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只讲物质生产,还应讲精神生产,不能只讲物质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关系的关系,还应讲精神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关系的关系。社会存在不能直接产生社会意识,只有通过精神生产这个中间环节才能产生社会意识形态,才能产生科学文化。不把精神生产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范畴来研究和考察,精神文明的产生将是模糊的。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命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认为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和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进步的最高、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和衡量社会进步标准的理论,在上个世纪中叶,在总体上就已经获得解决了,即把社会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的基础,并以此来分析说明社会的性质、状态、变化和发展。随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这一理论的内涵也愈显深邃,表述也愈益清晰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辞海》1978年版《经济分册》、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这是人们通常给生产力下的定义。当然在某些较权威的辞典或教科书中也有例外。(苏联《简明哲学辞典》、《简明经济学辞典》、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在人们的文章中这种讲法是经常出现的。我认为这个定义是错误的。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把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时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生产力这一概念就好比唯物论中的物质这个范畴。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的最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问题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于这一矛盾运动本身的内在作用机制重视不够,大都停留在抽象认识和表面讨论中,较少有人去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一般而言,我们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往往局限于  相似文献   

6.
经济基础究竟是指生产关系还是指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涉及对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的理解,从而关系到我们如何运用社会基本矛盾来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必须把它弄清楚。  相似文献   

7.
“四人帮”不加限制地提出任何时候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形而上学的。而现在在报刊上,有的文章提出以生产斗争为纲,这个提法是否恰当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在一  相似文献   

8.
试论生产力的内部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唯物论堪称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它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把社会形态的发展,当作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历史过程。可见生产力范畴,在历史唯物论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简直成了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9.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是我们今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因此,弄清楚“生产力状况”这一范畴,实事求是地说明我国今天的生产力状况,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一、生产力是内在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生产力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它成为哲学、经济学以至其他学科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生产力的内在因素问题直接关联着生产力的涵义、生产力的内部结构、生产力现实的实现形式以及它的性质、它与生产关系的联系等等,所以,以往对这一课题的探讨,总是围绕着生产力的内在因素这一中心问题进行的。但是,在对生产力内在因素问题的长期探讨和争论中,并未取得大的推进。本文拟就生产力的内在因素问题再作探讨,试图为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把生产力看作是人本身的自然力和外界自然力的结合,并试图从生产力之技术形式的历史发展这个角度,论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的科学涵义。这是有启发意义的。为了在应有的深度上揭示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科学地认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危机和人的片面发展等弊端的历史原因,看来还需要充分注意生产关系、交往及其形式等社会历史条件与技术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作出准确、严密、完备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社会经济结构观研究视角的重心,是以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变革为主体的。如果我们转换研究视角,把过去以生产关系为主体,转向以生产力发展为主体,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社会经济整体加以分析,便可以把它分解为如下四个层次。 (一)第一个层次:生产力的物质技术结合形式 生产力是人们凭借和借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所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由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劳动者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生产力诸要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哲学教科书都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其实,这只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定义,它无法准确地揭示生产力范畴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真实地位。马克思说:“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改变的。”又说:“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种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  相似文献   

14.
论经济基础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既是一个十分重要概念,也是一个引起颇多争议的概念。在当前流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经济基础这一概念大多被定义为不包括生产力在内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本文认为,这一定义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一重新探讨。一、经济基础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这一概念指的是什么?在当前流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指的是一定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另一种认为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全产关系各…  相似文献   

15.
关于经济基础的涵义,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是指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生产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基础只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不包括生产力。后者是直到目前为止为多数哲学教科书所确认的观点。然而,无论是从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去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逻辑去看,把经济基础仅仅理解为生产关系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李校利近年来,在研究生产力问题的过程中,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实质成为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就这方面的重要观点作一综述。学者们普遍感到现有的生产力定义存在诸多缺陷,大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生产力定义。不少学者开始对"生产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生产力不只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还体现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廖之煌认为.上述说法是欠全面的,因为它把生产力只限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而排除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之外。这是用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观点看待生产力。这种割裂生产力同交往的关系的观点,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悻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告诉我们,生产力是在生产活动,即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能离开生产活动。但是,生产力一经创造之后,就离不开人类的交往活动,人类的交往活动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表现;既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就社会力量这方面来说,它是推动人类交往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是一切社会革命的基础;但同时,它本身又是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运动和发展的,离不开人类交往这块"土壤"和"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7.
简论社会有机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思维中再现社会历史的科学理论体系,应当有自己的一套具有严格科学规定和内在逻辑联系的范畴。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除了原有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需要丰富、提炼和精确化而外,还应当研究、探讨和制定新的范畴,社会有机体可能就是其中重要的、基本的一个。 已有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家庭、  相似文献   

18.
在苏联共中央《关于〈共产党人〉杂志的决议》中,把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列入经济科学的范围。这样提出问题决不是偶然的。目前,在改革的条件下,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需要具体的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联系、矛盾和相互作用,分析经济关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代表了理论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生产力作为能力的存在形式,是劳动者的本领和生产工具的性能的总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范畴,但是,当生产力这个范畴被用来解释生产关系变更的原因,论证生产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的标志时,却被当作有主观要求的能动范畴了。生产力作为存在实体的本质规定与它被看作带有主观能动性因素这种状况,引起了生产力理论中许多带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它包含这样几个层次:和平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生产力发展的前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动力);物质利益同作为首要生产力的劳动者的有机结合(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三要素的(优化)有序结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科学技术、重用人才(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