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凌云 《学海》2007,1(3):194-201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前后期哲学基础是一致的,后期理论对前期理论不是历史发展双线论与历史发展单线论的对立,而是合世界历史理论逻辑的发展,是以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东西方双线发展论发展了前资本主义的东西方双线发展论。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国家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是他的伟大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实质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东方落后国家开辟了一条直接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证实了马克思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中所提出的东方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预想。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最早肯定东方社会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俄国的民粹派。从19世纪下半叶起,围绕着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在民粹派和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在理论界出现一种议论,认为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论述是他在晚年找到的一条“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因而被称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这种议论是以马克思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和1882年同恩格斯联名为《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写的序言为根据的,但是我们在对马克思这些论述进行一次认真的研读之后看到,据此做出上述论断在理论上是极不严谨的。  相似文献   

4.
围绕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展开的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研究的又一热点.这一研讨以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的动机为发端,以经济落后的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为中心,其内容涉及“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 以及社会形态演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以及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二)历史发展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三)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其中的底蕴在于: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如何超越传统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寻找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要分两个时期对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进行探索: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要对亚细亚生产方式进行了认真剖析,并用它来表征东方社会的现实特点,同时试图用西方的发展道路来框定东方;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思主要对俄国社会的历史命运进行了预测分析,认识到西欧社会的发展道路不是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道路,提出俄国等落后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荣剑同志的《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哲学思考》(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1期)一文,再一次提出了东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比较问题,并由此而引发了对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理论的重新思索。这些问题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当前  相似文献   

7.
《哲学研究》编辑部:拙作《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哲学思考》在贵刊1987年第11期上刊登后,我陆续收到了一些读者的来信。其中有两封信较有代表性,现寄上,供你们参考。这两封信反映了两种不向的观点。一种观点期望对东方社会超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早期论述冯景源(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多局限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近年来,有的学者关注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研究,但却得出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上早期观点和晚期观点有反差,得出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论和马克思晚年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天才预言的关系,可以讲是唯物史观中一个最为折磨人而又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是依据五种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0.
(1995年5月lO日一1995年6月10月)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 马恩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范畴的确立及其系统化/张传开∥安徽师大学报(芜湖)·哲社版,1995.2.129—137. 马克思新哲学观综论/朱宝信∥晋阳学刊(太原),1995.3.35~40·45.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给  相似文献   

11.
(2990年7月26日至同年s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房良钧天津社会 科学1990年第4期关于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几点思考董京泉光明日 报1990·8 .24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主体观胡敏求索1990年 第4期“卡夫丁峡谷,是否可以超越?赵绍鸿人文杂志 1990年第4期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刀设想的实质 孙魔江丹林光明日报1990,7 .9评西方把晚年马克思人本主义化的倾向刘明如 光明日报1990一7 .23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与唯物史观启良争鸣 2990年第4期论马克思《手稿》中研究人的木质问题的方法于 文军理论探讨1990年第…  相似文献   

12.
近读《哲学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根据问题的探讨”栏的数篇文章,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所涉及到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超越等问题,颇有认识,获益甚多。但对其中某些问题,如丰子义同志在《关于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超越问题》(《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以下简称丰文)一文中提出的“具体到某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生产力来讲,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下,借助各种力量则是可以实  相似文献   

13.
马列主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在马克思思格斯思想研究中的偏向张文喜浙江 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马克思的历史尺度与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 曲 萌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马克思本体论的几个界限问题谢遐龄 学术月刊 1991年第2期马克思是怎样解决人权悖论的王锐生天津社会 科学1991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江丹林,孙麾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现象上看,是对他50年代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的否定。据此有人认定,马克思晚年改变了他以前一贯坚持的关于社会发展“单线论”的观点,而重新选择了“多线论”的立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单线论”错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发展的理论,变成了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多线论”则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多元发展的论述突现出来,否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把各个民族的发展看作是彼此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历史进程。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人类社会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特殊道路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单线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正统解释,因为斯大林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所有制形态依次更替机械地理解成人类社会的单线发展模式。随着“单线论”愈来愈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各个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多线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具体提出了对马克思历史发展概念的“复原”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索。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但是人们却很少论及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似乎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毫无建树可言。但事实却是:马克思是在与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公开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在关于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讨论中,学术界不少人认为,生产关系发展阶段可以超越,而生产力发展阶段却不可以超越。这种观点似乎比较全面:它既确认了某些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这一事实,又强调了这些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其中,一些学者采取了比较的方法对设想进行了极有意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现将主要观点概述如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与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比较在近年的研究中,理论界对那种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看成是对民粹派主张的简单借用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同时也对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评价。1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粹派主张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马、恩对民粹派主张的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已为众人所“熟知”,然而,这一理论的生成逻辑却至今仍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一缺陷将使我们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很难达到“真知”。本文拟就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或生成机制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以至整个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一、逻辑起点的确定与理论假设的提出在一般意义上,东方社会有两层含义:一是地理概念,指处于地球东半球的亚洲国家和传统的斯拉夫国家,以同西方国家相对应;二是经济政治概念,指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以同资本主义国家相对应。在确认地理含义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行”的新论断。“两个行”所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原因在于,既遵循了“行”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创造了“行”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特殊性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同时,在“遵循”与“创造”的守正创新中亦探索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前一个“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后一个“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两者的统一只有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下方能得到系统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非是“反对《资本论》的革命”或新自由主义道路,而是执行马克思晚年“政治遗嘱”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守正性产物,也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创新性产物。  相似文献   

20.
(1990年9月26日至同年10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对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理论的探讨程思进 王洪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1990年第5 期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主线董仲其社会科 学研究1990年第6期马克思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辩证扬弃孟宪忠 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的方法论原则马润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199。年第5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一一 与甘建民同志商榷启良理论探讨1990年第 6期评西方学者对恩格斯晚期哲学本体论思想的理解 靖建瑞深圳大学学报(社)1990年第8期关于列宁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