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 要 本研究使用ERPs技术考察隐喻句与本义句理解时程的异同,以研究汉语隐喻的理解机制。以句尾范式向被试随机呈现本义句、熟悉隐喻句、新奇隐喻句及错误义句各50句,被试的任务为判断每句话是否有意义。结果显示:两种隐喻句诱发的N400波形与头皮分布情况和本义句无明显差异,且两种隐喻句诱发的N400波幅高于本义句。本研究结果证明汉语隐喻义和本义理解的认知机制类似,支持隐喻理解的平行加工假说,且加工隐喻义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2.
旨在考察多范例训练提高4-7岁儿童隐喻理解能力的有效性。根据关系框架理论,自行编制隐喻故事及隐喻问题,使用多范例训练方法,对56名儿童进行训练,并检验。结果发现:4-7岁儿童隐喻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各年龄组间对隐喻的理解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各实验阶段差异显著;回答正误受到能否复述、语境熟悉程度、词汇理解程度显著影响,语境熟悉程度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力可能比词汇理解程度更大。结论:语境熟悉程度、词汇理解能力等因素影响儿童在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建立联系,而通过多范例训练的方式,帮助儿童辨识其相关性及区别性关系,从而提高对隐喻的理解能力是有效的。并且,可以泛化到未经学习的隐喻推理中。  相似文献   

3.
陈新葵  莫雷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6,29(1):14-17,13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语言系统中存在着广泛的隐喻一致性,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是通过将其匹配到基本的概念隐喻来进行的。但有研究者指出,除了一些新颖的隐喻,惯用隐喻的理解并不需要概念匹配。本研究认为,概念隐喻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在文章语境中,无论惯用隐喻还是新颖隐喻的理解都可能产生概念匹配。三个实验支持了这一假设。实验一通过目标句的阅读反应时探讨不同文章版本下目标句的理解情况;实验二和实验三从事后与即时两方面对各种文章版本下的概念匹配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支持了概念隐喻理论。  相似文献   

4.
周榕 《心理科学》2007,30(2):348-350
本研究考查了反映不同时速的时间隐喻句对时距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时间隐喻表征对时距判断有导向功能,即将移动速度慢的喻体投射于时间时会带来对时距判断的高估,而将移动速度快的喻体投射于时间时会造成对时距判断的低估,这一结果表明语言也会是影响时距判断的因素之一,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时间认知的综合观。  相似文献   

5.
比喻简析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叫比喻。本体、喻体、比喻词是构成一个比喻的三个要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运用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使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不仅使人理解,而且给人以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大量行为与神经层面上的研究都揭示了温度与社会情感之间的隐喻关联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意义.“隐喻一致性效应”与“隐喻补偿效应”被用来阐述温度-社会情感隐喻的作用机制.而个体早期经验的不断“架构”构成了对这一隐喻形成的解释.此外,神经层面的研究也发现,脑岛可能是物理温度向社会情感隐喻映射的神经基础.未来的研究需从完善研究方法、深化作用机制、从发展的角度探索形成机制的研究以及注重温度-社会情感隐喻研究的应用拓展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从隐喻语义理解角度考察了高功能孤独症成人非字面语义理解中的行为特点及脑半球参与模式。行为结果显示:高功能孤独症成人对新异隐喻句的反应时最长,两类隐喻句的反应时均长于普通成人,但错误率上两组被试间无差异。脑电结果显示:高功能孤独症组对新异隐喻句的N400波幅最大,未出现半球偏侧化现象,传统隐喻句在左半球的N400波幅大于右半球,两类隐喻句的N400波幅均大于正常被试。结论:高功能孤独症成人具备隐喻理解能力,并对新异隐喻的理解做出更多努力,但右脑功能异常仍旧存在,左右半球在总体功能或神经联通性上仍旧弱于常人。  相似文献   

8.
婴儿心理理论发展研究是探索人类社会认知起源、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从联合注意、情绪理解、意图理解、愿望理解和错误信念理解等方面分析了几个月至3岁左右的婴儿心理理论发生和发展的研究现状.为了探讨3岁以下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者发展了一些适合婴儿语言和行为发展特征的非言语和言语测试任务,包括非言语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言语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同时也采用眼动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考察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和发展机制.婴儿心理理论的发生和发展在不同测试任务上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这与认知功能(如语言、执行功能)的发展、环境因素(如家庭、同伴、文化)以及神经系统发育有关.也有一些最新研究从心理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基因、激素水平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煜  彭聃龄 《心理学报》1993,26(1):51-59
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在混和呈现条件下比较被试对隐喻句和类属句的加工时问,发现可理解性高的隐喻句的R_T不比类属句的慢。实验二在分组呈现条件下比较被试加工隐喻句与类属句的速度,结果与实验一基本相同。实验一、二中还发现类属概念的层次与语义加工时间没有必然联系。实验三比较了隐喻句对三类概念的启动作用,发现隐喻对自身的语义特征概念有明显的启动作用。根据三个实验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种称为特征联结的语义网络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0.
纵向再探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前不久完成的一项横断设计研究中, 以自编的心理理论量表测查比较了中美两国3~5岁儿童的有关发展。量表包括五项任务: (1) 不同的愿望; (2) 知与不知; (3) 不同的信念; (4) 内容错误信念和 (5) 伪装的情绪。研究发现两种不同文化群体儿童对上述任务的理解均表现出稳定一致的发展次序, 两者的次序大致相同但具有重要差别: 我国儿童的理解次序如从易到难排列如上所列, 这一次序与美国儿童的差别在于我国儿童先理解“知与不知”, 然后是“不同的信念”, 而美国儿童则恰好相反。这一研究结果对了解不同文化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次序是十分有意义的, 但问题是经由横断设计的量表研究所确立的发展次序能否准确地描述个体儿童的纵向进展呢? 为此本研究使用了相同的测量工具对参加过横断研究的北京3岁儿童(时间1)在他们4岁(时间2)和5岁(时间3)时进行了焦点追踪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测查时间的 延伸, 个体儿童的作业成绩不仅逐步提高, 而且这种提高符合量表任务的发展次序。通过应用格特曼(Guttman)和雷氏(Rasch)测量模型对这一结果的分析, 再一次证实我国个体儿童的有关发展次序与欧美文化儿童的发展次序大致相同并且有重要的差别。本研究的结果不仅能为横断研究中个别差异的研究提供有用的工具, 而且深化了人们对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的认识, 即把心理理论的发展看作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下不断扩展和深化的概念建构过程。但对这一推论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