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时,佛陀波利来华到五台山拜求文殊师利菩萨,途中受人点化,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土。这部佛典被辽人所崇奉,并造有大量经幢。其目的有三:祈福于当世,灭罪与度亡,回报师恩。山西晋北地区亦流行,是为当地佛教活动昌盛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禅光 《法音》2002,(12):23-26
这是一个关于释迦牟尼佛行化的动人故事。佛陀65岁那年夏天,在居楼(Kuru)的城郊与住在那里的三百多位比丘一起安居。在安居中,佛陀给比丘们讲说《四念处经》。这是一部关于禅修的经,非常重要,因修习四念处可速得解脱。比丘们在导师佛陀的指导下,都得到了甚深的法喜。安居结束后,佛陀便回祗园精舍。清晨,当佛陀进入舍卫城时,发现全城死一般的寂静,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闭深锁,街上没有一个行人。佛陀手里托着乞食用的钵,轻轻地叩响一家施主的大门。施主听见有人叩门,便把门张开一线窄缝,看清楚是尊敬的佛陀站在门外,赶忙开门…  相似文献   

3.
崔元和  简莉 《法音》2023,(1):55-64
<正>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当心间佛坛上由骑狮文殊、善财童子、于阗王及文殊化现老人、佛陀波利构成的组像,塑绘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是迄今国内外所见最早的“文殊五尊”造像遗存。较为深入地梳理“文殊五尊”造像的形成背景、过程及意义,对于研究和认识唐代以降文殊信仰的发展演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山,名清凉山,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文殊菩萨及其眷属、诸菩萨众就住在这里,文殊于其中演说佛法。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认为五台山即是清凉山,所以五台山古称清凉山。由于对文殊菩萨的崇奉,五台山很快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历代前来观睹圣迹、礼谒文殊的人络绎不绝。唐代佛陀波利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关于他朝圣五台山还有一段极其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1、巩县石窟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河南省巩县石窟存一经幢,署文“前率府长史王元明奉为亡父母洎亡妻、见在兄弟、合家大小、六亲眷属、一切众生建立此幢,咸同此福”。时间是开元19年(731年)11月15日。该幢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一篇,言及五台山崇拜之由来。文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仪凤元年(676年)从西国来自此土。到五台山次,遂五体投地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众生潜灵。唯有文殊师利于此山中汲引苍生。……举首忽见一老人从山中出来,遂作婆罗门语谓僧曰:‘……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  相似文献   

6.
石经幢的兴起与五台山文殊信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志静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所讲述的佛陀波利礼五台,被文殊点化的神异故事影响更为广泛。在此经的流传过程中,随即也兴起了建立经幢之风。唐代开始,全国各个寺院几乎都建有石经幢。五台山现存有从唐代以来的近30座石经幢,这些经幢承载着大量的佛教历史信息,为研究五台山佛教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现对此经的兴起以及五台山石经幢的形制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闻缘起偈见解脱义妙音智在北传和南传佛教的文献中,都有舍利弗、目犍连闻偈悟道,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如来双胜”的记载。如南传律藏犍度《大品》(Mahāvagga)对此事的记述大致如下:当僧伽已扩大到千人以上时,佛陀率领大比丘众来到了摩...  相似文献   

8.
《大智度论》中的宇宙观与佛陀观佛教大学综合研究所所长、佛教大学教授山雄一一、宇宙之构造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的特色之一,是在将大乘佛教的宇宙观,与小乘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宇宙观做比较讲述这一点上,不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因其宇宙观皆各与其佛陀...  相似文献   

9.
韩国代表团副团长崔智光长老的补充发言"佛身虽无去无来,却国土无处不显现"。这是唐译《华严经》里的一句话。也许经中所传之意有所不同,但我愿意借此表达我们三国佛教领导人所愿之意。佛陀涅寂静二千五百余年之后,今天我们同心同德相聚在这里。这正是佛陀之意,也是...  相似文献   

