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缘起公元八世纪,日本入唐求法僧圆仁在中土巡礼九年,足迹遍及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浙江许多名寺古刹,他每天记录参访寺院、求法问道的游学经历,这部日记就是闻名后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它与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和《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为世界三大游记。1100年后的今天,一位美国学者多次沿着当年圆仁走过的足迹踏古访今,追寻前贤大德的解行风范,寻访圆仁笔下寺院、佛塔、村庄、河流、百姓、信徒在历史长河中的盛衰变迁,探索中日佛教法乳一脉的法缘亲情,重温和体味圆仁入唐求法的心路历程,一走就是20多年。这位学者…  相似文献   

2.
法显法师不仅是我国古代"创辟荒途"、"忘身求法"的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史地学家,而且是驰名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学者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他对中国佛教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佛国记》堪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媲美,是闻名的世界四大旅行记。  相似文献   

3.
泽者前言唐、宋时期,日本僧人上五台山朝圣求法者甚多,至今仍有两部朝圣名著流传于世,一部是唐代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另一部是宋代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前者尚为人们所熟知,后者知者较少。此书在日本流传颇广,版本亦多,计有写本十三种,复制本一种,活字本七种,各书中以南宋时期的写本为最早。日本学者平林文雄教授搜集了各种本子,详加校订和考证,作了《参天台五台山记校本并研究》一书,其中第三章“参天台五台山记的传本”,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4)
<正>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圆仁和尚随最后一批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开成四年(839)六月八日住进了山东半岛的赤山法华院,开成五年(840)二月十九日离开赤山法华院去五台山修行,期间在赤山法华院住了半年多。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载了在赤山法华院的所见所闻,留下了唐代中韩日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  相似文献   

5.
成寻大师,姓藤氏,事石藏文庆,禀密教,系日本京都大云寺僧人。日本三条天皇延久四年(1072年),他携带圆仁慈觉大师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奝然法济大师的《入宋日记》,同其弟子赖缘、快宗、圣秀惟观、心贤、善久、长明一行八人,搭乘宋人孙忠商船,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入京。在巡礼天台山和五台山的圣迹以后,抵达汴梁(今河南开封县治)。他向宋神宗进献了银香炉、木槵子、白琉璃、五  相似文献   

6.
灼炽的求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法显、玄奘等僧至印度巡礼佛迹、取经学法的艰难历程与他们带回的梵文经典和所译汉文藏经。他们分别把自己去印度巡礼求法的旅行见闻记录下来,撰成《法显传》、《大唐西域记》。这两部著作对我们研究当时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地理和风情民俗、中印文化交流,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是很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历史上看,历来是见先进就学,能学就学。他们学佛教,因为距离天竺实在太远,古代虽然也有去的,回来的不多。主要还是通过中国学。看看遣唐的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圆珍《行历抄》,以及后来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入明记》等第一手资料,就会对此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产生深刻印象。他们学得兢兢业业,非常认真,回国以后照方抓药,绝不含糊。中国人学天竺,却是自有主张,不断地加深汉化成分。中国的佛教和佛学,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日本人这一批学去的,就和下一批学的不一样。他们是谨守师传的…  相似文献   

8.
《高僧传.道安传》中"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一语,表明论义在中国佛教史上曾经有过重要影响。敦煌遗书中新辨识出的论义文,帮助我们解决了以往论义研究存世资料有限的困难。本文以敦煌遗书中论义文的释读为基础,结合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对论义的记载,从论义与论端、论义程序、论义失误、举行论义的时间和论义文五个方面,率先对汉地佛教论义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日僧圆仁,在唐文宗时以“请益僧”的身份来华参学,曾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四月来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巡礼朝拜文殊菩萨圣迹,参观瞻仰五台山佛教寺院,前后逗留将近两个月。在他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不仅大量记叙了唐代中国佛教的状况,也对五台山佛教作了翔实具体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五台山佛教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悉昙字记》,又名《南天竺般若菩提悉昙》(据书名下的小注),一卷。唐山阴沙门智广撰,撰地五台山。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悉昙字记》未署撰时。书序云此书出自南天竺(印度)沙门般若菩提在五台山时对作者的传授。而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记载,般若菩提是在“(贞元)十年三月发趋清凉。巡礼五台,至于秋首。十一年四月还至上都(长安)”的。以此推断,《悉昙字记》约撰于贞元十年(795)。又由于此书见载于日本入唐求法沙门空海于大同元年(相当于唐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十月编的《御请来目录》,为空海住长安时所获的写本,因而日本学者也有根据著录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由省社会科学院和五台山研究会组织几位同志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从中选出有关五台山的一部分记载,重新加以点校注释,陆续出版一套五台山研究丛书。其中包括《五台山游记选》、《五台山古诗选》、《五台山楹联集锦》、《五台山碑文集注》、《五台山佛经总目》、《五台山佛教史》、《五台山花卉》、《五台山革命史》、《三传点校注评》及《五台山巡礼行记校注》等。这批文献资料跨越历史一  相似文献   

