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恶化,人们的环境意识正日益强烈。的确,保护环境早已不应再停留在对绿色的呼唤上,它应当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每日每时的行动。国外生态伦理学著作和思想的译介有益于强化我们的环境意识,有利于全球统一的保护环境行动,眼下这种介绍显然不是多了,而是相当薄弱,还应当加强。与此同时,准确地理解和正确地评价国外不同派别的生态学与生态伦理学思想又是与环保宣传的效果密切相关的,而我们恰恰认为在这个方面还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例如一些大众传媒上有“人类应尊重”某些动植物物种的“生存权利”和“人是大自然…  相似文献   

2.
一、生态学家对公共利益的关心在当前的全球性问题中,生态环境问题是最有威胁性的问题之一。生态危机是人们的活动造成的,对它的治理,也得靠人们规定一些道德规范来认认真真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使得环境问题与伦理道德问题发生关系,出现所谓“环境伦理学”。本文要谈的环境整体主义(Enviromental Holism)就是属于环境伦理学中的一个带哲学色彩的理论问题。全球性问题,顾名思义,是需要全球的人通力合作去解决的。所以生态学家不得不是公共道德的倡导者,有的人甚至是“全球”主义者,呼吁“人类的意识应该领先于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罗马俱乐部主席奥·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中国对外翻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尽情享受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给地球造成的巨大伤害:森林锐减、物种濒危、资源匮乏、空气污染、沙漠化步步紧逼……灾难在全球蔓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从“因”可预知其果,亦可由“果”推知其因,这就是佛教的“因果” 思想。在佛教看来,今日地球环境的恶化,正是人类的种种恶因所致。佛教徒把花草树木、虫蚁鸟兽视为“平等众生”。佛教的慈悲思想,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环保意识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佛教又有“肉眼” 与“慧眼”之说。“肉眼”观物,…  相似文献   

4.
本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登载文章《关于心—脑关系问题的一点探讨》,指出“如果当代脑科学不把脑的意识功能问题考虑进去,就根本不可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统一的脑理论;而要把意识功能考虑进统一的脑理论中去,则没有理由不考虑意识对脑的反作用的问题,从而也没有理由不采取心理—脑相互作用的观点。”①同年第四期登载题为《意识可以反作用于脑吗?》的争鸣文章,认为“心理作为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不是消极的东西,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但是当说到心脑关系时超出了认识论的范围。不能认为意识会反作用于脑结构及其功能,就如同一个大力士的力气同他本人体重之间的关系一样,无  相似文献   

5.
心理本质新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 (一)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做了扼要的说明:“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他又说:‘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24—625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甘建民同志发表系列文章,认为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对俄国土地所有制进行“全新的专门的研究”,是因为“马克思摆脱了西欧经验的框框,由一元的历史观转向多元的历史观”(《铁道师院学报》1989年第1—2期合刊,第29页);还认为,马克思没有实现《资本论》“地租篇”原先的写作计划,不是恩格斯解释的“健康状况恶化”,而是“因为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铁道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29页)。  相似文献   

7.
按照梅洛 -庞蒂的看法 ,人们相信“解释就是不得不要么歪曲 ,要么一字不差地重复” ,但真正重要的却是发现作品中的“非思” ( 1’impens啨)。他本人的全部努力就在于“找到”胡塞尔作品中的“非思” ,利用这些“非思”及其开放性 ,并且在创造性读解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现象学。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涉及他对胡塞尔关于他人意识问题的创造性读解和发挥 ,这是推动意识哲学解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他人意识与意识哲学的困惑我们必须把他人问题放在意识哲学解体的历程中来考虑 ,这意味着对于近代哲学的现象学反思。当我们断言近代哲学是一种…  相似文献   

8.
当今,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问题,生态环境的危机激发了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和提高.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人类的需求观念已不再停留在仅仅获得更多产品上,而是关注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生存环境,把崇尚自然、返璞归真、重视环境保护、注重生态平衡作为消费的宗旨,更理智地选购那些既有利于自身健康又不污染环境的绿色新产品.  相似文献   

9.
我在《哲学研究》1993年第3期《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一文中谈到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实质,解庭晨同志就文中某些问题提出商榷(见《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实质》,以下简称“解文”)。本文就“解文”提出的问题做如下答复和讨论,以便加深对问题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的生态和谐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入21世纪,环境恶化问题正成为阻碍人类发展的因素之一。水资源的严重枯竭、土壤沙漠化程度的加深、沙尘暴的频繁肆虐、全球温室效应加大、旱涝灾害的日益加剧、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等,这些如影随形的伊卜利斯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但是,人类的环保意识还相当淡薄:铺天盖地的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工业废水污染了有限的可饮用水源,滚滚的黑烟遮蔽了蓝天……这无疑是给已经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怎样才能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怎样培养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已经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了宇宙…  相似文献   

11.
1997年8月国际中世纪哲学研究学会第10次大会在德国埃尔富特举行。作为课题主席,我有意选择了“什么是中世纪哲学?”这个问题作为大会的总论题,目的是更新本学会建立伊始就开始的关于中世纪哲学地位的讨论。卢汶天主教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C.斯迪尔(Carlos Steel)讲演的题目是“中世纪哲学:一项不可能的计划”,这个题目具有启发性,它把一个新的视角引入了讨论:为了把它置于逻辑的条件下,这个问题不再关心中世纪哲学的“是”[“存在”],而是关心“可能”。  相似文献   

