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哲学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都意识到哲学的使命是把握真善美。例如,在西欧哲学发展史上,就有这样一个渊源流长的优良传统,其间最典型的有康德和黑格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讲“真”,《实践理性批判》主要讲“善”,《判断力批判》则主要讲“美”。黑格尔在《逻辑学》、《法哲学》、《美学》等著作中,也力图用真善美  相似文献   

2.
1984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研究黑格尔的最新著作:《黑格尔走向<逻辑学>的道路。系统性原则和历史主义原则的形成》。全书分三篇:第一篇“从系统性和历史主义问题看黑格尔哲学发展的最初阶段”;第二篇“《精神现象学》中的系统性思想和历史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向西方打开自己的精神殿堂后很久,黑格尔才姗姗来迟。不是完全无人知道黑格尔。至少,1903年马君武便在有影响的《新民丛报》上,高呼“黑格尔的大名,雷轰于哲学界”了。然而思想最活跃的二十年代,学界对黑格尔依然保持沉默。对此,贺麟的解释是,这是由近代学者讲西方的初始动机——寻求富强之道决定的。“在哲学方面,他们是先从外表,边缘、实用方面着手,先介绍培根、洛克、赫胥黎、穆勒,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剖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他的整个哲学时说过,《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9页)。如果联系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研读、评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的《精神现象学》,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哲学革命变革的起源,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深刻内容和本质的一把钥匙。这是  相似文献   

5.
杨寿堪教授的新著《黑格尔哲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研究黑格尔思想的一个重要成果。本书对《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基本内容作了全面的考察、概述,对黑格尔哲学的主要理论观点作了有见地的分  相似文献   

6.
谢林哲学的中间时期是一个仍然有待研究的领域,这里以《斯图加特内部讲课》为研究对象,指出其中那较少受到关注的“精神”哲学构想所展现的中间时期的过渡特点,但又并不因为带有过渡特点而不具备重要的哲学意义.谢林的“精神”哲学构想把“可数的精神”世界看成一个实有的存在领域,在《自由论文》的基础上对精神概念作更细致论证,用“心灵”指称精神里面的自然的东西.谢林的这种精神概念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构成鲜明反差,丰富了德国唯心论的“星丛”特点.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对于精神哲学的研究是德国古典哲学以致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然而他的《精神哲学》却一直没有中文译本,以致黑格尔的《哲学全书》的中文本“不全”,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以致整个哲学界的一个遗憾。近日,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杨祖陶教授以其耄耋高龄从德文原版翻译出这部著作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衡量一部译著的价值和意义的核心标准是该书的学术价值与地位,而这首先是由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所规定的。黑格尔《精神哲学》之所以值得我们关注,首先在于它所研究的是世界上最具体从而最复杂最…  相似文献   

8.
理性和热情是黑格尔建构其思辨的辩证的历史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黑格尔一生从事理论创造、观察人类社会历史、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精神动力。以理性一自由和热情一活动为主线研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选择。近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哲学博士王连喜教授所著的《黑格尔历史哲学》,“本着写出点‘东西’的宗旨”,对黑格尔的辩证的社会历史观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在实现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方面迈出了自己的关键的可喜的重要一步”。细嚼全书,印象颇深。笔者感到,《黑格尔历史哲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全集第Ⅳ卷的出版,转束了苏联于1929年开始的对于德国这位伟大思想家的遗著的出版工作。这一卷里包括世界哲学文献中的一部十分卓越的著作——《精神现象学》。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强调指出这部卓越著作在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时,曾把它称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称为“黑格尔的圣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巴黎时期(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后一章中研究了《精神现象学》;特别是它的最后一章——绝对知识。马克思采取的方法是把现象的意识阐述从同一哲学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以便阐明隐藏在同一哲学中的、往往已经“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批判要素。他在这里涉及到《全书》第381和第384节,在这两节中完成了从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  相似文献   