12.
北魏慧生等人西行佛国求法巡礼之事,衍生出《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洛阳伽蓝记》卷5以及魏源《海国图志》附载、《大正藏》收录同名《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等诸种文献。《慧生行传》等前三种著作已佚,幸赖《洛阳伽蓝记》卷5之节录、拼补而存其崖略。《洛阳伽蓝记》卷5以合本子注、夹叙夹注为基本形态,其内容则以《慧生行传》为主体,《宋云行记》为辅助,《道荣传》为补证。大正藏本《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源于《海国图志》附载并删正之,魏源《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则源于《洛阳伽蓝记》卷5可能的慧生行记内容并且删正。以现存《洛阳伽蓝记》卷5和《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为考察对象,可见北魏慧生行记诸种相关文献学术价值不菲,有利于推进中亚史地研究、佛教文化交流研究以及"一带一路"的文明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五台山佛教的极盛时代。这是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栖息着许多著名的高僧大德,流布着中国佛教的天台、唯识、律宗、密宗、华严、净土和禅宗诸宗。五台山又境系太原,太原是李渊起兵推翻隋朝的发祥地。所以,唐代二十位皇帝中,除武宗发动会昌发难,毁灭释教外,大多数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佛教,优礼五台山。“常例每年敕送衣钵香花等到山,表施十二大寺”外,还赐五台山佛教“细披五百领,绵五百吨,袈裟布一千端,青色染之,香一千两,茶一千斤,手巾一千条”(《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供山众衣药之需。同时,唐王朝还兴建寺塔,雕塑佛菩萨像,  相似文献   

14.
一册装帧精美、印制考究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终于被我沐手焚香、恭恭敬敬地请入自己常用参考书的行列。我知道,从此了却了一份许久的心愿,圆满了一个真挚的渴望。这部由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桶诺先生校注,周一良先生审阅,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2年9月第1版)的50余万字的巨著,无疑地成为今后研究中日佛教交流、五台山佛教、长安佛教以及唐代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必备参阅书。这是对现今文化工程建设的贡献,是学术界的一件喜事。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友好往来的历史。隋唐时代…  相似文献   

15.
正义净法师(635-713)是我国唐代高僧、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与东晋法显大师、唐玄奘大师并称为我国"三大求法高僧"。义净法师,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山茌县山庄人(今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1]。其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以下简称《求法高僧传》)与《南海寄归内法传》(以下简称《寄归传》),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之作。义净法师的籍贯,向有"范阳"与"齐州"两说。明嘉靖《山东通志·山川》记载:"碛金(湑)山在长清县城南三里,山有真相院。  相似文献   

16.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一卷(《续藏经》本) 姚秦释僧肇撰。肇所著《维摩经注》已著录。此卷端有日本释敬雄序,作于宝历十二年,当清乾隆三十七年,云是慈觉大师释圆珍于承和中入唐赍来,当唐开成年中。按慈觉大师入唐求法目录中并不载此注,《高僧传》亦只称其作《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  相似文献   

17.
白化文、李顶霞校注的《行历抄校注》已经问世了。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介绍、研究日本入唐求法八家之一的僧人圆珍行历及生平的力作。 鉴于现存的《行历抄》本已很不完整,而有关圆珍  相似文献   

18.
正11世纪70年代,正值日本中止遣唐使后,严禁本国人海外渡航的岁月。然而,这阻挡不了日僧成寻(1011-1081)入宋巡礼天台山和五台山的强烈愿望,他毅然铤而走险,偷渡入宋。在实现了巡礼圣迹的宿愿后,他滞留宋地,再未归国,于元丰四年(1081)在汴京(今开封)开宝寺圆寂。他撰写的入宋旅行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以下简称《参记》)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部极其珍贵的史料,为11世纪东亚汉字文化圈人员往还、双向互动的历史,留下了无可取代的重要文献资源。  相似文献   

19.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它"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1],"可说是晋宋以来志怪、人情小说和唐人传奇的集大成者"[2].在前代文言小说中,唐传奇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显著的.鲁迅的"模拟论"(存在争议,但肯定了唐传奇与《聊斋志异》的重大联系,此处不谈)足以说明唐传奇为《聊斋志异》提供的营养.仅从题材上说,《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就是从唐传奇中直接化用而来的,例如《莲花公主》化用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凤阳士人》化用白行简《三梦记》,《织成》化用李朝威《柳毅传》,《续黄梁》化用沈既济《枕中记》,狐妖形象也受到沈既济《任氏传》的影响.魏晋六朝以来,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佛道内容愈来愈多地渗入文学作品中.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在"志怪传奇"小说中表现得最明显,唐传奇中就有不少是直接选用宗教母题创作的,沈既济《枕中记》便是典型.《聊斋志异》内容丰富,思想复杂,鬼狐志怪中也必然渗透了大量宗教内容,比较典型的如《席方平》、《成仙》、《陆判官》、《李伯言》、《崂山道士》、《续黄梁》等.然而,佛道等宗教内容并不是《聊斋志异》所表达的主题,其发生了世俗化的改良.从《续黄梁》与《枕中记》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言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现象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20.
《雪域求法记》是一本集历史与文学价值为一体的口述著作,对于研究民国时期的西藏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对口述者的概况和全书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阐释该书的特点和长处,并对书中的一些疏漏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对该书的学术价值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