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美国出版的国际政治权威刊物《外交》1993年夏季号,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吗?》的长文。该文提出的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其它形式的冲突而成为21世纪冲突的主要形式的观点,在国外学术界激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论。该文提出的观点也被称为“文明冲突论”。本文认为,“文明冲突论”及其论据是否能够成立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文明冲突论”所提出的问题本身是值得注意的,尤其是该观点之所以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根据,触及到西方文化中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加以讨论、重视。本文正是从本世纪西方文明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明的冲突?——后冷战时代西方政治哲学述介(下)姚大志后冷战时代的西方政治哲学中,存在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上文所介绍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是前者的精确表达,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则是后者的代表。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谬尔...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举世震惊。美国作为事件的受害国,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一致谴责恐怖分子的暴行。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很快达成以下共识: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都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都要受到严厉的谴责和坚决的打击。“9·11”事件对正常国际秩序的危害极大是不言而喻的。另外,“9·11”事件肇事者的穆斯林身份本身给伊斯兰世界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伊斯兰教面临严峻的挑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西方某些人士一直在大造反对伊斯兰教的舆论。其中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先生的“文明冲突论”、“伊斯兰威胁论”就曾在世…  相似文献   

4.
怎样认识和看待“伊斯兰威胁论”吴云贵纵观当今世界三大宗教,甚为活跃的伊斯兰教十分引人注目,同其它两大宗教佛教、基督教相比,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从宗教自身寻找原因,而应当从伊斯兰教在世界许多地区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加以解释。从全球范围看,伊斯...  相似文献   

5.
杨学功 (以下简称“杨”) :据我所知 ,早在亨廷顿 (SamuelHuntington)提出“文明冲突论” (1993年 )之前很多年 ,您就开始致力于倡导和实践“文明对话”了。但是现在开展文明对话 ,毕竟离不开全球化的背景。杜维明 (以下简称“杜”) :有些学者认为 ,所谓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 ,而是以前在历史上出现的某些现象的急速、加速的发展。我认为可以这样看 :以前的历史上 ,就有类似于全球化的现象 ,比如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传统 ,通过商人 ,通过军事 ,通过学人 ,通过传教士 ,已经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了 ,也就是已经有了全球化的过程。世界三大宗教 ,都…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对亨廷顿理论的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夸张地说 ,后冷战时期全球最大的文化事件当属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论。当然 ,亨廷顿不一定感到幸运 ,因为相当多的人们 (从西方到发展中国家 )把他的理论直接读成煽动“文明的冲突”之论 ,当成冷战思维的新变种。对此 ,亨廷顿大呼冤枉。他为自己辩解道 :“我所期望的是 ,我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 ,将有助于促进整个世界上‘文明的对话’。” (亨廷顿 ,“中文版序”)然而 ,世界局势不幸在按照“文明的冲突”模式发展。 1 999年北约轰炸了科索沃 ,2 0 0 2年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并接着进行了伊拉克战争。在此背景下 ,我再…  相似文献   

7.
自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出来以后,宗教越来越被关注了,因为宗教被认为是文明的核心,宗教研究也就自然成了热门。本刊曾经刊发过不少著名学者研究宗教的心得,受到了读者的好评。清华大学历史系葛兆光教授是我国优秀的宗教研究学者,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宗教学研究著作。特别是对我国的宗教研究的方法与现状有独特的看法,从本期起,我刊将陆续发表葛教授的谈话,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国家认同论,能否提出基于中华文明的系统性、批判性思考在新时代愈发显示出切要性。钱穆从宗教学切入中外文明比较,特别注重阐发与心教相为表里的礼教论,将其置于文明类型说的立国政教视野中加以鉴别,预示出亨廷顿命题的一个替代性思路。透过礼教论,钱穆极富创见地为甄辨中西宗教树立了新的坐标体系,即是否与人类群体的人文大道合为一体。对应文明形态的一体论与两体论,礼教是前者典型,既能涵化外来宗教,同时形成了政教与政学的一体二维。中华文明以一统和合为立国形态,主张政教相互维制,推重礼治,不同于西方以多统斗争为立国形态,主张政教分离而尚法治。无视这个文明异同,现代西方国家树立文明霸权、非西方世界追求“西化”、进而与西方冲突,这是西方普世主义推演出的三重悲剧性前景,亨廷顿命题仍未突破此困境。中国广土众民、绵延数千载的文明传统,为我们开示了超大规模群体聚合的实践智慧,是礼教论优越于冲突论的历史张本。钱穆强调现代中国应该在立国政教、经济和政治体制上继承并开拓自己的文明道路,在东亚地区担负起主导责任,引入进取协和的文明化合机制,逐步为人类大群提供促进现世和平发展的公共品。对于人类文化而言,恺...  相似文献   

