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花一束     
《天风》2017,(6)
正祷告不是生活中的"备用胎",而是生命每天的"必需品"。神的儿女们,神的旨意原是叫我们不住地祷告,恒切地祷告。叫别人得福的同时,你已经是最蒙福的人。因为你愿意成为别人的祝福,你就成了上帝所赐福的人。说真话的好处是不用记得曾经说过什么话。神是光,你亲近神就是亲近光,你脸上就越来越有光彩;你亲近神,你心里就越来越有神采。上帝存留我们的"生命",为要完成上帝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如果要选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字,你会有什么选择?有人选"美貌",有人选"财富",有人选"健康",也有人选"生命"和"自由",一个幸福的女人说是"老公"。生活中最重要的,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两个字,难道不是"时间"吗?  相似文献   

3.
似非而是     
《思维与智慧》2009,(5):42-44
痛苦这把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水源。  相似文献   

4.
治「丧」     
计文 《天风》2017,(8):1-1
请读者别误会这题目,这里要治的"丧",指的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丧文化".也许你会问:"这到底是什么情况?"那么,请你留意微信或网络上类似这样的段子: *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整天累得跟狗一样,那你误会了,狗都没你那么累! *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请别绝望,因为,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 *现在银行卡密码都不想设了,用六位数去保护个位数的存款,心累.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相信这句话. *以前对自己说"加油,你是最棒的",现在说"加油,你是最胖的"!  相似文献   

5.
成功与失败的概率是一半对一半,人生谁都祈求避免失败,但是这如同祈求婴儿学步不要跌跤一样荒唐。心理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战胜挫折能力的人,就失去了成功的基本心理品质。因而怎样对待竞争过程中的失败,进而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有人在你背后捅了“一刀”,使你没有评上该获得的职称,或使生意谈判失败,对于这种实际损失可能没有一个万全之策使你能立即补回。但本文却能告诉你怎样摆脱心理压抑,重新振奋拼搏,去争取新的胜利。 第一,别在懊丧中吞噬自己。一般来说,老实、善良的人,遇到了失败、挫折…  相似文献   

6.
从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在韩国已有9次对生命伦理学和生物安全进行立法的尝试.有人建议修改现有的"生物技术支持法令",有人提出新的立法草案,如"禁止克隆人法令草案"、"生命伦理学框架法令草案"等.这些草案有一半是国会提交的,主要集中于禁止克隆人,其余由各管理机构提出.2000年以后,立法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胚胎研究、胚胎干细胞研究到遗传信息保护和生物技术专利等等.然而,这些努力都失败了.  相似文献   

7.
失败的背面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人在小小的绣花针上穿线,这时,你越是全神贯注,你的手就抖得越厉害,线就越不容易穿入。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作"目的颤抖",即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于生活中所做的很多事,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失败的心理准备呢?为什么不能用正常的心态正视失败呢?要知  相似文献   

8.
    
正——流泪播种的,必欢呼收割。人是注定要受"苦"的。你看,人人脸上写着一个"苦"字:左右眉毛像草字头,左右颧骨加中间鼻梁像一个十字,底下一张嘴是一个口字。可不是?学生必须"苦学",谁贪玩谁的功课就不及格;做事的人必须"苦干",谁苟安谁就要失败。宗教家必须"苦修",音乐家必须"苦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使人头脑清醒,意志坚强,精神抖擞,身体健康,自来圣贤豪杰都是苦出来  相似文献   

9.
新的奋起     
纵许失败向你招手风雨无阻兼程依旧高山向你低头让路波涛化作虹桥渡舟踏碎困难迈步前进越过崎岖就是平畴胜利硕果任你摘取生命之路常有主佑新的奋起@文惠  相似文献   

10.
请好好说话     
正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如何让你的表达变得更温柔更尊重人?只要稍稍改变一下用词,比如把"谢谢"改成"谢谢你",把"随便"改成"听你的",把"我不会"改成"我可以学",把"听明白了吗"改成"我说明白了吗",把"关我屁事"变成"你开心就好",把"关你屁事"变成"你猜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你在聊天中最不喜欢听到的硬词,处处显得"我比你高明""我不在意你的感受"的句子,脱口而  相似文献   

