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本文中的“善”泛指道德伦理领域中的正面的价值。它与“恶”相对而言,指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显示公平、友爱、正义等表现在概念上的概括。也可以说,善是跟在个人层次上损人利己,在社会层次上的弱肉强食等现象相反的价值取向。大部分人都不否认善和恶的存在。但是在二者的起源上,则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关善和恶的起源的理论往往与哲学家们对于人性的看法有联系。一般说来,主张人性善的人需要解释恶的起源。主张人性恶的人则要解释善的起源。在中国,孟子以其性善论而闻名。他认为,人之变恶,是由于失去了本心。在西方,卢梭也主张人性善。他…  相似文献   

2.
"性恶"思想不同于"性恶论"。"性恶论"是把人性判定为恶的理论,"性恶"思想则是对人性中黑暗倾向的观察和认识。庄子对人性黑暗有敏锐的观察,并且以寓言的方式探讨了黑暗人性的起源。庄子虽然相信远古的自然人性是淳朴健康的,但他显然认为这样的人性久已丧失。人类自"浑沌"凿破以来就一直被恶的人性支配。这种恶的人性特别表现为各种私意智巧,最深的智巧是权势人物独占利益,却喜欢谈论道德。庄子之道是一种超越境界,实质是超越人的私意智巧支配的世界。人的私意智巧由来已久,融入人性,走出私意有多难,证道就有多难。庄子论道常常语涉玄奥,与人性支配力的强大和战胜这个支配力的困难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具体分析孔子人性论的时候,我们应该区分原始人性与现实人性.孔子并没有明确界定原始人性的善恶,但是他认为一小部分人的品性极善、资质很高;另一部分人的品性不好、资质愚钝;此外,绝大部分人属于"中人",这部分人之间的本性差不多,孔子没有作出明确的善恶判断.孔子认为现实人性包含有对名利富贵的欲望,但是名利富贵要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获得,并且欲望不能过度,纵欲是人性变坏的主要原因.此外,统治者的乱政是导致人性变坏的外部原因.所以他又主张通过礼法来约束欲望.  相似文献   

4.
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康德一方面指出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是普遍的,是人生而具有的,另一方面却又坚持认为这种趋恶倾向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因而可以被归咎于人。问题在于,如果人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普遍的趋恶倾向,它如何可能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呢?这个问题可以联系康德的人性论和他的自由概念而得到回答。人的双重本性是康德论述人性善恶的基础,感性和理性是人性的两重维度,它们体现了人性中的张力。人的意志必然受到感性本性的影响,这是人性中普遍的趋恶倾向的根源。然而,如果没有人对自由的应用,任何颠倒都不会造成,有的将仅仅是理性与感性的并存,没有孰先孰后,也就无所谓善恶。因此,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既是普遍的,又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蔡清作为明代理学向气学转化时期的重要人物,在人性问题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创见。蔡清以阴阳互根为理,认为理是气化流行中之条理,将本体之理转化为气质之理。他认为天地之性只是阴阳五行之理,"阴阳五行之理即便有清浊厚薄",因此天地之性即不是统一的至善之性。阴阳相对而类分,在天也有阴浊之气,也不全是至善,阴浊之气下落到人便是恶。而人性之所以以善为主,盖因阳全阴半,阳为主宰,可以统摄阴。善之不足即是恶,人性中的恶也是善中之恶。每个人由于禀赋天性(气质)之不同,所具有的善性是有高下之分的。但蔡清并未走向彻底的气本论,而是在理本与气本之间出现了一些摇摆,然依然不废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溪 《佛教文化》1997,(4):23-23
这一段话引自明代天台宗高僧智旭所著《阅藏知律》,充分表现了天台宗的思辩方式。天台宗的思想修养、宗教体验,不主张一味追求远离尘世的绝对纯净的境界。它认为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在当下就得到的。一般人是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一动念就是妄念杂念;但一定不能厌弃这此妄念杂念,要善于把握它们,利用它们做材料,达到向纯真圣洁的转化。天台宗这样主张,是因为它认为凡夫俗子的每一个闲念中,都包含着十种境界,最高是佛,最差是地狱;还包含着十种性质和现象。也就是说,在人。C之中,有善也有恶,有好也有坏,是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7.
佛教的宗旨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认为人的先天本性无分善恶,亲近善知识能形成善的心理,亲近恶知识会形成恶的心理。佛教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鼓励人们行善积德。佛教认为欲望是恶的根源,控制欲望,通过戒定慧、八正道等方式能达到善的心理状态。佛教关于善的先天本性的观点、善恶形成的思想以及善的自我修养方法符合心理学的有关规律。佛教的崇善理念及善的修养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价值准则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古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人性本善。然而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丑陋的、充满着恶意的,其善良都是伪装的,不真实的。可见,关于人性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至今尚未有结论。  相似文献   

