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十七八世纪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缩小了整个世界的交流。中西贸易密切的关系为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这些传教士的影响不仅仅是宗教的传播,也架起了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这是历史上中国与欧洲第一次正面的交锋,从科学、文化、艺术方面对双方当时人们的生活以及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从判断是否在某个领域改变某一事物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文化和艺术的交流与传播,使新的事物一定在与本民族的融合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林风眠与潘天寿二人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教育家,林风眠走向了"中西融合"之路,潘天寿则选择用传统创新来宏扬民族文化与精神,两者都具有典型的学术精神与使命感,回应着时代的命题。与林风眠融合中西艺术以产生一种新的艺术相反,潘天寿则极力强调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林风眠是将中西绘画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来谈融合;而潘天寿则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在以本民族绘画为主体的情况下谈从西方绘画中获得滋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国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绘制了大量"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在绘画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与圣经题材相结合,这种绘画形式造就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尝试。本文以该艺术团成员所绘制的《圣母像》系列绘画为例,从艺术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解读、中西绘画对比、艺术批评等多角度对《圣母像》系列作品的中国化形式进行分析,用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呈现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张力。通过重构画家的创作语境,以揭示基督教艺术中国化的诠释难点在于两种文化语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以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为代表的文化学者,立足于中西文化产生碰撞和交流的背景,思考着中国画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为中国画寻找出路和良方。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担忧中国画的衰落,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衰弱的纠结,源自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弃绝的焦虑。  相似文献   

5.
清末的文化转型,是指中国文化由传统型向近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确切地说,始于本世纪初。它表现为:突破以体用为中西文化定位的“中体西用”论的文化模式,而欲建构一种以西学为主导的“会通中西”的新的文化模式。这标志着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西文化论争的进一步深化,已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本文的论述将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切入,着重探讨这一时期文化转型的性质、特点。一、中西体用之争考察本世纪初的文化转型,必须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说起,因为它是本世纪初文化转型的重要转折点。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中日甲午战后高涨…  相似文献   

6.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与中国哲学现代化刘进田中西哲学各个侧面和层次的比较都能够启发我们去承认中国哲学的主体独立性。中西方哲学在其各自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曾发生过同其他民族和地区哲学相互交流和比较现象。如古希腊哲学同亚细亚、叙利亚、埃及及印度诸民族的哲学接触和交流,中世纪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领域中渗透着酉方哲学的内在精神,而在近代,意大利、英、法、德诸民族国家的哲学的密切交流等。中国哲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文化和哲学交流。一次是公元一世纪后印度佛教的输入,第二次是十七世纪后西学东渐,第三次是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每次输入.中国文化和哲学在外来文化和哲学的挑战面前,既善于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又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由此可见,无论是西方哲学抑或是中国哲学,保持本民族哲学的主体独立性是一种共有的、普遍性的规律性现象,是不同哲学系统交流和比较过程中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中国哲学主体独立性同以排外和自发封闭为特征的传统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是根本不同的。同时,中国哲学的自我反省和批判的结果也不应是自我毁坏,而应是积极的重建和再生。这样,中国哲学现代化这一问题就提到了我们面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目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我国水墨艺术发生了新的变化,以一种强烈的姿态呈现在中国的艺术文化中,并且形成了"现代水墨""当代水墨""实验水墨"等时代气息浓厚的多样化称谓,已经成为我国艺术门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国水墨画面临着多元化问题的巨大挑战,所以首先介绍水墨画的内涵,然后对新形势下我国水墨画创作的多元化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水墨画创作的多元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摘     
《圣经》与中国文化李向平在《天风》2004年第10期撰写文章,认为在中西文明的交流当中,《圣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近现代中国文学领域,《圣经》的翻译和流传对“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发展变化至今,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体系,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圣经》的汉译及其汉语基督教的形成历程,实际上就是凝结了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是我他之间的沟通、协调,彼此吸收、双方融合的过程。基督教灵性启示的传递,同时亦可以从中国文化精神中获得…  相似文献   

9.
关良早期多从事西洋画创作,并被视为与传统中国画保守派相异趣的现代派艺术之代表,但真正实现其融合东西方艺术理想的却是以毛笔、宣纸为载体的现代水墨画.戏剧人物是其水墨画的核心题材,几乎贯穿关良创作生涯的始终.  相似文献   