11.
磨刀石     
孩童时期,常见妈妈做篦梳活。把粗壮坚硬的毛竹变成一把把齿纤而匀的篦梳,其间的工序很多。妈妈先要将竹片的四边按规格削平。为此需要用到两种刀:一种叫"挤门",就是两把一定弧度的弯刀,装在木架上,将竹片的两边按规格削平;另一种是"平刀",是负责将竹片的上下两端削平。经过这两个程序,竹片会削得十分光滑,梳头时竹刺就不会刺到头皮。"削竹"对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这就是"比伦定律",它由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F·比伦提出。值此一年马上又要晃过去的忙碌年底,以之来回望一年,比照一下年终总结是颇有意义的。定律中"若是……你就……"的句式极为果决,还用了"一年"这样具体的时间单位,几年、十几年太长,几个月或几周又太短,以一年来论事,似乎恰到好处。如果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你的事业很顺利,老总或领导会得意,感觉运气不错,但若按"比伦定律"来衡量:"不曾有过失  相似文献   

13.
失而不败     
人常常希望一生能过得潇洒自在,活得轻松,殊不料,挫折、失败,打击总是在意想不到中朝你走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不可能一直处于顺境,永远一帆风顺.成功与失败,挫折与顺利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但是,失败不是恶魔,挫折并不可怕.它是一把生命的刻刀,雕出人生的美丽.  相似文献   

14.
由于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启蒙思潮的影响,中国美学到明代为之一变,散发出浓重的生命意识。阳明心学、李贽"童心说"、袁宏道"性灵说",冯梦龙的"三言"、凌初的"二拍",无不以生命为视角,共同叙写出关乎生命的形体、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原则的美学长卷,显示了明代生命美学的独立性、形象性、世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过马路,等红绿灯。十几个男女老少凑成的"一小撮人",于川流不息的汽车中左冲右突,浩浩荡荡地涌向了马路对面。一个小女孩拉着母亲的手准备随众往前冲,却被母亲拽了回来:"没看见红灯吗?"小女孩委屈:"可是别人都走了。""别人是别人,你是你。"母亲声色俱厉道:"别人不会为你的冲动埋单,但你必须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母亲,虽然小女孩受了批评,但长大后,她一定会感谢母亲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6.
有生命,便有生命之"患"。由于生命以"身"的方式存在,生命之"患"本质上便是身之"患"。生命之"患"来自于降生生命之"道"以及生命之身所赖以存在的"货"、"名","道"与"货"、"名"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还是生命的摧残者。生命对道的抗拒,对"货"、"名"的争夺,必然招致道的惩罚,造成生命之间的相互残杀。破除生命之"患",保全生命之"身",就在于顺从道的旨意,甘愿接受道给予生命的一切;根除生命生存之外、生存之上的欲望,摆脱"货"、"名"的纠缠,同时,效法天地,"无以生为"。  相似文献   

17.
郭为 《天风》2015,(3):31
<正>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江边感叹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在距2015年仅"一步之遥"的那个夜晚,也成了回荡在黄浦江畔的惋惜之音。与其说孔老夫子警示后人要珍惜时间,不如说他在提醒我们要爱惜宝贵的生命。"12·31"上海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让人心生哀叹,36个鲜活的生命瞬间被挤到了生命的终点,就像老歌中所唱的:"我终于失去了你,在拥挤的人群中……"在民众写给逝者的留言中,说得最多的是:但  相似文献   

18.
毛颂赞 《天风》2014,(3):40-41
<正>在瑞士,不同年龄公民用的户籍卡都相同,所以即使是孩子也有"财产状况"这一栏。而瑞士人习惯在这一栏为孩子填上"时光"。的确如此,生命是上帝在每一个人账户中存放的一笔储蓄。昨天,已经是你花出去的;明天,是你不能预支的;只有今天,才是你带在身上的现金。人的生命太短了,折算天数,也就是三万多天不得了啦!但是,实际上人的一生无一例外地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过好这"三天",就能过好一生。昨天,它已经过去,一去不复返。昨天的日子很长,说不清有多少天,但不管有多少天,我们千万"不可忘记他的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学"重生""乐生",呈现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生命美学精神。"生",意指生命、生存。就语义学看,"重生""乐生"之所谓"生",原初义为生育、生养、滋生、生长,而生命、生活、生存等则为衍生义。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生""生生","人"之生存,生生相续,乃是宇宙天地间的"大德"。"大德"就是"生"。由此,中国美学要求诗歌审美创作"陶写性灵""发抒性灵""真有性灵",因追求一种真实、贴切的生命体验而独具特色。"性灵"的实质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而"发抒性灵",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的一种诗意抒发。就某种意义看,所谓"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一个初夏的下午,我有幸受《天风》杂志委托,采访了我的好姊妹,上海心理专家伍诗诗。小艾:诗诗,你好!很高兴采访你,能否首先请你谈淡你信仰基督的心路历程?伍诗诗:12岁时生的那场大病让我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之后痴迷文字,也做过记者、出过书,一直尝试通过文字以及在形形色色的采访人群中寻找"人生的意义"。1998年进入心理行业,我希望通过心理学寻觅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