9.
<正>一、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必要全球化背景的世界宗教已进入复杂多元的发展阶段,与国际政治、民族问题形成密切交织。民族、宗教矛盾的突出,使世界进入多事之秋。西方强国以为靠武力就能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结果导致以暴抗暴、以恶对恶、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在这些突发事件中,人们似乎看到了宗教之影,西方国家也因此卷入国际民族宗教冲突。人们处在战争、动乱的恶梦之中,因此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重新引人注目。而对  相似文献   

10.
李木源 《法音》2006,(5):38-39
自人类步入21世纪以来,经济、文化、信息的全球化成为一股时代潮流,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但是,“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当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时,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会比历史上任何时代来得更加明显和激烈。中国学者张立文先生也说,21世纪我们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以及各文明之间的五大冲突,将会引发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五大危机。眼前,我们的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的精神素养却每况愈下,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依然是那样的粗暴和不可理喻。我个…  相似文献   

11.
东方哲学包括印度哲学、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以及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哲学。在世界四大文明中,东方哲学就涉及到其中的三个,他们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厚的精神资源,而且由于这些文明所在地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又使它们在今天面临了现代化的挑战,因而其内部新旧因素相互激荡,古典与现代价值交叉融合,孕育着极强的生命力。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亚洲各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即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我国的东方哲学研究可追溯到本世纪前半期,梁漱溟、汤用彤、金…  相似文献   

12.
宋宏 《学海》2005,(3):118-122
引言随着冷战时代的终结,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压倒性胜利,但国际间的冲突和西方国家内部存在的种种危机并未因此得以消弭,反而更加引人注目了。几乎在福山抛出颇为乐观的“历史终结论”的同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即尾随而至,给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就西方自由主义国家的民主实践而言,盛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的激进民主浪潮挑战了自由主义对民主的规范理解,也显示了西方国家政治系统的危机,这刺激了西方思想家对民主问题的深层思考。在《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一文中,查尔斯·泰勒忧虑当代西方民主国家的…  相似文献   

13.
宗教:关切世界和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年之交,各国的宗教领袖聚会联合国,试图通过宗教的影响来促进世界和平,这无疑是人们美好 的期盼,但也是一个── 沉重的话题 当今世界,宗教对国际经济、 政治新秩序的建立产生着重大影 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并不宗教这面神圣的旗帜,有时也被人挥舞,借口“反对宗教迫害”、“维护人道主义”推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甚至穷兵黩武,大打出手。有人散布“文明冲突论”,挑起基督教文明同伊斯兰文明、东方文明的冲突。社会邪恶势力也打着宗教旗号,图财害命,危害社会。邪教不是宗教,但它往…  相似文献   

14.
世界网络公司龙头老大——“美国在线”似乎是个永不满足的企业,其阵容至今还在不断扩充。继前不久并购了“计算机服务”“网景”“数字城”等多家高科技公司后,“美国在线”1999年又与中国的“中华网”在香港联手推出了中文和英文网站。此外这家互联网“巨无霸”还在日本、欧洲、澳洲、拉丁美洲及加拿大设有分公司或合资企业。2000年1月,“美国在线”又爆出震惊全球的消息——它以世界最大的因特网门户同世界媒体兼娱乐业“巨头”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强强联合组成“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超级集团,一举成为资产逾越300亿美元,麾下包含《…  相似文献   