11.
国人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多从他的成熟时期的著作《精神现象学》开始,而黑格尔青年时代的哲学思想鲜为人知。宋祖良同志在贺麟先生指导下所写的博士论文《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列入湖南教育出版社《博士论丛》出版)。较全面地探讨了青年黑格尔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译自黑格尔1827年的《宗教哲学讲演》中的“特定的宗教”。在该讲演中,黑格尔纵观世界历史,研究了人类史中先后出现的各种宗教的本质特点,阐述了宗教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篇主要讲的是关于中华帝国的国家宗教,关于中国人的“天”和“道”的概念。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在黑格尔时代在西方的传播情况,了解到黑格尔对中国宗教的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哲学研究》一九八八年第三期发表陈良运的文章《论<周易>的符号象征》认为,中国上古时代的《周易》就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自觉象征””但与黑格尔所定义的“象征”有不同:象征的“精神意义”不是直接与“感性形象”结合,而是与感性形象的抽象符号结合,形成独特的符号象征。化自然具象为观念符号,由观念符号组合出示“吉凶”的卦象,再由卦象生发出各种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哲学既是以柏拉图主义为建制的传统西方哲学的完成形式,也是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德国形而上学。黑格尔哲学观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一般形而上学问题,黑格尔并未超出柏拉图的理念论所奠定的基本架构,而是进一步将其系统化了;其二,德国形而上学问题,黑格尔对德国现实和时代关系的思考所体现的矛盾特质,是这一问题的延续和集中表现;其三,德国形而上学与德国现实的关系问题,黑格尔以理性国家观去处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为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提供哲学论证。青年马克思哲学观变革的逻辑与其对黑格尔哲学观问题的颠倒与转换的过程是内在统一的。大学时期,马克思在法学研究过程中触及了黑格尔哲学观的根本疑难;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开启了从“超感性世界”转向“感性世界”的哲学研究方向;《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初步把握住了黑格尔哲学观问题,把对黑格尔哲学观的理论批判转换为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的实践批判;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基本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观问题的颠倒与转换。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科学”体系的关系问题历来受到极大关注,在黑格尔看来,后者补充了前者的不足。E.HarriS最近提出,《精神现象学》也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学”相关,P.Thagard进而详尽发挥了这一观点。这种看法似应引起科学哲学的关注,因为今天人们日益认识到,经验科学并不是单纯建立在那些不带价值评价的观察的基础上的,而是  相似文献   

16.
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构成的根本规律。本文只限于讲他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逻辑学”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依“绝对精神”发展的三大阶段而分为三个部分: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逻辑学阶段中,“绝对精神”只是作为超时空以外的纯思维、纯概念而发展。自然界则“是不能在时间上发展的,它只能在空间上展开自己的多样性”。在精神哲学阶段中的东西则既在空间之中,也在时间之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绝对精神”在其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发现他的声音:《精神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现象学》作为后康德计划,证明不存在“给定的”对象,意识已涉及自我意识,而理性的现代性权威导致精神危机;生命过去的那些表现方式削弱了它们关于价值和忠诚的主张;碎片化世界表明“优美的灵魂”成了“道德世界观”的沉默的代言人。因此藉着新发现的哲学见解,黑格尔赋予他最早关注的应认作现代宗教的东西完美的声音。“绝对知识”在于历史化的自我理解,自我理解体现在《精神现象学》将现代性看作人类自己历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西德“德国研究协会黑格尔委員会”,为了推动《历史的、批判的黑格尔全集》的編輯工作,創办了《黑格尔研究》,以刊載未发表过的黑格尔原著,分析黑格尔哲学和校勘黑格尔文献。該刊由尼可林和鮑格勒主編,波恩鮑菲尔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总共讲过九次哲学史。第一次是在耶拿1805-1806年冬季学期;两次在海德尔堡(1816-1817年和1817-1818年);六次在柏林:1819; 1820-1821;1823-1824;1825-1826;1827- 1828;1829-1830。1831年11月他开始第十讲,但开了两次讲演会以后,便逝世了。不过,只是在1825年黑格尔才开始在他的哲学史课程中加进了中国哲学。两年以后,才把《老子》加进去。以上说明黑格尔在他生前最后六年中,是把中国哲学当作哲学史一部分来讲授的。黑格尔并没有说明他为什么直到1825年才讲中国哲学。这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在准备哲学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于1806年,在一个新世纪的开始;海德格尔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课,开在1930年到1931年之间,而他的《存在与时间》则在三年前已经出版,大体上也可以说是本世纪初开始时的作品。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算起,两个世纪快要过去,我们现在又处在一个世纪交替的时期,“哲学”也似乎又处在一个需要瞻前顾后的关口,于是研究一下我们的前辈大师是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自是一件颇有兴味的事。一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是他自己哲学思想体系成熟的标志。我常常感到,一个哲学家,在他第一部阐述自己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