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凌新 《学海》2002,46(4):105-110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 ,并形成一种世界性的哲学思潮。然而 ,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哲学人道主义却遭到了西方“反人本主义者”的尖锐批判 ,阿尔都塞甚至提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著名论断。而马克思本人对人本主义的批判则更为彻底 ,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2.
本文追溯了布洛赫从求学到流亡,从东德到西德的生活经历,描述了他与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萨特等同时代人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洛赫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的哲学思想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38年布洛赫流亡美国,1949年回到东德。1956年以后,布洛赫受到东德当局的批判,被指控为“偏离分子和修正主义者”。1961年布洛赫移居西德。布洛赫承认深受黑格尔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但他强调自己是完全站在马克思立场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理论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出现,而他只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发展了马克思的乌托邦概念而已。乌托邦不仅是哲学-艺术范畴,也是我们时代的政治范畴。乌托邦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而是意味着探索现实事物的客观可能性,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具体的乌托邦导向一种更美好的未来、一个人道的世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无权成为悲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恩斯特·布洛赫的报告:<马克思,直路,具体的乌托邦>不仅是一部关于马克思的纪念报告,也是一部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在这份报告中,布洛赫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哲学一政治思想的丰功伟绩,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的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某些"实质性缺陷",批判了斯大林主义的"奴役性实践",划清了前苏东"官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原则界限.根据布洛赫的评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马克思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个别结论已不再有效,但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异化理论"、"现实的人道主义理念"等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4.
布洛赫被誉为20世纪“乌托邦哲学家”。在他看来,乌托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哲学一马克思主义范畴,乌托邦远没有限定在社会领域里,它也存在于艺术中,特别是存在于受表现主义影响的诗人和画家中。具体的乌托邦是一种斗争原理、一支社会力量,它预示政治上的未来远见、新事物的未发现状态。更美好生活的乌托邦不仅照亮未来,也照亮当下。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应传播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完成了对抽象人道主义和抽象人性论的系统批判。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现实的个人理论;(2)对抽象人道主义及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3)革命的现实的人道主义与抽象人道主义的对立和分歧;(4)结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革命专政。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从科学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列斐伏尔对城市空间的批判与重构,为国外都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奠定了基础。列斐伏尔结合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现实,从空间维度重新审视城市问题,在元哲学范式下对资本主义城市化实践作出了新阐释,为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主张争取城市权利,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研究路向。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境况作出的回应,为我们全面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我们诊断中国城市问题提供了思考路径。当然,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思想是抽象和思辨的,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气息和乌托邦色彩,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有选择地吸收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译介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已经充分认识到马克思思想中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困难: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但在其作品中又充满着带有道德色彩的判断。以李大钊和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的革命实践将这种理论困难表达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与革命者的能动性之间的冲突"。他们不仅揭示了这种理论冲突,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典范。  相似文献   

8.
1964年3月22日至26日,罗马葛兰西学院组织了一次关于“道德基础”问题的国际讨论会;应邀参加的有苏联、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匈牙利、意大利和法国的哲学家。参加这个讨论会的法国哲学家有加罗迪、谟里和萨特尔。陶里亚蒂参加了这个讨论会的开幕式。加罗迪在会议的第一天作了报告,这个报告后来发表在1964年11月的《新评论》上,就是我们在这里摘要译载的这一篇。加罗迪的这个报告,主要是想解决道德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他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要澈底与教条主义决裂,一个是要创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性理论,一个是要创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性理论。加罗迪在这个报告中,十分强调费希特的哲学遗产的重要性。他一则说,费希特最先抓住了道德和社会这属于一条链的两端的统一,提出了从自由过渡到规律的问题,创立了一种既非主观主义又非个人主义的理论;再则说,存在主义的最初根源可以在费希特那里找到;三则说,马克思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在费希特身上找到了共同的祖先;最后说,马克思主义者把费希特的主观性理论批判地采纳过来,就可以解决道德的基础问题。加罗迪认为,存在主义提出了主观性这个现实的问题。他批判了萨特尔的无时间性、非历史性的观点,但又认为马克思主义应当从存在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主观性问题。加罗达又根据人有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大谈其超越性的理论。他说因为人从事劳动,能估计可能性和作出计划,有选择的自由,有需要,所以总是从现状向未来超越,这就是属于人的而不是属于神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使人脱离动物性和异化。无产阶级的革命就是主观性和超越性的高度表现。他说社会劳动、社会实践的创造活动,就是主观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也就是道德的第一范畴,即道德的基础。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道德既是社会的道德又是个人的道德,两者不可分割。这种道德的最高目的是创造种种条件,使一切人都可能实际成为完全的人,即成为创造者。抬出费希特,于主观性之外提出“超越性”,用“主观性和超越性的统一”来代替主观能动性这个概念,这是加罗迪用以宣扬其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新花样。  相似文献   

9.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久红 《学海》2002,3(2):26-30
作为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典型代表的罗尔斯的正义论 ,自其在 2 0世纪 70年代提出后就遭到了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阵营的尖锐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指认罗尔斯的正义论有十大错误 ,包括脱离社会生产来抽象谈论分配正义、陷入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不加批判地假定了社会阶级存在的永恒性 ,等等 ,同时 ,罗尔斯提出的两个正义原则也存在内在矛盾 ,是乌托邦主义的。本文即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的一个批判性考察  相似文献   