15.
文明的冲突与现代性批判——一个哲学上的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塞缪尔·亨廷顿因其 1993年的文章《文明的冲突?》和 1996年的论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而引起极为广泛的关注。这种关注由于“9·11事件”以及后续事件的发生而被大大加强了。确实, 亨廷顿构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 并且藉此框架提示了当代人类正在遭遇着的重大问题。但是, 正像问题本身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着一样, 那个试图触动问题的思维框架 (模式) 虽然为人们所赞成或反对、所肯定或否定, 却并没有从根本上受到哲学的批判。批判, 其本来的或基础的含义无非是: 澄清前提和划定界限; 而对于亨廷顿的…  相似文献   

16.
国内关于“可能世界”概念的讨论滕定明80年代以来,“可能世界”的概念在我国逻辑学著述中逐渐得到了重视。“可能世界”究竟是什么?“可能世界”的概念有什么样的应用价值?我国逻辑学工作者对这些热点话题展开了广泛讨论,现将各家看法综述如下。一、关于“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17.
夏福英 《现代哲学》2017,(3):148-154
"和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命题,古代学者一般从自然观、政治观、伦理观方面来讨论"和同"问题,现代学者则从文化观方面来讨论。从自然观上说,世界最根本的特点是差异性,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和而不同"。因此,承认世界是万有不齐的差异性的和谐统一,是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君主应善于用"和而不同"的观点,吸取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以做出万全之策。在伦理观上,人们可以从"和同"观上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文化观方面,"和而不同"命题可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基本原则。对待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与文化,人们应采用世界有识之士所共同倡导的"文明对话论",而非"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18.
陈立胜 《现代哲学》2023,(2):114-127
“内”“外”分类具有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在先秦儒家,“内”不仅是德性生活的策源地,也是天植灵根之域;在《庄子》中,“道德”“天道”“本真”“物之祖”“天地精神”“太初”等形而上的终极实在与“内”联系在一起,“内之域”即是恬淡寂漠之域、自然而无为之境。惟有深入其“内”,方能做“方外之游”。“入其内”即是一不断超越各种“外”的工夫、一不断“向内而在”的过程。佛教传入中国,其明心见性之学一度“垄断”了这一“内”之领域,其学被称为“内学”,其经典被称为“内典”,儒学及其经典遂沦为“外学”与“外典”。宋明理学转向“内”,实则可归结为两个面向,即将天道性命一贯之学落实于人之心性世界中,而心性生活又必须在人世间、人伦社会(“方内”)之中实现。于是,与天道沟通的心性世界(“内圣”)与日用伦常的关切(“外王”)之关系遂成为“内外本末,始终后先,显微无间,体用一源”之关系。“内圣外王”一词因此最终成为宋明理学乃至整个儒学之道的关键词。在现代新儒家建构第三期儒学格局中,“内圣外王”一词实兼有“定性”“定向”“综合”三义于一身。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译成白话就是,人生在世界之中,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所谓“在世界之中”,或简称曰“在之中”(In-Sein),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总归是在世界之中,这是不待言的,问题是如何“在之中”?对于“在之中”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两种意义的“在之中”:一是指两个现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中”,例如水在杯子“之  相似文献   

20.
《孟子·告子上》有“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的论断,“求放心”也就成为中国哲学道德修养论中的“公案”。在孟子那里,“放心”是指因利欲熏染而不能始终“居仁由义”和不能自觉“居仁由义”的“个体之心”,但“放心”不代表“本心”“良心”的“丢失”,只是被“遮蔽”而已;“求放心”是自我主体性的自觉发挥,是“本心”“良心”的自我澄明,体现了“即工夫即本体”的工夫论特质。孟子论“求放心”是以善根本性为始基,以“性”“情”“才”(“四端之心”)的“三位一体”为内在逻辑,贯通生存世界中善恶杂陈的“实然”镜像与可能世界中的性善“本然”,挺立意义世界中道德判断和价值评判的“应然”,其本质是以“应然”的“求放心”工夫回归“本然”的性善世界。尽管先秦儒学并没有“工夫论”的具体概念,但其道德修养论对工夫论的有益探索,为后来宋明新儒学构建工夫哲学夯实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