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序论:印度佛教的大乘意识 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佛教学者不但面临着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如何转化与诠释印度佛教的问题;更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与扬弃,表现为中国佛教最终舍弃与吸收了小乘佛教,建构了中国大乘佛教的核心体系。但是,中国佛教大乘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是经过南北朝佛教漫长的批判与转化,伴随着印度佛典的翻译、判教...  相似文献   

2.
一 建设人间佛教是二十世纪初期太虚大师发动佛教改革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近百年来中国佛教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这一趋势不仅没有衰减或转向的迹象,更酝酿着新一轮发展的生机,有几个重要的标志足可以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晚明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继先秦、魏晋之后再一次思想大碰撞、百家齐争鸣的时期.经过长期的萎靡不振之后,中国佛教也在此时应运新生,掀起短暂的复兴狂澜.禅、净、律、华严、天台、唯识等宗派龙象涌现,大师频出,展示着佛教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佛教的代表性意象,镜花水月共同象征着中国佛教以人生为空幻的主题,它们的象征意义有相似相近之处,也有其各自独立独特的意义蕴含:佛教镜意象主要喻指人生空幻不实,佛教莲花意象主要喻指佛性清净无染,佛教水意象主要喻指生死流转,佛教月意象则主要喻指自性圆满.镜、花、水、月共同展现出佛教复杂而独特的思想文化意义 .  相似文献   

5.
佛教医学是佛门解除众生生老病死苦的方便法门.佛教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医学的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极发展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佛教医学一方面吸收了古印度医学的大量思想及诊疗方法,另一方面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宗教医学属性.佛教医学传入中土后又与中国传统医学相互作用,被逐步地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安希孟 《五台山研究》2021,(1):13-18,24
佛教入华,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入寻常百姓家.村落地名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载体.村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是文化的根系所在.村名记载着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奋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名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通过对村名渊源的了解,能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在中国地名文化中受佛教影响命名的村庄,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同时体...  相似文献   

7.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国近代佛教的重要特点.就具体途径而言,投身民族救亡、对治近代社会弊端、重建传统道德价值、关注人生问题、拯救百姓疾苦等是中国近代佛教的主要入世途径.分析中国近代佛教的入世途径,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近代佛教的发展历程,而且对透视当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楞严经>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大乘佛教经典.它在中国唐代译出后,虽然至今此经在译者、真伪等方面存在着争议,但这些并不影响它在越南佛教中的地位和价值.本文首先阐明<楞严经>出现在越南的大致时间和译成越语的情况,进而论述了越南佛教对<楞严经>给予的评价,最后说明<楞严经>在越南佛教中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征 《佛教文化》2011,(1):50-60
中国有着丰富的佛教美术古代遗存,佛教美术考古是涉及佛教、美术、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学问.在中国佛教美术中,对西域佛教美术考古研究又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是认识、了解中国早期佛教文化的重要线索.其次,西域又遗留有众多的佛教文物,尤其是石窟壁画、塑像、建筑等文物.这些文物展现了当时的古代佛教文化艺术的辉煌面貌,他们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传教士翻译中国佛教经典,译什么,怎么译,都是经过其精心选择的.虽说他们佛教词典、佛经的英译,仍是在言说"自我",宣扬福音,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西传以及西方汉学的发展.与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以及那些保守的新教传教士一味地排斥中国佛教不同.研究当年传教士中国佛教典籍英译的得与失,对今日中西宗教文化交往不无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