10.
评波普尔对马克思整体主义方法的责难刘斌一波普尔是本世纪对马克思主义持批判态度的西方学者中影响较大的一个。布赖恩·马吉曾这样评价:“我必须承认,我不明白任何有理性的人如何能在理解了波普尔对马克思的批判之后仍然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1〕波普尔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他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并强调马克思的一系列预想并未得到证实,在他看来这些都可通过特定的政治立场和预设性假说予以辩护。波普尔论证的力量更主要地表现在他试图从逻辑上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的不可能性。容易看出,这种批判一旦成立,必将一劳永逸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唯物史观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唯物史观是否拒斥道德精神、唯物史观是何种道德价值立场的逻辑追问,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着深厚的人本主义精神,这种人本主义精神是实践人道主义,它不满足于一般的道义批判,它主张将道义批判化为现实行动,在创造新生活世界的积极行动过程中使人自身获得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2.
“慈”是老子思想的重要范畴,这一范畴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朴素人道主义思想,表达了一种关爱自然、关爱人类的宽广胸怀。对老子朴素人道主义思想进行辨证分析,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坚持和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致力于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以反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他以结构主义的方法建构了"多元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以此为基础批判和解构了黑格尔"一元决定"的辩证法。阿尔都塞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重新阐释为人们理解"经济的决定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深深影响了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和墨菲。拉克劳和墨菲的霸权理论建构在对"多元决定论"的彻底解构之上,他们通过批评以"阶级地位划分"和"经济决定主义"为核心理论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新社会运动"试图建构起激进民主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4.
第二国际时期,为回应新康德主义者试图用康德伦理学"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考茨基在批判传统伦理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础上初次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以此为基础,他尝试性地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从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价值旨向等几个方面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不仅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厘定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阐释它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圣经文学中的“苦难与压迫”,布洛赫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宗教革命论;通过探索圣经文学中所承载的“具体乌托邦”,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无神论;通过启用圣经文学中蕴含的“希望原理”,他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理想论。以此,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维度,他活用圣经文学经典,不但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宗教观,而且创新发展出了以“预先显现”为核心的理想唯物主义宗教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种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鲍德里亚早期理论立场的分析,该文强调鲍德里亚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其早期属于后马克思思潮立场,而《生产之镜》则是他告别后马克思思潮走向某种草根浪漫主义的过渡性文本。在这一文本中他公开地拒斥了马克思主义,而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进行的批判则是今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王燕 《道德与文明》2019,(2):103-110
亚当·沙夫"马克思战斗的人道主义观"旨在凸显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独特性、优越性和彻底性。他将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战斗性归结为其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自主的个人)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围绕马克思人道主义的个人观和辩证法,揭示了马克思"战斗的人道主义"的必要性与特殊性,认为只有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才配得"战斗"之名。虽然沙夫对马克思人道主义个人观的分析没有抓住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实践本性,但他从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连贯性、一致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说明战斗性是马克思人道主义固有本性的做法对我们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在各种人道主义思潮相互竞争的历史时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者不仅要秉持战斗的(或积极行动的)立场和态度,还要善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战斗性,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来阐发、捍卫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战斗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8.
自胡乔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发表后,我国伦理学界认真学习和热烈讨论了这篇重要文章,大家认为,该文对伦理学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给伦理学提出了许多新课题,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便是重大课题之一。近几个月来,伦理学界就这一课题发表了一批讨论文章,现将情况综述如下。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文章作者一般都认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不是世界观和历史观,但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又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待人方面的一项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然而,作者在具体表述上则各有侧重。一种表述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李奇认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由之一,就是指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确定时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定要实现。这些批评者说,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这种设想是乌托邦,它不是激励人们去解决人的个人的存在及社会的存在的具体问题,而是将人类的希望引向伟大但却抽象而又遥远的价值观念;他们还批判了(马克思主义)的下述设想,即要建设共产主义,首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任务是“分析现时代资产阶级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人道主义本质问题上所进行的斗争”。作者说:“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人道主义是一种这样的学说,它研究作为最高价值的人,研究全体社会成员、因而每个个人获得充分的物质福利、自由、社会平等和全面发展的途径。”作者说,在现代条件下,一个极其重要的人道主义问题就是防止世界性的热核战争,另一个尖锐的人道主义问题,是消灭殖民主义、消灭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建立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作者说,苏联共产主义建设纲领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纲领,共产主义是现实的人道主义,无产阶级是人道主义思想的始终不渝的体现者,是为人类的人道主义理想而英勇地和奋不顾身地斗争的战士。作者认为,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绝大部分资产阶级哲学家力求使人道主义概念失去其社会政治的意义和内容,把人道主义问题归结为心理的、抽象伦理的、宗教的和其他一些纯精神的问题。由此出发,作者批评了存在主义者、人格主义者、新托马斯主义者以及资产阶级神学家的人道主义观点。最后,作者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所谓“经济人道主义”和“工业中合乎人道的关系”这样一些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