礼"指家庭、家族或宗族用以维护内部秩序的礼仪规范和伦理观念。家礼文化指广义的"家礼",涵盖制度、器物、实践、观念等多个层面。家礼文化借助家礼典籍、私塾社学、家训规诫、家谱族谱、礼器服饰、传统建筑、家风传承等载体,实现其教化功能。传统家礼体现了中华民族家文化的独特气质与精神,是"礼文化"的核心内容与价值。借鉴传统家礼教化方式、路径,可以增进角色认知,涵养个人德性;吸收传统家礼伦理内涵有助于我们营造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称情立文"的制礼原则有助于促进社会礼仪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