9.
君子与小人     
正在《论语》中,将"君子"与"小人"对举,粗略数了一下,大约有十三处之多。毫无疑问,孔子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对人性中的恶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头脑。我们都知道,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是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性恶"的观点的,而荀子如此大胆的思想,肯定与孔子对人性之恶的深刻认识是一脉相承的。在《论语》中,孔子通过将"君子"和"小人"对举,来系统阐释人性中的各种恶的方面。譬如这样两则:"君子喻于  相似文献   

10.
论先秦法家的人性理论与领导心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新华  朱永新 《心理学报》2002,34(2):103-109
先秦法家对人性认识的基本点是“性本恶”。其思想内容有 :人的需要是推动其行为发展的动力 ,是管理的出发点 ;在追求满足个人欲望的时候 ,人们会违背礼仪和伦常 ;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 ,而对利益的追求是根本的驱动力和唯一目的 ;人性的善或恶是可以诱导的 ,管理者如何倡导是关键。法家将法、术、势结合起来 ,三位一体 ,形成了法家独有领导心理思想 ,并认为只有善于运用法、术、势的人 ,才可能成为理想的管理者“明君  相似文献   

11.
日本筑波大学哲学教授汤浅泰雄认为,在以古代儒家为代表的人性观中,认为人的本性具有“良心←→放心”、“善←→恶”这种向逆方向可变特性的经验心理构造。在东方,人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善又是恶的,不能局限于某一点。自秦汉帝国成立以后,以儒家为代表的德治主义和以法家为代表的法治主义一方面呈现出紧张关系,另方面它们又作为统治官僚集团的政治哲学互相对抗着,由此形成中  相似文献   

12.
一、人性论争何时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以及许许多多的科学都涉及人和人的发展。因此,人们常常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人性。但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从哪里来的?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强调人性天赋。而对这种天赋的人性,有人主张“人性本善”。例如战国时的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恻(忄急)、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它们是四个“善端”。在后天环境中,只要将这四个“善端”加以扩充。就会形成美好的道德;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四端泯灭,那么人就失去了天性而趋向邪恶。另一些思想家则相反。主张“人性本恶”。例如,稍后于孟子的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利、欲、声、色和恶劳的本性。而人之为善,是后天习得的。这些后天习得的东西,苟子称为“伪”。他的基本思想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因此,教化的任务就是改造本性,去恶为善,即“化性起伪”。还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它像大  相似文献   

13.
动物的本性是趣乐避苦,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二者存在本质差异。好利恶害的人必怀赏畏罚,故人皆有好利恶害、怀赏畏罚的自利性。说人性自利,属于事实陈述,不等于说人性恶。只有当人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自利时,才会出现善恶问题。说人性自利,也不是理论假设,而是事实如此。非但经济人自利,政治人自利,道德人也自利。哪怕最高尚的道德人,也是为了追求自己所看重的利益而行动。所以,无人不自利。很多著名思想家在承认人性自利的同时,也声称人有利他性。但这一意味人性存在分裂症的说法,实属运思不当的误解。实际的情况是:人虽有利他行为,并无利他人性;其他各种人性,也内在地服从于自利性。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与基督教人性/道德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孔子没有明言。孟子则明确地举起“人性本善”的旗帜。在孟子那里,人性其实就是指人的德性。基督教的《圣经》中也没有明确提到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但从圣经和神学家们的论述中,我们仍可得到基督教对于人性的大致看法,即人性实质上就是人的罪性。对人性是德性或罪性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和基督教神  相似文献   