12.
道德本能与道德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们的所有道德意识,以及所有基于此上的道德表述与道德行为,要么是依据于我们的道德本能,要么是依据于我们的道德判断。上述命题本身应当是无可置疑的。可能的问题仅仅在于:(1)这里所说的道德本能与道德判断究竟是指什么?(2)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虽然有可能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误导,笔者还是愿意冒险在一开始就对这两个概念做一个概念化的描述定义:首先,这里的“道德”是一个形容词;它的对立面不是“不道德”,而是“非道德”。因此,“道德本能”不是指道德自身所具有的本性(the nature of morality)(倪梁康,2007年a,第47-64页,尤其参见第53…  相似文献   

13.
智宗 《法音》2001,(9):1-5
随着全球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环境和生态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由此也引起了各国佛教界的高度重视。为弘扬佛教的环保理念,兼为选拔参加中韩日三国佛教界拟于今年秋天在北京举办的“佛教与环保”演讲会的中方代表,8月25日至27日,中国佛教协会在浙江普陀山隆重举行“佛教与环保”演讲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青年法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佛教与环保”这一主题进行探讨,阐发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依正不二”、“不杀生”、“护生”、“素食”等佛教的环保理念,提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必须从自我做起,从当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这是大陆佛教界首次就环保问题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盛会。经由佛教界法师和学术界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评定,智宗、清远、道真三位法师获得本次演讲会优秀奖。本期特将他们的演讲稿发表于此,希望读者和广大佛教徒都来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并就“佛教与环保”问题作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正义的环境——兼论代际正义的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休谟曾经说过,正义是一种人为的德性。这就是说,正义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也不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正义是“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取的人为措施或设计”(休谟,1991年,第517页),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人们用来指导各种社会安排、以便使人们的不同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互利合作条款。正义是特定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产物:只有在这种特定环境中,正义的出现才是可能的和必要的。这就是当代正义理论中所谓“正义之环境的学说”(doctrineofthecircumstanceofjustice)。它涉及正义的理论预设、逻辑基础、本质属性和证明方法。关于“正…  相似文献   

15.
华人社会中的宗教与环保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环境问题,宗教领袖选择对宗教经典进行重新诠释,认为宗教在处理这些议题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则越过宗教教义,直接考察华人社会宗教团体的环保参与,并得出一些初步的认识:第一、宗教与环保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宗教可以成为环保运动的同路人,并对处理环境危机做出贡献.许多宗教参与环保并非源自其教义,而是因为世俗的环保运动如火如荼.第二,有组织的宗教(如台湾的佛教)比那些没有组织的宗教(如儒教)在进行资源动员保护环境方面更有效率.第三,强调自利与个人主义的民间宗教更多地推动地方上的环境保护,而强调利他和集体主义取向的宗教团体则更具心系苍生、环保天下的气质.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正在推动“全球经济伦理”研究的兴起。在普遍重视“全球经济伦理”之时 ,我们应注意中国特点的经济伦理研究。因为 :( 1 )中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 ( 2 )目前在“全球经济伦理”中占主导地位的西方经济伦理成果是在西方环境中产生的 ,中国经济伦理问题具有不同的特点 ,因而不可能照搬西方对这些问题的规范成果。 ( 3)某些被当代西方经济伦理学否定的价值取向恰正是现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 ,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而有一个如何恰当地肯定和规范的问题。所以 ,弄清中国经济伦理问题的特…  相似文献   

17.
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人类环境危机的加剧,西方的环境伦理学(又称“生态伦理学”)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许多西方环境伦理学家或环境工作者提出的用道德手段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坚持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等合理观点,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当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潮中,夹杂着一些环境利己主义观念。有些西方学者,或者赤裸裸地站在西方发达国家既得利益的立场上,鼓吹为了维护“富国”的现有生活方式,不惜牺牲“穷国”的生存权利;或者以“全球问题”、“环境共有”为名,粗暴地干涉发展中…  相似文献   

18.
心理意识是脑的产物。欧美等国的心理学者要求具体探讨脑物质怎样产生心理意识,我们不但不应当反对,而且应当更加切实、深入地探讨。因为心理意识既是脑物质的产物,人就必然要求知道脑物质究竟是用怎样的活动产生心理意识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列宁一接触到心理学,就注意到这个问题:1894年,列宁热情鼓励心理学家“摈弃了关于灵魂的哲学理论,迳直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神经过程)”。(《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4页)1908年,列宁在反对唯心论时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全集》第十四卷,  相似文献   

19.
1 意识问题,这是“哲学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列宁全集》第38卷,第63页)然而又是任何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是不可能科学地解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意识问题的科学解决有了可能。列宁指出:“对‘精神肉体二元论’的唯物论的排除(这是唯物论的一元论),就是主张精神不是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是第二位的,是头脑的机  相似文献   

20.
一、生活意识问题(1) “价值多样化”与生活意识近十几年来,关于“价值多样化”的问题在日本多有议论,这体现了日本人民生活意识发生变化的特征。其实际形态并不简单。首先,价值(严格说来是价值意识)的多祥化来源于人们对富于个性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这是进步性的倾向。但同时也具有否定的一面,即人们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