10.
今年八月中旬,我和云冈文管所员、孔二所长作五台之游。从大同市南下,过应县木塔、浑源悬空寺,逾恒山,下鸿门岩,抵台怀镇。时虽盛夏,而山上清凉气爽。昼览古寺。夜读志传,居文殊之圣境,发思古之幽情。唯感各家记载蒙元时期五台山者多疏漏,兹以补焉。早在蒙古建国以前的西夏大德元年(1135年),就有西天竺法师苏陀室利,“札文殊于五台”。人们甚至传说这位“雪色连腮,碧光溢臂,内蕴真慈,外相可畏”的西域高僧,是唐代的佛陀波利“借路重来”①。金国时期,有北印度末光达国三藏法师吽哈  相似文献   

11.
<正>一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意为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比如,在《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就一再说,佛弟子不要接近世俗的音乐者。不过,佛陀对此也有开许: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因此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人们修行,这是得到佛陀赞许的。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度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7,(8)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后记面对这部即将交付出版的书稿,不禁思绪绵绵。我这一生竟然会与佛教研究结缘,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有种自我惊异的感觉。佛陀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我与佛教研究的因缘起码要从考上北京大学东语系说起。1960年金秋时节,我怀着欣...  相似文献   

13.
对于古代教育的研究,人们多以孔子、苏格拉底乃至后世教育家为研究对象,而对佛陀的教育特色则有所忽视。事实上,佛陀所开创的教育模式有其鲜明的特征,其精进不止的终生教育宗旨、一视同仁的平等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且又苦口婆心的教育态度、充满艺术特色的全方位的教育手段乃至严密、科学的教育体系皆有其恒久之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金刚经》指出,佛陀认为时间不是绝对的,空间也不是绝对的,而且,佛陀的这种非绝对的时间观已被现代宇宙学所证实。但佛陀说的经验世界和超经验世界的“空间”却是重叠的不可区分的,这点又和现代宇宙学认为的宇宙向外爆炸膨胀的观点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圆觉经》学理性的修行体系影响深远,其论证方式及特点为禅宗所继承,是禅宗极富辩证色彩思想的一种理论源泉。《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唐佛陀多罗译。由于佛陀多罗生平事迹不详,佛教中人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怀疑,但大多认为其符合佛教义理。《圆觉经》记载了佛与文殊、普贤、普眼等诸菩萨论说如来圆觉的妙理与修行方式,符合华严宗宗旨,被视为华严宗经典。而自唐代圭峰宗密大力宣扬之后,在禅门中亦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6.
推门而入     
佛经记载,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又是佛陀的同父异母弟弟,常随佛陀左右,号称多闻第一。但佛陀在世时,他还没有真正悟道。所以,当佛陀入寂后大迦叶召集第一次佛典结集时,曾拒  相似文献   

17.
推门而入     
佛经记载,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又是佛陀的同父异母弟弟,常随佛陀左右,号称多闻第一。但佛陀在世时,他还没有真正悟道。所以,当佛陀入寂后大迦叶召集第一次佛典结集时,曾拒绝阿难参加。  相似文献   

18.
善植良缘     
《法华经》卷一<序品>中,佛陀以神力示现七大瑞相,引起会上诸大菩萨众等注目。弥勒菩萨对佛陀如此的示现神变,深知其中必有不可思议之因缘,遂把握当下,为众请法,因而捻亮法华之光! 当佛陀踏上人间的国土,娑婆世界的众生,又当如  相似文献   

19.
上座部佛教系列谈之四──无我与轮回学愚佛陀曾说,他所觉悟之法广如森林之叶,而向世间宣说之法却不过如其掌心之叶。佛陀觉悟之法甚多,但或因因缘未熟,或与解脱之道无关,或因众生无法明了,未曾全盘托出,或只略说而已。即便如此,佛陀所说之法,应理契机,圆满无碍...  相似文献   

20.
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胡晓光基本观念问题一、佛学是佛陀思想及其实践之学。佛学的研究对于我人而言,是“结论后之研究”。佛陀是正觉之圣,他全证法身,为度化有情,设教传法,以文字语言为道理的载体。佛陀认为他讲的法,是成就法身的道路,同时在其文句中也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