15.
康德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建立在他对人之本性的界定上,就人的自然本性而言,人并不涉及道德上的善恶问题;就人的理性本质而言,人的本性中既有向善的原初禀赋,又有趋恶的倾向,这为人向善或趋恶提供了可能性。康德说人的本性意味着出自自由的行动的根据,由此人性的善或恶取决于自由的任意将道德法则作为动机或将违背道德法则的动机纳入准则的自由。按照康德的严峻主义观点,人的本性天生就存在一种根本恶,这种恶败坏了一切准则的根据,造成了心灵的颠倒,但正因为其源于人的自由本性,也为人改恶向善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第一个提出人性善的哲学家。从他的宇宙生成论、人性修养论可以看出老子是主张人性善的。老子认为人性变坏的原因主要是客观事物的影响和世俗教育,"复归于婴儿"是老子人性修养论的总纲,其复归美好天性的主要措施是:反对享乐品的出现,反对世俗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读经:“天主造人原很正直,但人却发明了许多诡计”。(训七,29)从这段经文可说明,天主所造的人原是美好的,但后来变坏了。为什么会变坏了呢?《创世纪》清楚地告知我们,这是由于原罪的影响,人性遭到破坏,孕育了罪恶的倾向。  原罪对人性的破坏程度究竟有多大,历来说法不一。白拉奇认为原罪没有遗害后代的人类,原罪对人类只是一种影响,原祖亚当、厄娃违命犯罪,后代子孙便效尤作恶。而马丁·路得则主张原罪完全破坏了人性,人生性是恶,无可挽救。  关于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不仅在基督宗教内有争论,就是在我国古代社会,亦有…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2,(7)
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体。人性中既有美好闪光的一面,又有丑陋猥琐的一面,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形成了人生的痛苦和社会动荡的根源,于是便有了古今哲人关于人性为善为恶的争论。国家、社会企图用道德、法律来抑制人性中的弱点,发扬人性中的优点,以求得社会的安定祥和。然而我们发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人性中的弱点得到了抑制,但并未彻底消除,人性的负面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佛法对人性问题有深刻独到的看法,它不认为人之善恶便是人的本性,在人之善恶之后尚有一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东西——佛性,善恶不过是佛性的外在表现,只要我们以正智般若照破无明烦恼,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贪嗔痴亦可作学佛之用。如此,人性中的矛盾自然消融,社会矛盾也随之解决。佛日居士在《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一文中对这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别有一番新意。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人性观是"性朴"抑或"性恶",此二者关系为何,是《荀子》人性观研究中无法回避的基础问题。学界对《荀子》是"性朴"说还是"性恶"说的论争,是因现存《荀子》文本中有内在的矛盾。《礼论》主张人性"本始材朴",提出"非道德"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无固定的道德方向;《性恶》则试图论证人性为"不道德"的。这两种人性观的背后,善恶评判方式亦截然相异。《礼论》之性朴说背后的善恶评判,将人类行为分为善的、恶的、善恶之外的三类;《性恶》的人性说则建立在一种非善即恶的二元评判上。评判方式的不同亦可通过《性恶》与《礼论》的修辞印证。  相似文献   

20.
《老子》《庄子》及《管子》稷下道家在论述人性善、恶方面,属于同一类型。《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认为世俗的善、恶不但不是人性,而且伤性害命,因此主张性超善恶论。《管子》稷下道家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又发展和完善了它们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义、礼、法由"道""德"所生,是"道""德"在人道的表现,因此它与《老子》《庄子》一样,都主张人性超越世俗的善恶,或称之人性纯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