10.
水墨画是一种蕴含独特的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及手法多样,带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装饰性。从水墨画中提取美的元素,合理应用在青年女装面料设计中,可以体现出中国的水墨韵味。文章通过对水墨元素艺术特征的分析,论述了将墨韵美应用在青年女装面料设计中的应用形式、现实意义以及理论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对服装面料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将水墨元素美应用在面料设计中,不仅能够满足现代青年女性对服装多元化的需求,提升面料的视觉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丰富现代设计和人们的生活,同时还能赋予水墨画这一传统艺术新的传承及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潮流中得到弘扬和巩固。  相似文献   

11.
中西绘画美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艺术理论体系,也可以说体现着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从总体上看,中西传统绘画都是和谐的艺术,即古典主义的艺术,两者都强调再现和表现的结合.然而,由于中西文化传统以及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绘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即:中国绘画侧重于表现和抒情,以写意见长,而西方绘画则侧重于再现和摹仿,以写实取胜.造成这种美学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土壤,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代水墨画面临着多样化发展的趋向。在针对水墨语言探索的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实践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促使当代水墨画与其它画种、流派、观念以及艺术媒介产生更多的交流与融合。其中当代水墨画与木刻版画之间形式语言、表现内容等多方面的碰撞,已逐渐成为艺术领域尝试创新的一种新思路、新形式。尤其是艺术家们在作品的黑白关系、肌理效果等方面所做的各种尝试,或将为之后的绘画创作提供更多的积极创见。基于此,应不断挖掘和思考水墨画和木刻版画两个画种之间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融合中西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他以其独辟蹊径的话语诉求和形象实践,在横亘世纪的中西融合艺术探索中春华秋实。他在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树立了艺术创新典范的同时,丰富了中国画的绘画语汇,拓展了中国画的语境,开辟了一条中国绘画艺术的新路。  相似文献   

14.
钢琴文化是伴随着钢琴进入中国,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拓展了中国传统乐曲的存在形式,丰富了钢琴演奏技巧和钢琴作曲技法,拓展了中国的音乐文化,中国钢琴文化具有中国民族性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艺术特点。钢琴文化在中国虽然一度发展缓慢,但是仍在曲折中渐进地往前发展,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中国钢琴文化一定能吸收各方文化的积极元素,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融合,水彩画在今天的中国以蓬勃旺盛之势发展壮大。高水平、高质量的水彩画艺术家日益增长。回顾水彩画的诞生,研究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水彩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但两者却也有着相似之处,比如水媒介。对于水性的把握与掌控是两者需要熟悉的技能之一。虽然一个尚写实,一个尚意境,但在用墨技法上,水墨画的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对水彩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水彩画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如何借鉴与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用水技法以及这种新的绘画语言对当代中国艺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形成并初步发展。从中西交流和互动的视角看,此时的中国哲学史大致存在四种研究模式:以胡适和冯友兰为代表的西方化研究模式,以钟泰为代表的中国化研究模式,以梁启超、张岱年为代表的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和以李石岑、范寿康为代表的初级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而这种研究模式的多元化情境在其后并没有保持下去,所以我们倡导它在当今的再现。西方化研究模式强调近现代转型的“世界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历史的变异性;中国化研究模式则重视“还原”传统民族性征,从而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应该是在“世界化”和“还原化”的互动中前进的。所以,西方化和中国化的研究模式仍有继续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二者都失之偏颇,因此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将会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全球化的现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结合、渗透已经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同时也是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国民族独有的艺术门类,代表了古老的中华文明,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海报设计,是在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上制作出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用于宣传的艺术设计,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不断碰撞的今天,文章将中国传统书法与海报设计进行融合,以个别案例说明两者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以及书法在海报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文化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艺术特色,在建筑、装饰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特有的文化元素对现代设计的使用借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台湾学术界普遍认为,中西哲学交流所面临的课题,早已不是如何引进西方哲学流派的问题,而是在这场交流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哲学,使文化的交流名符其实,而不是盲目地接受西方的一切,摈弃自身的全部。在未来的文化中,中国哲学仍然是构成世界文化的一分子,这便是主张中西哲学进行相互融合的观点的理论基础。作为代表台湾当代哲学主要趋势的中西哲学融合研究,由于融合的程度、方式以及侧重点的不同,这一趋势的内部亦存在着多种分支。主要表现为全方位的融合趋势,当代新儒家的融合趋势,士林哲学的融合趋势等三种。  相似文献   

20.
漆画艺术是一个新生的画种,其发展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培育漆画艺术的民族独特性,必须在中西艺术体验与诠释中创新,必须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漆画艺术才能立足于民族传统绘画的形式中取得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