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哲学家中,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苏联哲学家中也一样,他们正在进一步展开争论)。在这里的问题有如下一些:基础是什么?是否仅指生产关系?是否包括生产力?基础、生产方式、社会存在这三个概念有何区别及联系?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的基础中的生产关系总和应怎样了解?是指该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诸要素、诸方面的总和呢,还是指该社会形态中现实地存在着的诸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什么是上层建筑?是仅  相似文献   

2.
近几十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生产自动化的趋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某些新的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现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剖析机器系统的演变造成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变化,及其与生产自动化的内在矛盾,以期从一个侧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1965年4月 2日到24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哲学家以“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哲学问题”为题在柏林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哲学大会。在这次会议前后,民主德国的理论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人在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在技术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哲学问题。这里译出的第一篇文章是谈人和生产技术的关系问题的。泰斯曼把社会生产分为八个领域,即探向研究、定向研究、致用研究、规划、设计、营造、调节与制作。前六个是间接生产,后两个是直接生产。作者认为,现在的科学技术革命缩小了人在直接生产中的机贼性劳动,扩大了人在间接生产中的创造性劳动,使科学成为生产力。作者一方面强调人永远参与一切社会生产领域,批评了克劳斯的那种认为现代技术革命把人“排除出”社会生产之外的错误观点,说这等于“修正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则接受并进一步加深了克劳斯从资产阶级社会学中抄袭来的“人与机器共生”的观点,说这种观点的“价值是无可争议的”,“常常会导致很深刻的见解”。这里译出的第二篇文章是淡现代技术革命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作者认为,在现代技术革命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全盘研究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基本发展规律;研究现代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以及同规划、领导与组织社会发展的形式的相互辩证关系;研究作为现代生产力突出标志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融合;科学规划和精确测量脑力劳动的问题;随着技术革命而开拓的人在生产中的新地位和决定性的社会领域,尤其是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作者认为现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应担负三个任务,即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系统地研究新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彻底批判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哲学。  相似文献   

4.
社会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的、基本的范畴之一。但是,在理论界,对这个范畴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分歧。就我所见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和论文中,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社会形态就是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总和,其中包括生产力。(徐飞:《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吗?》见《国内哲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交往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但不等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命题是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命题的深化。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交往内生于生产,生产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进行。个人的生产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互动。当交往发展为世界交往时,社会形态发展中的派生形式和跨越现象就成为普遍现象,社会发展道路就形成多样性。哈贝马斯对精神交往及其语言、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但由于对劳动及其与互动之间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因而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误批",其交往理论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必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分工,并且把它区分为生产的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消灭分工就是消灭生产关系中的异化,从生产的劳动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从劳动过程本身中产生出来的异己性;从生产的所有权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生产在其中进行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产品的不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7.
涂金坤 《学海》2002,(4):192-194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所以能相互作用 ,就在于有一个东西既和生产力密切联系 ,又和生产关系密切联系 ,并且传递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什么说这个东西就是劳动产品呢 ?首先让我们从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关系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实质来分析生产力是怎样通过劳动产品来决定生产关系的。生产力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力量。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 ,是由“改造自然”的投入要素和“获得物质资料”的劳动产品这两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改造自然的这种力量的大小最直接地表现在获得劳动产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上 ,因…  相似文献   

8.
简论社会有机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思维中再现社会历史的科学理论体系,应当有自己的一套具有严格科学规定和内在逻辑联系的范畴。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除了原有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需要丰富、提炼和精确化而外,还应当研究、探讨和制定新的范畴,社会有机体可能就是其中重要的、基本的一个。 已有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家庭、  相似文献   

9.
本刊于今年第7期发出“现代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征文启事后,很快得到响应,现已陆续收到一些来稿;还有许多理论工作者对此表示很感兴趣,准备参加研究和讨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意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它涉及整个社会生活,因而需要多种学科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进行探究,当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密切联系当前的社会实践,关心和研究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否则,它就会失去生命力。那种认为与技术革命有关的问题不是哲学性问题,而把哲学研究仅仅局限于基本范畴的考察的看法,显然是极其狭隘的片面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造世界的武器,它内在地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职能,它应当也能够对社会实践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新趋势作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并对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建议或见解。同时,它又必然会从研究和概括新问题、新经验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现代技术革命所引起的以及可能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既是深刻的,又是普遍的,它势将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和前途。由现代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本质是什么?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它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有什么意义?这些当然是需要从世界范围的角度首先加以  相似文献   

10.
回到现实是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关键,以斯密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家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哲学思辨进入经济学研究是马克思借以回到现实的重要环节。但马克思所要走进的现实是否就是斯密的市民社会?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怎样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是如何破除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而走进现实的?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借助于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深入地把握了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现实存在,辩证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二重性,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所蕴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趋势,论证了人类解放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经济基础究竟是指生产关系还是指生产方式?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早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和六十年代前期就有过争论。王子野、孙叔平等同志主张;经济基础“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关系的方面,也包括了生产力的方面。”但多数同志则认为,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这是我国理论界比较流行的观点。近年来,在党的“解放思想”的精神鼓舞下,有些同志重新在内部的和公开的刊物中发表文章,提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形态这一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这一范畴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是什么呢?这是需要认真搞清楚的问题。人们常常是这样说,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又只是指生产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这就是说社会形态包括了人们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既包括物质关系,又包括思想关系。这实际上等于说社会形态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这当然是一种见解。但是这种见解是不是经典作家们的见解,这种见解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这是值得研究的。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社会形态是否包括上层建筑,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是否也根据政治制度和思想。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讲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的时候,常常举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做例子,说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对此我没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根据内容和形式互相关系这条道理,现行历史唯物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现发表下述一点意见。生产力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问题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于这一矛盾运动本身的内在作用机制重视不够,大都停留在抽象认识和表面讨论中,较少有人去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一般而言,我们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往往局限于  相似文献   

15.
理论内容的丰富是这部著作的特点。比如,在许多章节中,对于一些很迫切的理论问题,如“异化”概念的历史命运问题、生产关系的客观性问题、历史发展的方向问题以及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书中还提到一些其他问题,如:《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劳动分工的历史作用和命运问题,马克思对俄罗斯农村公社命运的态度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6.
经济基础究竟是指生产关系还是指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涉及对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的理解,从而关系到我们如何运用社会基本矛盾来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必须把它弄清楚。  相似文献   

17.
由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历史任务的提出,我们的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现代生产力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现代生产力这个生产力发展的高级形态向人们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如智力因素(科技)的作用、科学的劳动组织和管理、自然资源与生产的发展、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本刊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相继开辟了“现代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关于改革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探讨”、“关于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等几个栏目,发表了近四十篇论文。开辟这些专栏的目的,是要把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摆在首位,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充分利用时代发展提供的宝贵时机和新鲜的经验材料,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自然科学究竟属于什么的问题中,讨论了自然科学是否属于社会意识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大致上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它们反映的是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的不同方面。自然科学反映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反映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自本刊开展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能否对生产力、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讨论以来,我们收到了不少参加讨论的来稿,由于篇幅有限,除一部分已刊登外,现对其他来稿作简要综述,以供参考。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究竟是什么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来稿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意见。 (一) 一些来稿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按照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